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瑜 王東炎
(西南林業大學藝術學院,云南昆明650000)
觀青年藝術家的繪畫作品有感
廖瑜王東炎
(西南林業大學藝術學院,云南昆明650000)
本文通過觀看青年藝術家的畫展,從他們創作的新穎而獨特的繪畫作品中獲得了一些藝術感受,并作出了較深入的思考。
當代;青年藝術家;繪畫
每逢歲末,各種藝術展覽便扎堆似的此起彼伏,尤其是是青年藝術家們忙得不亦悅乎,畢竟辛苦創作一年了,作品應該得到展示和取得成果了。于是,在眾多聯展和個展中,青年藝術家們的繪畫作品以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視覺感受粉墨登場了。縱觀這些新穎奇特的、手法多樣的繪畫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青年藝術家們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也體會到他們內在的精神需求和對社會、文化和自我生存境遇的思考。他們創造出新的繪畫觀念和藝術表現形式,無疑影響了我們對當代社會的感知和經驗方式,也給我們以新的啟示和思考。
青年藝術家的繪畫作品讓我們感受到創新與發展的意義。首先,時代的發展消解了傳統價值觀賴以生存的社會和文化環境,促使了青年藝術家以個人經驗的方式去感知社會和文化發展變化,因而必然產生與時代相契合的新思想和新觀念;其次,創新的本能促使青年藝術家打破傳統繪畫邊界,從新的社會文化和技術資源中延伸并獲取新的藝術想象;最后,豐富的當代社會和文化資源必然又賦予他們作品以新的思想、內容、形式和視覺感受。任何新事物的產以生都必然是對舊事物的反叛和革新,這是一個揚棄的過程。只有通過對既有藝術形式不斷否定和對未來不斷探索,繪畫藝術才可能走向新的發展,固步自封必然導致保守和僵化。
青年藝術家的繪畫作為本土現實生長出的文化經驗和藝術形式。一方面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既有傳統的烙印,又必然和時代緊密相連,其繪畫作品也必然是對傳統的思考和對當代社會發展進程的反映,這體現了他們立足于當代社會,積極從本土現實文化中去獲得當代藝術經驗和方法論的自覺。另一方面一些青年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一味地表現出對現代流行文化的盲目崇拜而淡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使作品呈現出流于感官刺激的表面效果和圖式化的膚淺。這也讓我們不免感慨在藝術創作中如何保持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如果處理不好二者關系,這些繪畫藝術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藝術于人的意義首先是建立在個體價值基礎之上的”,個體是組成社會之鏈上的重要環節,具有豐富性、生動性、具體性和真實性,個體是洞察社會文化變化的“觸角”,也是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的力量。青年藝術家堅持以個體的眼光和獨立的心態來看待周圍的世界,自覺地置身于當下社會和文化的環境中去思考個體的生存狀況和精神體驗,這體現了個體對既有制度權威、規范和趣味的質疑和對抗,也體現了個體的思想獨立、創造自由和權利解放。同時,堅持個體自由也要警惕自我表現的偏執——自我迷戀,純粹自我表現與公眾無關,與社會無關,與藝術無關,至多是一種自娛自樂、孤芳自賞的個人游戲,畢竟“藝術是關于人而不僅僅是關于自我的解放”。青年藝術家的繪畫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個體創造的價值,也看到了個人迷戀的誤區,只有堅持個體思想獨立和自由,同時又警惕自我迷戀,他們的藝術創作才能真正保持前衛性、多樣性和當下性。
藝術所注重的并不是浮光掠影的所謂感覺,而是具有方向性的深度感覺,只有深度的體驗和思考,我們才會看清意識形態、大眾文化和商品社會對人的異化作用,才能警惕庸俗文化和慣性意識對思想的淹沒,才能抵制社會權利機制對人的制約。在一些青年藝術家的繪畫作品中,很容易就看到他們面對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所表現出的群體非理性意識,作品因缺乏應有深度思考而顯示出淺平化、時尚化和娛樂化。這樣的藝術相對于當代社會,其意義和價值不免讓人質疑。就藝術的功能而言,藝術不僅反映現實社會和文化,還擔當促使人們去思考、揭示和批判現實社會和文化問題的責任?!白顐ゴ蟮乃囆g作品總是直接觸及現實生活的問題和任務,觸及人類的經驗,總是在當代的問題中去尋求答案,幫助人們理解產生那些問題的環境”。青年藝術家應堅持批判的態度,直面當代社會和文化的現實問題,通過作品去揭示問題,反省現實,“不至于在娛樂和逃避中放棄對人和人類生存價值的思考”。
不同時代產生不同的藝術。正如劉勰所說“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歌謠文理,與世推移”,當代青年藝術家依據他們的個人經驗和感受創作出的繪畫藝術,既是當代社會和文化現實的產物,又契合了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反映了他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體現了他們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趣味。盡管他們的作品還存在或多或少不同的問題,但他們始終處在不斷探索和發展藝術的前沿。新的時代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文化想象和藝術資源,如何用新的藝術形式表達對今天社會和文化現實的看法,這正是當代藝術的重要課題,也是當代藝術創作的現實切入點,從這個意義上說,青年藝術家在當代藝術探索中走出了自己的面貌。
[1]魯虹.越界:中國先鋒藝術(1979—2004)[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6.
[2]王林.如何談論中國的當代藝術[J].中國美術館,2007(06).
[3]王林.從中國經驗開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
J120.9
A
1005-5312(2016)08-0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