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溶溶 唐 飛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遼寧鞍山114000)
淺析網絡游戲中二維與三維技術的結合
柴溶溶唐飛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遼寧鞍山114000)
二維技術以及三維技術以其各自的優點被廣泛應用于網絡游戲的制作中,那么如何對結合二維與三維技術進一步強化網絡游戲的表現方式則成為網絡游戲開發關注的重點問題,本文從實際出發,探討了網絡游戲中二維與三維技術結合。
網絡游戲;二維技術;三維技術
一款游戲如何吸引玩家,需要綜合考慮游戲多方面內容,如游戲設置的人性化程度、游戲上手的操作程度、故事情節的豐富程度。但是給玩家印象最深的便是游戲的表現手法,現如今網絡游戲通常運用兩種表現手法,既二維表現手法與三維表現手法。
(一)網絡游戲二維技術的界定
二維技術通常情況下也被稱之為2D技術,它是通過運用計算機的2D位圖片以及矢量圖形來進行編輯。現如今二維技術是對傳統動畫技術的一種繼承。二維技術通過借助計算機的平片圖形處理功能完成相關編輯,并且通過設置關鍵幀,在通過計算和生成中間幀,并且通過定義以及顯示運動路徑的方式,實現游戲畫面的運行。最后通過配置相應的游戲背景音樂、渲染的程序,完成網絡游戲的制作。
(二)三維技術的界定
三維技術也被稱之為3D技術,3D技術是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影視藝術。3D技術完全通過電腦實現整個制作過程,它與二維技術有著明顯的差異,3D技術通過創建X、Y、Z坐標軸的方式形成數學立體空間,然后游戲制作人員在所創建的空間內,根據網絡游戲的需要來進行游戲模型的創建,并且賦予模型數學屬性。例如強化材質以及人文毛發等,然后通過賦予模型運動的方式完成游戲的制作。網絡游戲三維技術通常包括:建模、渲染以及特效等。在網絡游戲三維技術中,后期制作等工序完全依賴計算機。簡單的說就是網絡游戲三維制作技術指的是通過運用計算機技術,完成網絡游戲的設計與制作,產生相對較為真實的立體游戲場景。
從網絡游戲二維技術與三維技術之間的共同點來說,二者的共同點都體現在游戲的藝術特征方面,無論是網絡游戲的二維技術還是三維技術,都需要注重游戲環境的藝術氛圍,只有保證游戲的藝術成分,才能進一步保障網絡游戲的風格,才能有效保證游戲畫面感的提升。雖然這兩種技術在網絡游戲中的應用多以夸張手法為主,但是它們之間的應用程度缺有一定差別。例如在網絡游戲二維技術在表達人物以及環境的運動規律時,可能與現實生活有著截然相反的表達效果。而在網絡游戲三維技術的表達中,游戲制作人員通常下都會將游戲中的人物與物品等運動擺脫現實規律的束縛,亦或者運用材質效果等方式進一步表達人物與環境的質感。這種三維網絡游戲設計通常比二維技術表達的更加靈活,對游戲體驗有著一定的幫助作用。從二維與三維技術的優缺點來說,網絡游戲的三維技術在人物與環境的制作,人物的調節等方面相對二維都有著一定的優勢,但二維技術通常在網絡游戲的人物質感方面有著一定的特色。
因此可以得出,網絡游戲中應用二維技術與三維技術都具備一定的優勢,同時也有一定的劣勢,想要真正發揮出這兩種技術在網絡游戲中的互補,那么就需要結合二者的優勢進行技術的互相結合。
網絡游戲現如今更多注重三維技術的應用,同樣二維技術在網絡游戲中仍然有著極高的價值,尤其是二維技術在網絡游戲中的應用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都是作為網絡游戲三維技術的應用基礎,所以網絡游戲的二維與三維技術之間的互相結合能有效將網絡游戲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一)網絡游戲三維場景中二維人物的結合
在網絡游戲的此種結合方式中,其主要應用的是在網絡游戲三維技術下制作的場景以及物體中融入一些二維動畫人物。此種融合能有效將二維技術中手繪游戲人物特征完美的表達出來,從而更加突出網絡游戲人物的夸張力與彈性力,另外這種結合方式也進一步突出了網絡游戲三維技術的游戲空間立體感。目前我國很多網絡游戲都開始運用這種方式,如我國著名的網絡游戲《仙劍情緣3》,以及著名的美國暴雪游戲《魔獸世界》等。
(二)網路游戲二維場景中三維人物的結合
在網絡游戲中,這種結合方式主要應用于網絡游戲中二維手繪平面圖作為游戲的場景,同時將網絡游戲中的人物以三維的方式進行創設,通過這種游戲設置方式,玩家不但可以在游戲中體驗到二維基礎下的場景所蘊含的繪畫感覺,同時也讓玩家進一步體驗到真實并且細節豐富的游戲人物動作。此外,這種技術結合的方式也能有效的通過網絡游戲的固定透視角度平面游戲圖中,只需要在網絡游戲中設置相關的虛擬視角的方式就可以實現透視角度的調整,進而實現網絡游戲空間場景與游戲人物之間的互相統一。雖然這種方式在目前我國動畫產業中應用的并不廣泛,但是近年來我國眾多網絡游戲卻運用這種方法創作出一些優秀作品,例如我國完美時空打造的《夢幻誅仙》便是應用這種技術結合方式。
[1]楊慧.二維游戲與三維游戲在形式和本質上的區別及聯系[J].中國科技信息,2009(18).
[2]彭路曼.淺析影視動畫中二維與三維技術的結合[J].技術與市場,2011(09).
G434
A
1005-5312(2016)08-02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