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凡凱
(惠州商貿旅游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廣東惠州516000)
淺談舞蹈人物畫的形式與創新
聶凡凱
(惠州商貿旅游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廣東惠州516000)
作為仕女畫的一種而出現的現代舞蹈人物畫,早期是以速寫的形式出現。畫家們借舞蹈人物畫這種用藝術表達藝術的形式追求筆墨上的創新,以形就筆,使之成為具有獨立性的水墨舞蹈人物畫。舞蹈人物畫是在內容與藝術表現形式上的創新。
仕女畫;舞蹈人物畫;舞臺速寫;葉淺予
進入現代以后,由于消費市場的需求變化和西方寫實繪畫的影響,各類題材的人物畫在繪畫技法、人物取材和表現形式上都發生著改變,表現女性之美的仕女畫也在改變。在新的女性題材繪畫中,不同與表現社會生活中的女性的舞蹈人物畫是與傳統仕女畫最接近的。早在《韓熙載夜宴圖》中就出現了翩翩起舞的家伎,但是直到這一時期,舞蹈人物才作為獨立的畫面出現。速寫對于舞蹈人物畫是功不可沒的,從舞臺速寫出發,畫家成功通過水墨語言表現了舞蹈人物形象,以新內容求變。“變”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意思是和原來不同,即創新。本文試通過葉淺予、楊之光等畫家在書籍、采訪中得自述和畫家的舞蹈人物畫,與傳統人物畫再繪畫技法、任務區才和表現形式的對比當中探究舞蹈人物畫的形式創新。
舞蹈人物畫顧名思義就表現舞蹈人物的繪畫,也就是用藝術表現藝術,這和在藝術多數情況下是表現其他事物不同,因而具有特殊性。《禮記.樂記》中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舞蹈是表現人的儀容舉止的,究其根本舞蹈就是一門肢體語言的藝術,舞者通過肢體語言來進行藝術的表達。
(一)傳統人物畫在題材上的分類
中國畫從種類上分有山水、花鳥、人物,而以人物畫產生最早;人物畫技法上也分有寫意、工筆、半工半寫、潑墨和白描。在題材上又可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和歷史畫。例如,凡是畫美女的畫就稱之為“仕女畫”,而提及仕女畫就會對未知的畫面產生一種預判。題材的分類,為類型繪畫提供了一個概念,人們從幾個字就能大致了解畫的內容并判斷出內容與時代的關系。
畫作為消費品自然是要服從與消費市場的。時至現代,雖然仍有人從事道釋畫創作,但主要是仕女畫、肖像畫和歷史畫,尤其是歷史畫,自蔣兆和把群像的概念引入人物畫以后一直是畫家宏大敘事情結的體現。
(二)作為仕女畫的舞蹈人物畫
自古以來女性一直是是人物畫重要的表現對象。隨著時代的發展仕女畫的表現領域也不斷的在擴展。中國古代仕女畫從產生到近代,不僅在所表達的女性類別上有所改變,在風格上出現了諸多樣式,從六朝的秀骨清像、面短而艷,到唐代的豐肥腴麗,再到宋代的端嚴秀麗,延及明清的弱不禁風,可以說風格各異,各有特色。這種風格上的變化既是藝術自身內驅力的推動,也是世風變化的影響所致。
仕女畫,作為商品也是要服從于消費市場的,傳統仕女畫在塑造女性美的同時,也把女性當作藝術品來制作了,使之徹底成為男人的藝術,月份牌兒美女畫的熱銷足以證明仕女畫的魅力。但是月份牌已經失去了仕女畫本身的價值,完全淪為商業的附屬。到了了近現代,隨著女性社會生活角色的改變,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也成為了仕女畫的消費群體,又有不少畫家重新對女性題材發生了興趣,并且打破傳統仕女畫的局限,與之前相比更多的是對社會生活中的女性的表現,創造出了個性鮮明,姿態各異的女性形象。但是這些女性形象已經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仕女畫了。眾所周知,舞蹈人物畫多數是以舞蹈表演中的女性入畫。舞者姿態柔美是把生活動作加以美化:舞者的華麗衣裳是為了舞臺效果而特別制作的,表現的是一種經過藝術加工的、飄渺幻想中的美女,這樣的女子是超脫現實的,而舞蹈表演卻又是日常生活中真實存在的。舞蹈人物畫在這種幻想的美女跟現實生活之間穿行,真實地表現出了超越時代的女性之美,傳承了仕女畫的基本精神。
作為現代畫種的舞蹈人物畫其舞蹈人物首先是出現在速寫上,再移植到國畫上的。它借鑒了西方繪畫的創作,把用作收集素材的速寫引入了中國畫的創作,實現了新內容與新藝術表現形式的高度統一,創造出了新的繪畫語言,豐富了人物畫的內涵和意境。
(一)舞臺速寫
舞臺速寫除了作為舞蹈人物畫的創作素材,其本身也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舞臺速寫,由于報刊的提倡,已經成為了廣大群眾喜愛的畫種,給美術的百花園增添了一朵鮮花,一時之間各地都出現了不少擅長畫舞臺速寫的畫家。”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那是一個生活尚且困難的年代,就更別談娛樂和精神文化需求了,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基本上只有兩種,一是廣播,二是報紙。當年的報紙娛樂的內容是相當有限的也是非常受歡迎的,那些年常有舞蹈團的演出,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報社經常向畫家約稿,于是就有了報刊上的舞臺速寫。相對于文字來說人們更愿意看圖像,所以報刊里的插圖也成了那個年代的一道風景線。然而,為什么不用照片拍而要用畫的,照片更具體且更清晰更快捷。但事實是在1973年激光拍照系統發明以前我國的印刷行業還處于“鉛”與“火”的時代,受制與技術所限,一張速寫無疑比照片更能呈現給讀者一個清晰的畫面。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舞蹈人物畫亦是如此,葉淺予的第二任妻子,戴愛蓮女士是我國著名的舞蹈藝術家。葉淺予開始畫舞正是兩人相識以后,不知當時還是文藝青年的葉淺予是先喜歡上舞蹈再愛上的戴愛蓮,還是先喜歡上了戴愛蓮再愛屋及烏的搭上舞蹈。師承葉淺予的楊之光本就是一個不俗的舞者,1955年與同校的青年女教師張彤云合跳一支北方民間舞《跑騾舞》,一舉奪得武漢市工會文藝比賽一等獎。有著對舞蹈的喜愛,下筆時也是帶著感情的,線條明朗流暢,再融入藝術家自己獨特的處理使得畫面更具藝術審美,因此迅速積累一批舞臺速寫的愛好者。一時間各地的舞臺速寫的畫家也如雨后春筍般的冒了出來。“張光宇、郁風、李克瑜、張正宇、阿老都是北京地區廣大報刊讀者所熟知的速寫作者,他們各有各的風格。張光宇的速寫富有名間的風格。善于夸張凝練的手法,表現五臺人物的特點;郁風的速寫線形柔婉,富有抒情色彩;李克瑜的速寫在掌握人物動態上比較準確,、線條精細流動,更適合描繪舞蹈表演;阿老的速寫,很注意造型的準確,最近時期在追求筆法的簡練和人物的神態。在各地的報刊也都擁有自己優秀的速寫作者。”
(二)現代水墨舞蹈人物畫
說起舞蹈人物畫,我們肯定會想到葉淺予,但談及葉淺予,對他的聲聲贊美不僅僅只有舞蹈人物畫。20世紀30年代葉淺予憑借他取材于上海小市民生活的《王先生》系列漫畫風靡上海灘。得益于之前速寫上的長期積累,加之汲取了敦煌繪畫寶庫中的藝術修養,葉淺予轉向中國畫時如魚得水,他用敦煌壁畫和佛畫的手法畫天竺舞,用色厚重,線條工整流暢,有壁畫風。如果說葉淺予的舞蹈人物畫是飛舞的仙女,那黃胄的舞蹈人物畫便是黃泛區里的一口甘泉,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是黃胄繪畫的重要題材,維吾爾族是個能個善舞善舞的民族,身在這樣的地方沒有跳舞就好比菜里不放油鹽,毫無滋味。黃胄也創作出大量的維族舞蹈畫,在黃胄的舞蹈人物畫中多用復線,以復線來追求動勢,為了表現氣氛多是舞蹈主角居畫中,背景配以伴奏之人,有主有次,動靜結合富有浪漫的生活情趣。他借鑒了傳統筆法中的虛實、疏密、聚散、呼應等技巧,使這些線條看似草草而就,其實卻是虛實有致、繁簡得當,很有韻律感與節奏感。
陳玉先的水墨舞蹈注重背景經營,為了使瞬間動作在視覺上感受到動感韻律和運動趨勢,他巧妙的用不同畫材形成不同構成,來強化動態甚至速度。畫面更具動感。
楊之光則為舞蹈人物畫注入了更多的傳統筆墨情趣,在畫中采用了花鳥畫中的沒骨法,一筆一個頭,一筆一個胳膊,一筆一條大腿來表現舞者,再結合書法用筆勾了群袖,筆調明快流暢,以動求靜。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說得這句話很有哲理,舞蹈人物畫的出現的定位是表現女性之美的仕女畫,但隨著畫舞蹈人物的畫家越來越多,出現的優秀作品越來越多,舞蹈人物畫的也逐漸發展為大家熟知
(三)舞蹈入畫,以形就筆
四五十年代印度歸來時的葉淺予的舞蹈人物畫,雖然是為中國人物畫開辟了一片處女地,但是觀畫覺其過多的借鑒敦煌壁畫使得舞蹈人物略顯呆板。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五六十年代葉淺予的筆墨開始解放,畫風也變得瀟灑,學生甚至總結出葉淺予畫舞的快板詩,詩曰:“畫頭少畫脖,重視外輪廓,上身畫得重,加強動態感,腳不站地面,舞姿隨樂和,如果扣細部,一畫就砸鍋。”詩雖戲謔,但也說明了此時的葉淺予已經是心中有舞,所畫之舞也并非眼中之舞了,由以筆就形轉向了以形就筆。舞蹈人物畫并非為畫舞而畫舞,舞蹈只是提供了給畫家一個獻技的舞臺。
中國畫的意象造型是區別于西方繪畫中寫實造型和抽象造型的。品八大山人的寫意花鳥,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畫不是照抄景物本身,而是去追求“真”,同時也不完全拋棄造型。意象造型是以客觀物象為依據,又與客觀物象拉開一定的距離,它是處在似于不似之間的狀態,是主觀和客觀結合的產物。就好像俄國文藝理論家車尼雪夫斯基說的“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受意象造型的影響,中國畫畫家們一直都在“似”與“不似”之間探索,畫生活動作,俗;畫雅致的,又顯做作;要像生活但又不能是生活。舞蹈與生活動作相比,是取材于生活,但又是經過舞者美化的。是畫家對于取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繪畫題材的一種探索,一種嘗試。舞蹈人物畫作為藝術表現的一種新形式,它以藝術表現藝術的模式打破了以往藝術表現生活的慣性思維。
傳統的人物畫為了追求人物形象的完整,構圖和落款都講究工整,所以當山水可以有馬一腳,花鳥可以折枝的時候人物畫還是四平八穩的。舞蹈是講究動態,動與靜是對立,舞蹈人物畫卻是以靜寫動。在葉淺予的《紅綢舞》中,我們能從紅綢的飄動感覺出舞者的速度,飛舞的紅綢甚至都飄出了畫面,舞蹈人物畫也自然而然的削去了邊角。畫中還借鑒八大山人寫意花鳥中直接在畫心落款,使得畫面更加注重抒發作者的情趣。舞蹈人物畫憑借其流動的形式打破了傳統人物畫構圖的舊形式,開闊了審美趣味。
舞臺服裝是表演服裝,與日常生活中的衣服的顏色相比要艷麗許多。中國畫創作中不易用好的黑與黃和紅、粉紅與石青和石綠、花青與洋紅等對比鮮明的顏色也隨類賦彩出現在舞蹈人物畫中了。色彩對比強烈之下,畫面更具裝飾性,增強了人物畫的色彩表現力。
舞蹈人物畫借鑒了西方繪畫,把用作收集素材的速寫引入了中國畫的創作,實現了新內容與新藝術表現形式的高度統一,創造出了新的繪畫語言豐富了中國人物畫的內涵和意境,在取材意識、表現形式、畫面經營和色彩搭配上都有突破。舞蹈人物畫以新內容入畫,擺脫了很多傳統的人物畫審美情趣先入為主的束縛,大有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之意,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舞蹈人物畫是作為仕女畫的一種出現的,它通過速寫移植到水墨人物畫的創作中。與一般的藝術表現其他事物不同,舞蹈人物畫是藝術表現藝術的形式,是藝術家取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追求和嘗試。舞蹈人物畫作為新形勢,畫家通過它為自己的藝術服務;作為新內容,它又像白紙一樣不受束縛,給人以香香創新的空間,承接著傳統和創新。
J212
A
1005-5312(2016)08-0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