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娥
(青島農業大學,山東青島266109)
青島都市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前景研究
——以青島市城陽區為例
林慧娥
(青島農業大學,山東青島266109)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逐漸失去了對農業的了解,與農業的親密度逐年下降,而都市農業應運而生。都市農業是指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托并且服務于都市的農業,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區、大都市經濟圈內,以適應于現代化生存發展與需要而形成的現代農業。本文以城陽區為例,研究青島市都市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前景。
都市農業;城陽區;現狀;前景;對策
(一)研究背景
城市化的迅猛發展是都市農業形成的最終原因,這在二戰后表現的更加明顯。都市農業在當今世界能夠迅速發展的原因與高比例的人群居住在城市或者城市化地區是分不開的。其次,城市化發展的后遺癥——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時不時在敲響著警鐘。經濟的迅猛發展,導致城市廢棄物排泄嚴重超標,嚴重超出了自然界的自凈能力。
青島市是山東省經濟中心,副省級城市,中央計劃單列市,有著奧帆之都和品牌之都的美譽。但是存在問題仍然相當突出,因都市農業發展理念落后,相關實踐大多模仿其他較為成功的城市發展,沒有結合青島市實際情況去發展屬于青島市的都市農業,導致了土地利用問題尖銳,污染嚴重等一系列社會和生態問題。這樣無法凸顯城市發展的地方特色,進而影響整個青島市的可持續發展。于是,在新背景下,青島都市農業發展問題研究已經成為必要。
(二)研究意義
青島,是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的經濟中心和港口城市,是國家著名的品牌之都和風景旅游勝地。青島轄七區五市,面積達10654平方公里,人口約750萬,其中市區1159平方公里,人口約270萬人。因此在這樣的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研究都市農業發展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現有的國內外學者對都市農業發展問題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機制、作用、目的等方面,以生態文明的視角展開研究的并不多見,青島市都市農業發展問題研究能夠拓寬都市農業研究視野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近年來,青島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市區位優勢發揮不足、都市農業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對經濟拉動不明顯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青島市都市農業的發展。都市農業可以把發展農業與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結合起來,為前述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視角和進路。
(一)都市農業的含義
都市農業是20世紀40年代有日本人創建并實踐起來的,美國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全世界的大都市周邊進行推廣。對于都市農業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本文語境下的都市農業是指:集生產、旅游、健身、生態等諸多要素為一體,以都市中心以及其周邊地區為主要發展區域,兼顧生活、生產、生態三要素,以大城市現代化的科技力量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為主要發展動力,旨在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助推力,為城市居民提供新鮮綠色的農副產品和休閑服務的嶄新農業。
(二)特征
1.都市的范圍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區與周邊間隙地帶的農業,不同于一般城郊型農業。這種由城市需要決定農業的發展,體現了都市對農業的依賴性,并進而實現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一體化關系。
2.都市農業的生產、流通和消費,農業的空間布局和結構安排。這種由城市需要決定農業的發展,體現了都市對農業的依賴性,并進而實現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一體化關系。
3.都市農業不僅是經濟功能的開發,而且要進行生態、社會等功能的開發,并進而實現全功能性的大農業。
4.農業生產經營明顯的表現為高度集約化的經營方式,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進而達到高度的農業發展形態和為都市服務的特殊功能。
(一)國外都市農業
1.美國模式
以經濟功能為主的美國模式其主要形式是市民農園。參與市民農園的居民,與農園的農民或種植者共同分擔生產成本、風險及盈利,農園為市民提供安全、新鮮、高品質且低于市場零售價的農產品。
2.德國模式
19世紀德國政府為每戶市民提供一小塊荒丘,市民用作自家的“小菜園”,實現蔬菜生產自給自足。后來,市民農園的土地一部分是鎮、縣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另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
3.日本模式
日本都市農業伴隨著農業觀念即經濟功能轉向社會、生態功能的變化,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形成三種主要模式:一是觀光農業,二是設施農業,三是特色農業。
(二)國內都市農業
1.近年來,北京市政府根據北京市的都市農業發展的實景情況,提出了以建設北京都市農業為目標,大力發展“六種農業”的方案。所謂的“六種農業”包含,精品農業、優良品種繁育、深精加工農業、創辦海外加工農業、資本與技術密集型農業、具有北京特色的農業休閑旅游基地。
2.上海市是我國最大的城市,經濟科技高度發達,但城區面積相對較小,只有北京市的1/3,所以在上海市這樣相對狹小的城市發展集經濟、生態、社會等諸多功能與一體化的都市農業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上海市也是我國都市農業發展的先行者,上個世紀90年代都市農業的發展就頗具成效。
3.近年來,西安市按照“前聯農戶、后接市場”的模式大力發展各類農業園區,組織園區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以利益為紐帶把周邊農民組織起來參與生產,逐步形成了以園區為龍頭、圍繞園區建基地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一)青島市的基礎條件
1.自然條件
青島市是中國著名的海濱城市,總面積為11282平方千米。就整個城市來看,地勢由西到東逐漸升高,南北極略高,中間較低。就青島市地貌來看,山地占15.4%、丘陵占25.2%、平原占37.8%、洼地占21.6%。
2.社會條件
青島作為開放城市,青島市擁有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稅港區和兩個出口加工區等國家級園區。外企企業超過1萬家,與世界216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來往,與57個國外城市締結了友好合作城市關系。
3.經濟條件
從2013年數據來看,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800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2.4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3641.4億元,增長10.2%;第三產業增加值4012.8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比例為4.4:45.5:50.1。人均GDP達到89797元。
(二)青島市城陽區都市農業的發展狀況
近年來,城陽區圍繞“精化第一產業”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培育了蔬菜、林果、花卉(苗木)等農業主導產業,全區農業逐步由傳統農業向特色農業和生態觀光農業轉型。截至目前,全區具有一定規模、管理比較規范的農業園區(種植業)共有26處,面積達到約1.8萬畝。其中果品園區10個,蔬菜園區7個,茶葉園區3個,綜合性園區6個。2013年新建擴建農業園區有夏莊街道四季生態采摘園、白沙河生態農業園、林洲農業園、山色山谷農業園,惜福鎮街道可藍農業園、長水山莊農業園、海久利農業園、盛文都市農場,上馬街道北岸生態農業園等17處,占地面積共7600畝。
1.夏莊街道的都市農業
青島夏莊四季生態采摘園位于夏莊街道王家曹村社區,占地93畝,計劃總投資9000萬元,建設聯棟溫室5.6萬㎡,按照農業發展現代化、設施化、科技智能化、標準化、規模化、信息化栽培管理模式,劃分12個板塊,培育種植夏莊名特優特色蔬果、以及南北方優質林果樹種,發展草莓、西紅柿、黃瓜、櫻桃等有機蔬果的采摘和南北方林果樹種的觀光科普,力爭打造成集都市觀光、休閑采摘、農業科普、技術示范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
2.上馬街道科技示范園
該社區的目標是建一個農業園,興一個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百姓,力爭把該項目打造成以綠色蔬菜的生產采摘為主導,餐飲娛樂為主體,休閑觀光為特色,涵蓋會所、垂釣、旅游、野營、篝火等新興項目,兼顧休閑、娛樂和社區中心的高端生態旅游園區。
3.惜福鎮青島金錢鼎都市農場
青島金錢鼎都市農場位于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街道后金社區,主要從事農業旅游、農業科技、農業教育及農業生產開發。項目于2012年8月開工,2015年5月竣工。項目共分六大區域:植物景觀區、四季果園采摘區、松柏文化園、配套服務區、百花谷、山林休閑區,是一個集苗木種植、休閑觀光、果品采摘、餐飲娛樂、農業科普、教育培訓等于一體的現代林業、農業生態園區。
(三)青島市發展都市農業的制約條件
1.水資源制約
雖然青島市是我國東部沿海大城市,但是水資源非常緊張,在供給方面嚴重不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42立方米,約為全國人均水占有量的1/7,世界人均水占有量的1/23,遠遠小于國際公認的極度缺水500立方米的警戒線。根據青島市水資源供給現狀預測,到2015年全市水資源缺口達5億立方米,并且寶貴的淡水資源面臨著,地下水位下降、水質污染嚴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問題。
2.土地資源制約
土地生產力和利用率較低,地退化嚴重,質量不斷下降。從耕地利用狀況看,中低產田占了2/3,產量較高地區也還有相當的增產潛力,不少農地作物布局不合理,沒有實行區域化種植,生產潛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建設用地的利用率也不充分,如村莊占地,由于大部分是平房,人均占地要比城市高出一倍;工礦建設和生產造成的廢棄地復墾率低。
3.科技資源制約
一是蔬菜種植的基地面積小,基礎設施缺乏現代化。二是種植的大路菜所占比例比較大,占總種植品種的65%,還僅有大白菜、西紅柿、黃瓜等品種,從而影響城陽區蔬菜銷售的平均價格偏低。三是科技貢獻率、轉化率較低。
4.資金不足
都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而目前省、市下撥及群眾自籌、相關單位幫扶的資金僅是杯水車薪,遠遠滿足不了新型特色農業發展的需要。
(一)青島都市農業的發展目標
1.深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以打造高端品牌農業聚集區為目標,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布局,積極推動農業提檔升級,不斷豐富群眾的米袋子、菜籃子。
2.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加快推動都市農業服務產業發展。緊緊圍繞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突出抓好農業節會、“一村一品”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三大載體,加快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積極推動農業觀光旅游。
3.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著力推進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堅持生產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統一,以農村沼氣建設、生態循環技術推廣和環境綜合整治為突破口,加快推進生態循環農業建設,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促進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青島都市農業的發展對策
1.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精品農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近郊都市農業。在有條件的社區,積極采用土地入股、轉包、出租等形式,整合利用土地,支持規模農業發展,為農業園區發展提供條件。
2.積極推進各類示范園區(基地)建設。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走“園區化、品牌化、高效化”發展路子。抓緊推進白沙河農業觀光園、四季生態采摘園、上馬北岸農業園等今年新建擴建農業園區建設,同時促進法海寺農業園、杠六九西紅柿基地、鴻得源農業示范園、云頭崮茶園、山色峪果品觀光園等已建成的重點農業園區提檔次、上水平,建成一批精品高效農業示范園區。
3.優化農業品種布局。大力調整蔬菜品種結構,做好城陽青大白菜、72—69西紅柿等地方知名品種的提純改良,引進一批適合我區農業發展的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加快時令水果發展,積極引進“名、特、優、新”果樹品種,大力發展桃、葡萄、櫻桃、杏、草莓、板栗等小水果,加快果樹改良步伐,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種結構,提高果品生產市場競爭力。
4.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堅持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是強化與農業科研院所的合作。二是加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力度。三是加大農業新成果、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力度。
5.實施“品牌創建”工程,增強我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積極培育具有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品,鼓勵對特色農產品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和商標注冊,積極爭創國家和省級名牌農產品,做好地理標志和原產地標識保護工作。
6.進一步規范園區建設。按照城陽區規范農業園區管理意見,鼓勵、扶持重點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業園區上水平、增效益。一是嚴把園區審批關口。二是加強園區建設的監督檢查。
指導老師:李東海
[1]趙昊.基于生態文明的青島市都市農業發展問題研究[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14.
[2]青島農業信息網.城陽區農業園區建設情況匯報[EB/OL].http://www. qingdaoagri.gov.cn/oainfo/html/article/20130804/2013080410070582124008. html,2013-08-04.
[3]李媛.青島城陽:發展都市觀光農業“四兩撥千金”[N].大眾日報,2013-04-10.
[4]青島市農業委員會.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http://www.moa.gov.cn/ztzl/jlh/smjl/201204/t20120424_2610453. htm[EB/OL].2012-04-24.
[5]劉麗娜.青島出臺“一號文件”發展都市現代農業[N].青島日報,2015-02-04.
[6]曹林奎,陸貽通,李亞紅.都市農業的基本特征與功能開發[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04).
[7]城陽上馬打造高端生態農業園[N].青島財經日報,2013-12-24.
F323.4
A
1005-5312(2016)08-02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