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飛
(哈爾濱市賓縣居仁鎮文化館,黑龍江哈爾濱150432)
談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及創新方法
代飛
(哈爾濱市賓縣居仁鎮文化館,黑龍江哈爾濱150432)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精神需求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作為新時期的文化建設工作者應該主動適應時代形勢,具備創新意識,與時俱進,在群眾文化內容、發展思路、傳播手段方面綜合創新,打造特色文化,樹立民間品牌,充分發揮群眾文化的凝聚作用,推動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本文主要對如何創新群眾文化提供幾點建議,以期能夠對群眾文化發展有所裨益。
群眾文化;發展
要想群眾文化得到創新,我們先得明白群眾文化的內容,對它進行了解,再就是清楚群眾文化的內涵。只有深刻的了解了群眾文化的內容和內涵,才有資格對它進行創新,創新又分很多種,如形式、內容、方法上的創新。然而創新的最終意義也就在于,讓群眾文化能夠蓬勃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會的復雜性以及多樣性,無可避免的造成了群眾文化的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不能一味的求發展求創新,更要深刻的認識到其中的缺點。才能讓群眾文化更健康更富有時代性。
1.群眾文化的內容是指除自身職業外,具有社會性的文化,群眾文化一詞出現在1953年,其中包含人民群眾的自我參與、自我娛樂以及自我開發。群眾文化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的活動,主導是自娛自教,目的是豐富群眾的生活。從概括上看,群眾文化的主體是群眾客體是活動。群眾文化具有廣泛的內容,主要包含娛樂活動。其次群眾文化包含了群眾文化工作、事業、隊伍以及活動。
2.群眾文化的內涵實際上就是群眾文化的意義,群眾文化大力倡導了科學文明,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在豐富多彩,活潑生動的各種娛樂活動中得到精神上的釋放以及身體上的放松和休息。使群眾的知識技能不斷的提高,陶冶了人們的情操,提神了群眾的精神品質和思想內涵,從而使社會呈現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大力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以優秀的群眾文化作品感染人,鼓舞人,引導人。從而引起人們思想的進步,人類的進步更是社會的進步。
1.以群眾的精神生活為基礎,進行管理發展與創新。現代人們對于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一般的群眾活動形式并不能滿足人類的高要求。一些全民參與,娛樂性超強的活動漸漸地不斷地變換著,它既可以突出自我也可表現群體,同時,還可以讓人們體會到群眾活動的過程與目的,采用不同的活動模式,激發人們的興趣,從而增加群眾團體的凝聚力向心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方式的創新與改變,讓群眾活動更加有趣。開展群眾活動,可以根據不同的團體,不同的人展開不同的活動方式,讓群眾文化更加的多元化,如在社區開展文明進社區,發展文化的一系列活動,開展不同的群眾活動,讓群眾彼此之間相互接觸,相互認識,更加了解,讓人們更加的了解到群眾文化的魅力,更好的進行傳播,使文化文明更加影響深遠世界。
3.群眾文化可以以民族的傳統民間文化為基礎,進而的發展與創新。現在的群眾文化大多都是在民間的藝術形式上發展而形成的,是對民間文化的繼承,是由原始社會到現在社會的一步步演變形成的,有不同的形式表現,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但是,在發展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對于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灌輸我們的群眾文化,來適應先進的不斷發展的群眾的文化,從而適應這多變的社會。
4.群眾文化的管理創新要講道德,明公德。群眾文化就是要激勵推動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是要有積極的作用的對于群眾,講道德明公德是創新與發展與要求,只有在好的基礎上才能有更好的發展,由于道德與文化的相互關系,讓我們更加重視群眾文化,所以,我們就要不斷的樹新風,注入新鮮的活力與血液,讓群眾文化不斷地前進,使廣大群眾心靈與品質得到洗禮與陶冶。
5.群眾文化管理的創新根據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形式與活動方式。文化館站要積極發展傳統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鮮明的農村文化,培育內容積極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風格清新質樸、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村群眾文化,鼓勵多種形式的農民自辦文化,培養一批文化中心戶、文化大院,組建一批農民書社、電影放映隊,扶持農村業務劇團,支持他們扎根民間,深入農村,服務農民。
6.群眾文化的創新要有科學的指導思想,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對于群眾文化的建設要有責任感與使命感,創新就要繼承與發展,從自己做起帶動廣大的群眾積極的行動起來,在科學思想的帶領下,慢慢的理解與體會群眾文化,融入進群眾文化,還要把群眾文化融進精神文化這個大的概念下,共同促進,相互發展創新。
總之,群眾文化事業是充滿魅力、充滿希望、充滿生機的事業。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只要堅持創新,以創新求發展,以創新求突破,以創新求飛躍,就一定能夠不斷創造群眾文化事業的新輝煌,為構建和諧社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積極的貢獻。
[1]楊衛武.施永紅世博會推動上海群眾文化創新發展的幾點思考[J].經濟師,2009(08).
[2]范雯芩.群眾文化創新建設的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03).
G249.2
A
1005-5312(2016)08-0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