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110034)
城市老年居住空間需求研究
李楠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110034)
城市老年群體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物質生活需求、日常生活料理需求、健康保健需求和精神及文化生活需求,在中國目前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對于老年群體生活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老年人作為脆弱群體,在各種利益關系和分配關系的重新調整中,他們的利益和需求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和忽視,使他們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受到限制。同時,受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社會所能為老年群體提供的生活幫助是十分有限的。另一方面社會轉型也促進了社會現代化進程,社會發展領域的一些成果如具有現代意義的社區發育和建設,特別是社區服務的產業化和社區基層組織自主化發展趨勢,為老年群體需求滿足的社會化途徑提供了可能。
老年;居住空間;環境
老年群體提供生活服務和照顧,最終是由社區來具體實現的。社會的一切活動都是在基層社區中進行的,社區就是一個小社會,是整個社會系統的子系統。對老年人來說,社區是他們晚年生活最主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活動場所和交往空間。中國的老年人大多看重天倫之樂、鄰里關系、地緣關系等,往往對自己的家庭和久居的社區環境產生依戀,他們一般不愿輕易離開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環境。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提高,老年群體對于社區的依賴、親近和需要日漸增多。社會養老功能強化,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趨勢,為形成家庭與社區優勢相結合提供了極大的可能和空間。
精神慰藉與親情需求?!熬幼》绞脚c孤獨感”之間的相關關系,對“從未感到孤獨”一問由多到少的依居住方式的排序是:與配偶及已婚子女居住、與配偶同住、與配偶及未婚子女同住、喪偶與子女同住、獨居。與子女共同居住的方式,在排解老人孤獨感、滿足老年人親情需求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優越性。
社區養老環境。社區養老環境指一個社區中人們的尊老、敬老、助老意識和行為的自覺程度及社區組織在調節家庭關系、鄰里關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能力,同時還包括如何有效地整合社區資源為老年群體提供需求滿足的能力。一些社區組織過居民養老意識的宣傳教育活動,一些居委會在調節老人和兒女的關系方面,通過文明家庭和樓組的評選活動,優化了社區養老環境,也有的居委會組織年輕老人照顧年老的老人的“時間儲蓄”的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存在的問題是,這類活動不規范,使那些年輕的老人覺得沒有制度保證以后自己能否受到其他老人的照顧。另外,這類活動很不普遍,只在很少的居委會中開展。
(一)體制因素
基層社區(街道、居委會)權責不統一,社區的責任在無限擴大,社區的權利卻不明確。在社區改革中,市政府在計劃、規劃、市容、衛生等8個方面給區、街下放了24項管理權,各區也分別向街道下放了相應的管理權。但居委會作為基層自治組織,實際上成為上級政府布置各項工作的落實機構,老人工作只是其中之一,居委會工作人員無法騰出時間和精力考慮老年群體的管理問題。
(二)資金因素
資金不足是制約社區老人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街道一級社區資金的來源基本上是以街道自籌為主、政府撥款為輔,加上部分社會贊助,相對來說要好一點。居委會所需資金基本上靠自己創收、便民利民服務網點收入和社會集資,基本上沒有專項經費,每月的辦公經費只有100元左右,為了增加經費,居委會人員忙于創收而不能專一于社區管理工作。但他們創收所得的資金還必須交給上級政府部門管理,不能“費隨事轉”,加上財政投入太少,不僅使居委會連基本的日常開支都難以維繼,對包括老人服務業在內的社區建設受到極大的限制。
(三)管理因素
雖然配備了專職的社區干部,但由于社區規模太大,社區管理經驗不足等原因,從整體上看,社區管理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在資金以及各方面條件不足的情況下,沒能有效的發揮管理優勢,在社區資源整合等方面有所作為,如將社區范圍內企業、學校、機關的人才、場地、設施利用起來,為老人提供文化體育活動、教育等服務,以彌補社區資金、場地等方面的不足。
(四)組織機制因素
社區作為自組織機制的不完善也是限制社區養老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社區組織基本不具備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實體進行活動的能力,由于承擔了過多的行政職能,使居委會在某種程度上成了政府在基層的代言人,在被動的工作狀態下難以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特別是獨立自主地按照社區居民實際需要提供最有效的社區服務和管理。
城市老年群體在養老方面從過去單一的家庭依賴,開始向社區依賴轉移,對家庭和社區的雙重依賴是現階段的老人養老依賴特征。其中對家庭的依賴主要在日常生活照顧、親情滿足方面,對社區的依賴主要在醫療、文化生活、社會交往、社會參與等方面。這表明家庭和社區從不同的角度,為老人提供不同層次的工具性需求和表意性需求。
[1]首屆全國中青年老齡問題學術討論會主題報告.老齡化的中國[R]. 1990.
[2]鄔滄萍.社會老年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TU241.93
A
1005-5312(2016)08-0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