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簡文楊+謝文鴻
曾有患者因反復黑便,發現胃部腫物,全家人都緊張不安,擔心是胃癌。當病理活檢結果宣判不是胃癌,而是胃間質瘤時,全家人如釋重負,可醫生卻說“這是惡性腫瘤”,所有人一下子就蒙了。對此,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食管胃腸外科教授彭俊生解答說,除胃癌外,胃部還有其他“低調”的惡性腫瘤,如胃原發性惡性淋巴瘤、胃平滑肌肉瘤、胃間質瘤等,別小看這些名不見經傳的“瘤”,盡管發病率較低,一旦不幸罹患,卻也應如胃癌般高度重視。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幾種惡性腫瘤。
胃間質瘤
這是一種因胃間質細胞惡變引起的腫瘤,占消化道腫瘤的1%-3%,其中60%-70%發生在胃。75%發生在50歲以上人群,男女發病率相近。瘤體小時癥狀不明顯,可有上腹部不適,或類似潰瘍病的消化道癥狀;瘤體較大亦可摸到腹部腫塊,部分常有消化道出血。作為一種惡性腫瘤,它相當具有迷惑性,因為它被視為一種具有潛在惡性的腫瘤,部分類型瘤體較小時,危險度低,完整切除預后良好,以至于部分患者誤以為它是良性腫瘤。實際上隨著腫瘤逐漸生長,危險度增大,若不能完整切除,最終將表現出其惡性腫瘤的特性。
胃原發性惡性淋巴瘤
光名字就自帶“惡性”光環,通俗地講,就是胃里的淋巴組織發生了惡變而引起的惡性腫瘤。該腫瘤占胃惡性腫瘤3%~5%,僅次于胃癌,多見于青壯年。臨床表現與胃癌相似,多表現為腹痛,伴惡心、嘔吐、體重下降、消化道出血、貧血等,部分可摸到腫塊,少數可有反復發熱。胃淋巴瘤分型復雜,因其對化療敏感,治療上已從手術為主轉變成多以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早期病灶局限的病人通過手術可獲得根治機會,此外只有當化療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合并穿孔或幽門梗阻的時候常才考慮手術干預。
胃平滑肌肉瘤
通俗講,這是起源于胃肌肉組織的惡性腫瘤,占胃惡性腫瘤0.25%~3%,多見于中老年人。癥狀無特異性,約半數以上的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就診,其次為上腹部不適和輕度疼痛,約1/3患者可捫及上腹腫塊。特點為腫瘤生長快,直徑可達10cm,常因缺血出現大潰瘍。該腫瘤可同時向胃內外生長,但很少侵犯鄰近器官,因此盡量爭取手術切除,常可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特別建議】
彭俊生建議,對于這些不是癌癥的胃惡性腫瘤,都應當引起足夠重視,早發現早治療。通過鋇餐造影、胃鏡、超聲內鏡、CT、MRI檢查,結合病理結果多能明確診斷及臨床分期。隨著醫學的進步,目前腫瘤治療已是多手段的綜合治療,已有許多患者經過早期正規治療達到長期無瘤生存。即使部分因腫瘤惡性程度高、發現較晚、對治療不敏感等而復發者,仍可通過姑息治療改善預后,延長生命,提高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