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成功不一定能復制,但他人的錯誤,我們可以盡量去避免。之前,我拜訪了40多家的互聯網創業企業,跟很多創業的朋友交流想法,也把創業中碰到的問題跟大家交流,借鑒學習了其他創業者的觀點,整理之后在此跟大家分享。
技術合伙人的重要性
所謂人“定勝天”,一旦這個位置的合伙人穩定了,那才是互聯網創業的良好開始。
很多人在創業初期,如果CEO是銷售或者市場出生,類似這樣的情況,我們往往是IDEA和市場經驗為先,覺得市場資源可以幫助公司或者產品打開局面,或者第一波種子用戶,這沒錯。于是很多兄弟就會覺得找一、兩個初中級的技術把產品先給碼出來,對付一陣,后期騎驢看唱本,有合適的再引進所謂的大牛。沒合適得就把中級的技術提攜成CTO或者技術合伙人。在采訪中,這樣的情況幾乎占到采訪企業的小一半,而我也是其中一員。
那這樣的做法有什么錯呢?特別是在項目前期比較迷茫,資金比較緊張的初期,很多人認為不是正常嗎?其實,這個時候就是CEO給自己挖坑的開始。
那這樣思考做法的原因有一般以下幾個情況:
1、創始人是傳統行業的,沒有技術背景,不知道技術該有哪些工種組成,甚至連技術團隊怎么找都不知道,更何況要找個好的可以做CTO合伙人的人。
2、創業初期資金緊缺,開不起給所謂技術大牛的工資,不舍得花錢。
(我創業初期屬于以上兩個原因多些,下面是其他公司的情況。)
3、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看到人家小團隊的產品,結合了自己的市場和行業經驗,覺得稍作調整,就可以變成移動互聯網產品開始創業了,于是忽悠小團隊一起開始干。
4、對自己的產品沒有把握,也不愿意投大錢,于是想先湊一個產品,等將來忽悠到投資人了,再大干特干。
那這樣開始自己的產品,會有什么隱患呢?
1、 產品技術不扎實,系統穩定性是沒有保證的。
2、一般的技術,依葫蘆畫瓢的產物,也許達到初期的一些基本功能,但由于技術人員的技術有限,CEO自身又是技術盲,于是整體的系統架構和框架基本是沒有升級性和延續性可言的。發生最多的情況,就是要一些新功能了,要不就是在原本不穩定的架構下開發,加重系統負荷,要不就是需要重構或者局部重構。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費時費力,還沒有穩定性可言。要是銷售力量強,一旦把產品大面積推開,但產品頻頻出問題,后果那不是一個“慘”字可以形容的呀。
3、一個創業的技術團隊往往需要一個周期的磨合,這樣的磨合包括團隊之間的配合,技術架構的檢驗,以及團隊技術管理制度上的自我制定和完善。如果沒有一個有項目經驗的技術合伙人,就不會有一個有效的磨合機制,團隊一直處于自由無序的開發狀態。哪里有BUG就改,哪里有漏洞了就修,也不能對個人技術KPI和能力有一個可衡量的評估。扁平化的技術團隊,無人管理,當形成了畸形了開發習慣,后果可想而知。前期人員還不穩定,一旦有人離職,那熱鍋上的螞蟻狀,應該不難想象了。
以上的問題,在我創業中幾乎都碰到了,特別是2和3,自己的感觸太深了。
由于前期產品很快有了一個雛形,并很快在上海地區推廣,結果設備軟件每天的維護和新安裝量幾乎到了1:1,也由于用戶體驗不好,開始流失。這個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中期不同的功能疊加,原本脆弱的系統開始BUG不斷,而你需要面臨重構或者容忍BUG的方式繼續開發,每天的選擇痛苦不堪。重構吧,在沒有大牛的前提下不一定能達到后期一勞永逸,而且需要大量時間,數據備份等。不重構吧,就得忍受未知BUG的風險。明白人都知道該選重構,可沒有技術合伙人的團隊,你可能重構了等于白構。
于是產品的BUG和穩定一直是困擾整個項目始末的大問題。特別是我們的系統需要多角色不同用戶高頻次交互,后臺使用者種類多,本身項目的難度就大,外加BUG頻頻,體驗可想而知。 就產品設計角度而言,即使對手抄襲了我們很多的IDEA,但從產品交互和體驗上講,沒有一家是真的做到完美。所以這點上我對我的技術團隊比較失望,而對手的產品也沒有太多驚喜。
那一般該怎么辦?如何找到技術大牛做合伙人?或者真心找不到,該怎么辦?
解決辦法:
先說說前期客觀原因找不到的辦法:
1、在沒有技術合伙人的情況下,創始人必須能做產品原型,不會也要學,起碼要能畫線框圖。但前提是先建立一個擁有基本工種的技術團隊,不然誰來實現原型開發。之后可以從現有團隊中定向培養核心技術人員成為合伙人。他除了有項目管理經驗以外,還需要熟悉其他工作的一些特性,會判斷問題并知道從哪里下手去解決。同時必須要有創業激情和良好的溝通能力。這個人一般比較適合來自于產品經理(有技術背景的)或者后臺架構者,再次IOS或者安卓,但UI或者前端來主導技術團隊的還未曾見過(當然我見得少)。
2、找一個產品經理,有項目管理經驗的,讓他在了解完創始人的意思后,主導整個產品的需求和開發,多跑市場,多接觸客戶,結合實際需求來調整產品功能和構架。痛苦的是,有時產品經理往往沒有產品行業背景,容易閉門造車,這時一定需要創始人多溝通,多跑客戶,相互來協調開發需求,相互制約,不要一言堂,多聽建議,但關鍵時刻,創始人需要強制表態,由一個人來決定分歧時的建議方向。
3、找一個靠譜的外包團隊(這個是下策),在相關領域有開發經驗的團隊來開發,最好在開發第一、第二部的時候,可以規劃好第三、第四部分,讓開發者有一個系統的開發延續容量在內,為將來添加功能做好準備。也可以協商,專門包下外包團隊中的專人來開發,后期有可能可以通過協商加入到項目團隊,成為你自己的團隊員工。
4、團隊托管。一般這種做法在很多孵化器里是可以由類似服務的。你找到一個孵化器里的技術導師,他了解完你的需求后,負責幫你招募你自己的技術團隊,然后由孵化器來管理和監督,產品經理負責中間協調和溝通,項目整體的把控和匯報。這種新型的方式在美國很多,中國也開始有類似的趨勢,我所處的孵化器就有類似的服務。
那如果要執意找一個技術合伙人怎么弄?如果是技術背景的創業者,這個問題就飄過,但如果是資源型或者是銷售、市場、運營背景且來自傳統行業的創始人該怎么辦呢?
采訪中,很多企業CEO還給出了如下思路:
1、技術大牛為什么要跟著你干?別人自己也可以創業。公平合理的股權結構,發揮技術領域的資源和特長,人品讓人家愿意跟你共進退。不要企圖想占他人的便宜,特別是合伙人的便宜,不然沒有人會做傻瓜,或者傻瓜不會做一輩子。
2、在競品或者相關領域找尋合適的技術人才,也許是二把手,也許是核心成員。擁有駕輕就熟的行業認知和過硬的產品技術的人,是非常合適的人選之一。我的對手充分使用了這方法,我在職當時的技術大多都經歷過對手的襲擾和誘惑。最終也有部分的人這樣去了對手的公司。但這個原因一般是我們的股權分配不合理,或者沒有在HR的競業條款上做充分的限制。切記,無論是挖人還是被挖,請準守必要的職業道德和操守(這點在如今的創業環境中,真的做的不太好)。
3、將外包團隊,轉化為自己的團隊。朋友的很多項目,都是一開始聘請了解的外包團隊開發原型,在業務蒸蒸日上,融資也順利的情況下,CEO的魅力讓外包團隊也加入到了公司,原來的項目經理就自然成了你的技術合伙人。
4、通過獵頭。這個我個人的經驗是個下策,雖然是一個方法。目前的獵頭就是知道掙錢,快點推薦成功可以拿傭金。我在項目中期,就通過獵頭引進了一個技術總監,結果4個多月的時間,空降后技術人員頻頻投訴他的管理問題、技術問題,可見團隊管理經驗缺失,BUG還是頻頻出現也無力解決。結果他以創業為由請辭,可后來去了對手公司。所以獵頭是一條路,但怎么用,如何考核還需要謹慎。
5、路演時提出招募技術合伙人需求。去參加路演的觀眾,往往有很多是懷揣創業夢想的人,也許對你的項目感興趣也會關注和加入你的項目。 多交朋友,多拜訪兄弟公司,大膽跟朋友聊你的項目和想法。有時在你私聊你自己項目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跟你志同道合的兄弟。我們非技術出生的人,能交到做技術的兄弟尤為重要。
(作者自述:我是馬駿,80后創業者,巨興傳媒CEO。作為中國第一家做餐廳排隊等位的公司,當我們的競爭對手以20億估值融得5億人民幣時,我們果斷了停下了這個業務。把我們曾經的NOQ和牛排,一個用了1700W的教訓,深深鎖在了每個巨興創業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