——淺析電視娛樂節目的傳播形態及社會影響"/>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黃 兵
(1.武漢大學藝術學系,湖北武漢430072;2.湖北科技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湖北咸寧437005)
從文藝觀看到我娛我秀
——淺析電視娛樂節目的傳播形態及社會影響
黃兵1,2
(1.武漢大學藝術學系,湖北武漢430072;2.湖北科技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湖北咸寧437005)
中國電視娛樂節目自1958年發端,先后經歷了單一文藝表演的萌芽期、綜藝與游戲相融合的成長期以及新世紀以來以真人秀為主要形態的“眾神狂歡”的繁榮期,一直在世界性與本土化、創新性與同質化的張力中行進與演變。電視娛樂節目傳播形態的嬗變也是其影響力演變的過程。觀眾對電視娛樂節目的態度也從觀看、參與,逐漸過渡到體驗、分享以及“我娛我秀”,異彩紛呈的電視娛樂節目逐漸滲透進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與層面,其所帶來的經濟影響、對青少年群體的文化影響以及觀眾個人價值觀念的潛移默化。因而探究電視娛樂節目的傳播形態及其社會影響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電視娛樂節目;狂歡;我娛我秀
從某種意義上說,電視娛樂節目的界定是相當困難的。這里的關鍵首先是“娛樂”,其次是“電視娛樂”。所謂“娛樂”,《辭海》解釋為“娛懷取樂;歡樂。”換言之,娛樂就是讓人歡樂,既指生理上的放松、愉快,也指心理上的興奮、宣泄、輕松。電視節目根據其節目來源、選題范圍、觀眾需求、觀眾是否參與、傳播區域、傳播內容等角度可以劃分為多種類型與形態。大多數電視節目都或多或少帶有娛樂的功效,并且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此只要能夠給人帶來歡樂、輕松、宣泄等效果的節目似乎都可以稱之為娛樂節目。當然,這是一種泛娛樂化的概念,并不適用于科學分類與學理思考。在歷史上先后出現了三個相關的概念:最先出現的是“電視文藝節目”,隨后出現“電視綜藝節目”,“電視娛樂節目”的概念最后出現,它們的內涵與外延大致相同,共同指涉概念產生時代的“以娛樂消遣為目的的電視節目形態的集合”①。這三個概念既是中國娛樂節目發展的歷史形態,同時也是中國當下電視娛樂節目的主要傳播形態,當然,“電視娛樂節目”包融了前兩者,成為一個得到了業界與學界都認可的概念。認同電視娛樂節目是“以娛樂消遣為目的的電視節目形態的集合”這一界定,可以將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形態依其核心傳播內容劃分為電視文藝節目、電視晚會節目、電視綜藝表演節目、電視游戲節目、電視益智博彩節目、電視真人秀節目、電視娛樂資訊節目、電視娛樂談話節目、電視體育節目、電視少兒節目、電視劇(含直播劇、單本劇、連續劇、系列劇、情景喜劇、欄目劇、電視動畫片、電視電影等)等②。當然,分類是有限的,創意是無限的,電視娛樂節目隨時都在變化與創新,其當下比較復雜,未來形態難以預測,一般分類都無法窮盡所有形態。需要說明的是,電視劇能否納入電視娛樂節目還尚存爭議,這里主要針對非電視劇類娛樂節目展開分析,初步探究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傳播形態及社會影響。
不論哪種類型的節目,都堅持以“娛樂大眾”為宗旨的個性化、時尚化節目路線,采取綜合化表現手段,滿足人們或求知、或獵奇、或追名、或逐利的心理和樂于參加的表現欲望,從而達到保有并不斷提高收視率的目的。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歷史比較短暫,其傳播的歷史形態與當下形態一直是在世界性與本土化、創新性與同質化的博弈中發展演變,其社會影響也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與節目形態的調整而發生微妙的變化。
電視娛樂節目的興起和風行,既是社會安定,政治開明,經濟、科技、文化藝術繁榮發展的產物,也是大眾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結果。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元、從模仿到創新的過程。如果從傳播主體的角度來看,大致經歷“精英文化——大眾文化——草根文化”的過程;如果從傳播內容與娛樂體驗形式的角度來看,則是呈現“文藝表演——綜藝與游戲——真人秀狂歡”的演變過程。
(一)文藝表演: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萌芽期
1958年除夕,北京電視臺播出過一部聯歡晚會性質的電視片,京劇大師梅蘭芳、相聲大師侯寶林等藝術家曾經出鏡。同年12月31日上海電視臺播出歡慶新年文藝晚會,節目形式有滬劇、越劇、淮劇、評彈、民樂演奏、獨唱、合唱、相聲、雜技、舞蹈、朗誦等,基本上奠定了后來的春節聯歡晚會的形式基礎。1960年春節,北京電視臺舉辦過“笑的晚會”,之后連辦了幾年。自1980年起,中央電視臺陸續開辦了觀眾喜愛的一些文藝欄目,1983年開始,中央電視臺每年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中國最大規模的綜藝節目。此后,許多地方電視臺爭相效仿舉辦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的電視晚會,使得綜藝晚會成為當時最流行的電視節目樣式。
從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末期可是算是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萌芽時期,節目形態以文藝表演為主。電視媒體培養和激發了觀眾對電視文藝節目的收視興趣,觀眾對傳統綜藝節目的寵愛催生了中國電視人的創作熱情,大批優秀節目層出不窮,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電視娛樂節目發展階段。
(二)綜藝與游戲: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成長期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精神需求日趨多樣化,電視的娛樂屬性得到了應有的加強,電視娛樂功能的彰顯在探索實踐中有了明顯突破。
1990年,中央電視臺國際部推出定期播出的《正大綜藝》欄目,是國內第一個較為成熟的電視綜藝節目,開創了中國大陸娛樂節目的新形態。該欄目在內容上廣泛涉及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風光物產等眾多方面,在形式上開展競猜活動,活躍了現場氣氛,這種新穎別致的節目形式,在當時的確令人耳目一新。同年,央視又推出《綜藝大觀》欄目,該欄目采用現場直播的方式,綜合多種藝術門類,突出娛樂特征,現場感強、節奏明快、信息量大。1991年之后,央視相繼推出了《曲苑雜壇》、《藝苑風景線》、《歡聚一堂》等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綜藝節目。同時各地方電視臺也相繼開辦了一些具有娛樂性質的綜藝節目。
1990年代末,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在電視熒屏上蔓延,形成一股強大的娛樂節目風潮。1997年,湖南電視臺播出《快樂大本營》,該節目的突出特點是把“綜藝”和“游戲”聯系起來,突出受眾參與性,強化傳者與受者的互動意識,為滿足人們實現自我的需要,對傳統審美標準進行了顛覆性革命,開辟了中國大陸電視娛樂節目的新篇章——“游戲時代”。之后,一批以“快樂”、“歡樂”、“超級”等詞語命名的電視娛樂節目紛紛出臺,如北京臺的《歡樂總動員》、浙江臺的《假日總動員》、安徽臺的《超級大贏家》,這些節目一經問世便迅速走紅,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1998年央視二套推出《幸運52》,將游戲、知識競猜、博彩等元素融為一體,充分調動觀眾的參與熱情。隨后央視又推出《開心辭典》,首創“家庭夢想”的概念,把電視引向了“競猜時代”。其他效仿之作如上海東方衛視的《財富大考場》、廣東電視臺的《贏遍天下》、重慶衛視的《魅力21》、江蘇衛視的《奪標800》等。
(三)真人秀狂歡: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繁榮期
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電視進入了全民娛樂的狂歡時代。湖南衛視似乎一直開風氣之先,2004年開播《超級女聲》(后更名為《快樂女聲》)掀起了“選秀”、“全民娛樂”、“民間造星”運動的高潮。這一時期的電視娛樂節目真正算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平民歌舞類、魔術表演類、婚戀交友類、明星真人秀類節目,“真人秀”、“草根”、“狂歡”、“周播”與“季播”等逐漸成為熱詞。
1.平民歌舞類節目
浙江衛視的《我愛記歌詞》、《愛唱才會贏》、《我是大評委》與《中國好聲音》,廣東衛視的《今夜唱不停》,江蘇衛視的《誰敢來唱歌》,湖南衛視的《挑戰麥克風》與《我是歌手》,中央電視臺的《星光大道》與《中國正在聽》,等等。
2.魔術表演類節目
中央電視臺的《魔法奇跡》,江蘇衛視的《我的魔術猜想》,安徽衛視的《星光魔范生》,湖南衛視的《金牌魔術團》,東南衛視的《全民大魔競》等。魔術表演類節目近年逐漸趨冷。
3.婚戀交友類節目
湖南衛視的《玫瑰之約》、《我們約會吧》,山東衛視的《愛情來敲門》,浙江電視臺的《戀愛亮起來》、《為愛向前沖》、《婚姻保衛戰》與《愛情連連看》,東方衛視的《百里挑一》;最突出的是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自2010年1月16日開播以來,一直保持著穩定的高收視率與固定的觀眾群。
4.明星真人秀類節目
早期真人秀節目可以分為野外生存類、室內生活類、愛情考驗類等。當下,明星真人秀節目逐漸從平民歌舞類節目、益智競猜類節目、婚戀交友類節目的競爭與融合中走出來,成為電視娛樂的熱點與焦點,并且部分真人秀節目還被改編成電影同步上映,“綜藝娛樂類電影”已經模糊了電視與電影的界限。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一年級》與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繼續爭奇斗艷,江蘇衛視的《明星到我家》、深圳衛視的《極速前進》等急起直追。
當下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競爭異常加劇,異彩紛呈的電視娛樂節目彼此復制,拼貼與克隆現象日趨嚴重,“同質化”與“個性化”的拉鋸戰持續不斷。“三大衛視”中,湖南衛視與浙江衛視先有《我是歌手2》與《中國好聲音》(第3季)的對決,后是《一年級》與《奔跑吧兄弟》的較量,競爭白熱化;而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威風不減當年,婚戀交友類節目無出其右。另外,中央電視臺的娛樂力量逐漸勃興,《星光大道》、《中國正在聽》、《漢子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節目集體發力,影響力與文化力備受關注。而另外一些衛視也不甘示弱,各辟蹊徑,如安徽衛視的《國劇盛典》,深圳衛視的《年代秀》,江西衛視的《幽默盛典》,東方衛視的《歡樂喜劇人》等等。
2004年至今,是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繁榮與興盛時期,電視逐漸滲透進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與層面,從娛樂、生活、工作到交際,無處不在。特別是隨著媒介融合的加強,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手機媒體的快捷與便利,更是將電視娛樂與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難分難解。電視娛樂節目不再是“獨樂樂”,也不再是“眾樂樂”,而是“眾神狂歡”,觀眾對電視娛樂節目的態度也從觀看、參與逐漸過渡到體驗、分享以及自我娛樂。
我們從經濟、文化、個人價值觀等幾個角度來探究電視娛樂節目的社會影響。
(一)觀看與體驗:電視娛樂節目的經濟影響
電視娛樂節目為媒體帶來的商業利潤顯而易見。電視娛樂的出現與發展本身即為經濟現象,娛樂節目的商業性不可避免。眾所周知,廣告銷售一直是電視娛樂節目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娛樂節目的廣告銷售表現出兩個主要特征:
一是娛樂節目的廣告銷售增長迅速,占據媒介廣告銷售的主體。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廣告銷售在1990年代末娛樂節目大發展以來增速迅猛,如央視“春晚”,其硬廣告形式包括冠名、報時、賀電、片尾鳴謝等形式,“春晚”廣告收入近年來也逐年上升。
二是創新置入式廣告形式,突破傳統廣告觀念及格局。與常規廣告目的性明確的叫賣形式不同,置入式廣告更為隱蔽:各類產品、服務或品牌與內容交織一體,廠商為此付費卻沒有明示出是廣告或贊助內容,意圖作為潛在消費者的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對產品或品牌留下印象。常規廣告播出方式與節目是游離的關系,而置入式廣告則是如其名稱所示是嵌入的關系,隱藏于節目之中。如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經常出現冠名商999感冒靈廣告、英菲尼迪汽車的列隊特寫,張亮的兒子天天更是口播999感冒靈廣告語,等等。
在全媒體與自媒體的時代,每一個手持移動終端的個人也都成為媒體鏈中的一個節點,都可以在其中謀取經濟利益。因此,從宏觀來看,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也推進了人類經濟形態從服務經濟向體驗經濟的轉型,娛樂帶動消費流行,小至娛樂節目中的服裝造型道具,大至消費觀念與行為的改變。娛樂即體驗,體驗即消費,消費即娛樂。從觀看到體驗,從“獨樂樂”到“眾樂樂”,娛樂與利益已經融為一體。
(二)參與和認同:電視娛樂節目對青少年的文化影響
在考察電視娛樂節目的社會文化影響時,社會群體因素不可忽視,尤其在青少年這一特定社會群體中,娛樂節目的影響更加得以集中體現。每個人都生活在由媒介參與建構的現實世界和想象世界之中,信息傳播構筑和延展了現實世界,而娛樂傳播則刺激并構建了想象世界。法國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認為:消費是一種積極的關系方式,是一種系統的行為和總體反應的方式③。娛樂消費與生產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體性,既產生物質利益,也生產文化觀念。青少年主體意識強,對自身選擇的觀點予以鮮明的表達,同時,他們也是電視娛樂節目的主動消費者,他們積極參與制造文本內容,與媒介共同制造和消費時尚偶像。
電視娛樂節目影響著青少年一定時期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文化心態。電視娛樂節目為青少年提供了消遣娛樂和人際交流的話題,觀看娛樂節目既是娛樂和體驗,也是參與和交流,更是展示和認同。一方面,青少年在迷群體(粉絲群)中交往、認同甚至展示,娛樂賦權中加速了青少年社會化的進程,娛樂提供了一個由其建構的擬態社會環境,制造了與社會生活疏離的空間,在現實世界中處于弱勢的青少年成為節目的參與主體,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娛樂賦權的背后是現實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默許和商業邏輯的鼓勵,青少年群體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加速自身的社會化的進程。另一方面,青少年有感性、沖動乃至不理性的一面,有時也存在過度關注娛樂人物而荒廢學業、疏離主流價值觀等現象,要予以理性的引導。
(三)我娛我秀:自我神圣化的困惑
從前述的歷史傳播形態來看,電視娛樂節目的最大變化是,從觀眾的被動觀看到主動參與,甚至是我娛我秀。早期的文藝表演主要是文藝精英們的舞臺秀,觀眾只能仰視觀看;到了“綜藝與游戲”階段,大眾開始參與到電視娛樂節目中;當下的全民真人秀狂歡,以世俗化與草根性顛覆了傳統娛樂文化的種種觀念。草根平民與明星大腕共享電視的“星光大道”,傳統的外源性娛樂觀看過渡到內生性娛樂釋放,個人價值在“眾神狂歡”中有了展示的舞臺,甚至成為娛樂的中心。通過“我娛我秀”,“觀眾不僅成為主動的媒介使用者,而且在使用過程中消費者自我,在消費過程中搜尋和建構著自我,并將自我置于虛擬與現實世界的中心,將之再神圣化”④。
“自我神圣化”意味著人重新回到自身,達到靈魂與肉體的和諧統一的境界,是人的全面解放。這既是進步,也有困局。社會觀念的變化、《物權法》的頒布,使得私有化、個人化的觀念深入人心。一方面,與在各種電視娛樂節目中“我娛我秀”一樣,人們將各種私有化、甚至是私密性的東西在各類新媒體中上傳、轉載、傳播,于是私密不再,隱私曝光,低俗甚至惡俗信息泛濫;另一方面,懷疑主義與人肉搜索逐漸成風,人們以絕對的個人主義推動著“自我神圣化”,不穩定性與價值混亂使得包括電視在內的媒體的娛樂化傾向日益加劇。
電視娛樂節目的社會影響及其動因非常復雜,既有社會文化轉型的原因,也有電視媒體自身的因素,當然有時也被放大了。我們應該理性、辯證地認識電視娛樂節目的社會功效與影響。一方面應該看到娛樂的經濟影響、文化價值與個人價值釋放的深遠意義,另一方面,尼爾·波茲曼的警句“娛樂至死”⑤不是危言聳聽,應該引起重視與反思。
注釋:
①孫寶國.中國電視節目形態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86.
②孫寶國.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形態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
③讓·鮑德里亞(法),劉成富,全志剛(譯).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④賴黎捷.媒體奇觀視域下的中國電視娛樂文化轉型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128.
⑤尼爾·波茲曼(美),章艷(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G222
A
1005-5312(2016)08-0113-03
湖北科技學院2013年度校級科研項目《電視娛樂節目的傳播形態及社會影響研究》(KY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