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瑤
(湖南工貿技師學院,湖南株洲412000)
論職業院校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五個維度”
胥瑤
(湖南工貿技師學院,湖南株洲412000)
有效地教學設計是“有效課堂”、“高效課堂”的基本條件,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教學設計中必備的“五個維度”,即專業設置須與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對接、學科與專業培養目標對接、學科知識與學生認知水平、思維能力對接、學科教學與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對接、評價體系與現代企業用人管理對接。
教學設計;五個維度
課堂教學重在創新,創新的教學重在設計。教學設計是合格老師綜合素質的體現,是師德、教風、專業基本理論、教育教學基本理論、職業教育理論、教學概念、教學方法、信息技術、政治經濟頭腦、現代企業文化、精神等諸方面的綜合體。設計就是設計者將自己獨有的思維意識,針對某一物的載體,歷經科學地、創新地,具有環保節能,富有實用實效地,獨樹一幟的能力體現。有效地教學設計是“有效課堂”、“高效課堂”的基本條件,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那么,職業院校的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必須具備“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教學相長”、“有教無類”等教學原則,還必須具備普教、高校沒有的、唯有職業院校教師特有“教學設計”中必備的“五個維度”。
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都在打造“經濟升級版”,長株潭經濟與全國各地一樣快速發展、生產、經營。企業先后都在“技術改造,技能提升”。這給職業教育發展帶來了契機與發展空間。我院也作出了科學發展的調整,用戰略的眼光作出了有力的部署。現代化專業的設置,硬件配套,軟件的提升,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從宏觀上→“綱舉”
(1)了解專業計劃設置、專業培養的目標;(2)了解該專業與欲就業的現代化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工作崗位;(3)了解該專業由“德育、體育、文化、專業理論、核心課程、專業實訓、頂崗、技能鑒定、上崗就業”由淺入深、深入淺出的專業形成體系;(4)了解該專業由哪些課程(教材選用)、知識點等要素構成。
(二)從微觀上→“目張”
(1)了解欲就業企業的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企業制度、專業技術、生產設備、經營等理念;(2)整體把握你所任學科教材體系、重難點知識與一般知識。哪些是必用,怎樣學才能用、夠用的知識,其知識與專業中其他學科的關聯,同一知識或類似知識在教材上是重點或難點,在教材上是一般了解或過渡到其他知識要界定,切莫模棱兩可;(3)任何書籍都是有自己獨特的編書體例,到了教師手上,要重視專業、學制的不同。如何求異、求同、求淺、求深、求用,這要求教師從制定授課計劃開始予以教材處理,增減知識、合理受用;(4)課時計劃,即教學設計在備課中必須嚴格執行授課計劃。在備課中必須做到視專業、班級學情、學生的認知基礎與能力去處理教材,即“量體裁衣”。哪些做“主材”,哪些是“輔材”,如何增減有道、科學、合理、完整、富有特色。
任何學科都是一棵“知識樹”,“主干”就是專業核心能力。圍繞專業核心能力所訴求的素質與能力,就是這棵專業樹的“枝”與“葉”。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學設計上“接枝如接枝”。
(1)系統把握所任課程在學生專業學習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主干,還是枝葉,必須清楚;(2)視教材知識點內涵與外延,適度掌控與挖掘;(3)須“寬基礎,活模塊,重能力”,緊扣專業培養目標;(4)視大綱(課標)、技能鑒定、企業實際、教材內容知識點、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認知能力,進行第二度教材處理,做到與專業培養目標對接。
任何學科教學過程,不僅僅幫助學生了解或理解、認識過程,而且在“認知能力”上解決了“認知”、“能力”的培養所需要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掌握其思維方法,在“運用”上狠下苦功,做到“有的放矢”。
(1)正確處理學科知識與學生認知基礎的關系。否則,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甚至出現與學科知識無關聯的“劣等課堂”;(2)注重“先育人”、“后教書”的結合;(3)注重“智力因素”的培養與“非智力因素”的結合;(4)注重學科知識點間的關聯與銜接,即共性與個性;(5)注重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創新。
1.文化課與專業課對接。
2.專業理論與專業生產實訓對接。
3.專業實訓與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對接。
4.專業課程教學與技能鑒定對接。
5.育人教書與現代企業用人訴求對接。
1.改革由普通教育長期沿襲下來的“作業+(期中)+期末”的評價標準。
2.創新多元評價體系:例如“到課率”+“課堂表現力”+“學生智能潛力”+“作業”+“期末”=“期末總成績”。
3.考試(結業)方式呈多元。
作為職教教師,了解好課的五維度輕而易舉,但真正做起來卻很難。勇于實踐、勤于反思、樂在學習、大膽創新,探索出富有職教辦學特色、展現自身特點、出彩自我實力的教學設計,由“有效課堂”到“高效課堂。”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許紅梅,劉桂林.淺談能力本位下的職業教育教學設計[J].衛生職業教育,2009(06).
G712.4
A
1005-5312(2016)08-02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