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曉醒 李林
摘要:我國經濟在進入新常態的同時,勞動關系矛盾也進入凸顯期和多發期。文章基于體面勞動這一視角,從工作權利、社會保護和社會對話等方面分析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障礙,并在明確政府、企業、工會基礎上探析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對策。
關鍵詞:體面勞動;和諧勞動關系;勞動者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1-000-01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新行業快速發展,新業態快速出現,導致了勞動關系更加復雜多樣。在經濟新常態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必須適應新情況、把握新規律,積極面對勞動關系出現的新變化,客觀分析勞動關系呈現的新特點,準確把握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著力點。
一、體面勞動視角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障礙
“體面勞動”強調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是實現體面勞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從體面勞動的視角來看,影響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因素主要有:
1.工作權利保障不充分
我國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尊重工人的各項權利,勞動者在工作中享有按時獲得工資、同工同酬、良好的工作環境等權利,但并不是所有勞動者都能得到良好的保護。首先是勞動報酬權頻遭侵害。我國2010年到2014年每年勞動報酬爭議案件的數量,均高于200000件,2014年達到258716件。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國各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共查處工資類違法案件22.8萬件,占所有案件的67.6%,比去年同期增長7.2%。其次是休息權難以保證。國家統計局的一項調查發現,76%的勞動力節假日都加過班,但卻未得到應有的報酬。同時,每周工作6天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幾乎是城市工人的2倍,有58%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每周工作7天。此外,同樣的工作,農民工的工資常會因戶籍身份被歧視而不同,在工作中無法享受到充分的權利。
2.社會保護缺失
體面勞動中所說的社會保護,主要是指社會保障和職業安全兩方面。首先,有些用人單位為節約成本,存在逃避或拖欠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導致勞動者享受社會保章的權利得不到保護。2014年社會保險爭議案件受理數為160961占當年勞動爭議案件總數的24.9%。其次,體面勞動要求勞動者享有在職業勞動中的安全和健康的保障、免遭職業傷害的權利。但出于一心追求最大利潤的考慮,雇主或用人單位往往盡量降低對勞動安全和勞動環境的投入,就業人員工傷及死亡事故率居高不下。
3.社會對話存在障礙
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由于制度設計的落后,以及利益表達機制的不完善,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未能及時溝通,導致大量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嚴重影響了勞動關系的和諧。例如,現在國有企業的整體勞動者被分化為經營管理者階層和工人階層后,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權掌握在經營管理者階層手中,目前在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中,“強資本、弱勞工”的格局造成了勞動者在資本面前喪失話語權,經濟、社會地位嚴重下降,根本談不上參與企業管理決策等。此外,集體談判制度作為實現社會對話的基本方式,是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的基本手段。但我國目前的集體協商制度存在勞動力分化、工會不作為和法律規制差等問題,嚴重阻礙了社會對話,影響了勞動關系的和諧。
二、體面勞動視角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對策
1.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政府應充分利用政治、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為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政策體系。
首先,完善勞動法律及配套措施。當前我國《勞動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中雖然有反就業歧視的規定,但立法適用范圍窄、禁止就業歧視的事由過少,缺少對就業歧視的界定、程序保障和實施保障。我國迫切需要針對這些問題作出規定。此外,國家應當盡快制定《雇主賠償法》,使雇主明了自己對雇員的賠償責任,使勞動者明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生命權與健康權,使政府職能部門和司法部門在處理各種工傷事故索賠時有法可依。
其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勞動者提供有效保護。社會保障體系的保障對象應該是全體勞動者,目前仍存在一些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導致受益不均等。為真正實現體面勞動,應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提高社會保險覆蓋率,使所有勞動者在公平、有尊嚴的條件下工作,避免因未能有效享受社會保障而發生爭議。同時,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有效解決由于不可跨地區轉移所造成的勞動者養老保險參保率低和退保率高的問題。
2.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
企業在組織生產過程中,要重視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保證員工獲得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尊重員工參加工會的權利,為員工提供應有的社會保障,做到男女平等和同工同酬。SA8000是依據國際勞工組織條例所建立的國際性社會責任標準,把人作為最主要的關注對象,對與人有關的要素做了明確規定。企業應嚴格按照該標準的要求,在企業內部堅持以人為本,實行規范化和民主化管理,重視情感性激勵因素的重要作用,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尊重和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處理好與員工之間的關系,為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提供基礎。
3.加強工會組織建設
《工會法》第一章第六條規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級工會組織應當將進一步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工關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上,充分認識維護和諧穩定勞動關系的重要性,堅持將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作為工會工作的主線不動搖。同時,通過參與協調勞動關系和社會利益關系,著力解決涉及職工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在協調的基礎上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防止矛盾激化,推動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
當前工會作為職工合法權益的代表者,在談判和協商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工會應加強自身的建設,努力實現組織的去形式化,完善工會組織制度,依法獨立開展工作;在調解勞資矛盾時,努力實現勞工權益和企業自主權力二者關系的協調與穩定,最終實現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朝陽.體面勞動視域中非正規就業者的勞動權益保護[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
[2]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過程中的工會作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06.
作者簡介:冉曉醒(1993-),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社會保障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課題:本文系河北省委講師團課題《新時期推進河北省農民工更高質量就業的對策研究——基于體面勞動的視角》的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014。
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