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 要】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有效挖掘孩子的閱讀個性,是推行新課改和倡導有效教學大背景下一個十分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中筆者通過三個方面來探討研究解決這個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 閱讀個性 有效挖掘 策略
俗話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任何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都是不同的模樣。孩子雖小,卻也有極富個性的閱讀偏好與體驗,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哈姆雷特”。《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便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化解讀。那么,究竟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行之有效地挖掘孩子的閱讀個性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了初步實踐,并對此展開了淺略的探究。
一、 互動交流,充分尊重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悟
【案例1】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狐貍和烏鴉》一課中的主角狐貍,個性鮮明,十分狡猾貪婪。當全班都對狐貍嗤之以鼻的時候,有個孩子卻站起來勇敢地為狐貍辯護,他認為狐貍因饑餓而想吃肉并不能算貪心,而且它是靠自己想辦法才把肉弄到手的,這證明狐貍很聰明。
【分析與策略】 這樣的例子放在以前,可算得上是對教師和課文“權威”的強有力挑戰,很容易被“一票否決”。但細細推敲不難發現,孩子的觀點雖然稚拙卻不乏合理之處。面對這樣的狀況,教師不妨耐下心來,多聽一聽孩子的解釋和表述。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喜歡讓學生機械地接受所謂的“正確分析”或“最佳答案”。殊不知,同一篇課文,在我們成人眼中和孩童眼中往往是截然不同的模樣。低年級的孩子盡管理解能力有限,卻擁有十分可貴的獨特體驗,值得我們去尊重和呵護。
我們可以嘗試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積極思維的主動性,讓他們從課堂上的互動交流中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面對學生各不相同的閱讀感受,倘若思想正確,教師就應給予肯定。所謂“導而弗牽”,教師應該提供條件和環境,讓學生把自己的感知和感受通過互動交流表達出來,從而促使學生在閱讀中建構有個性特征的理解和感悟。
二、 尊重愛好,在選擇性閱讀中促進孩子閱讀個性的生成
【案例2】 在閱讀教學中,我發現孩子們往往喜歡盯著自己偏愛的課文或段落反復閱讀,正是這樣的課文或段落他們學起來會格外起勁,也較容易“吃透”。而從他們的課外閱讀狀況中也可見一斑,有的孩子偏愛讀歷史故事,有的孩子偏愛讀科學故事,有的孩子偏愛讀童話故事……與成年人一樣,孩子也有著自己的閱讀偏好。
【分析與策略】 從孩子們的個體意識來看,眾所皆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孩子閱讀時都有自己的興趣點,且往往是不同的,所以他們的閱讀感悟必然會帶有濃重的個性化色彩。每一位學生的理解和感悟都與自身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驗等有關,即使閱讀同一篇文章,也會產生不同感受,而他們所體現出來的“閱讀期待”更是千差萬別。作為教師應該肯定他們的個性化閱讀傾向,尊重他們的閱讀選擇。
而從閱讀材料來看,當閱讀主體的個性與作品個性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時,就會碰撞出耀眼的智慧火花。閱讀教學應是閱讀主體與閱讀材料和諧自由的統一,是個性化的閱讀。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孩子的閱讀愛好,可以讓他們多讀讀喜愛的段落或鼓勵他們復述喜愛的課文。而在課外閱讀中,教師也應尊重孩子自己的閱讀選擇,可以適當推薦合適的書籍供學生自由選擇。我們力求在自由閱讀的沃土中,讓孩子們的閱讀個性得以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三、 引導反思,在關注閱讀個性的同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案例3】 在執教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歌唱二小放牛郎》這篇課文時,筆者遇到了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孩子都對王二小的遭遇感到悲痛同時也表現出了對革命小英雄的敬佩,然而還是有極個別的孩子覺得王二小很“傻”,認為他完全可以逃走而不是傻傻地“送死”。
【分析及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這種“一鳴驚人”的觀點,而教師在處理這種突發狀況時也往往容易走極端:一種是全盤否認學生,把文本的價值觀強加給學生;另一種則是一味地迎合學生,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文本正確的價值觀。筆者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先是肯定他勇于表達,然后才否定他提出的觀點,接著引導他嘗試結合抗戰的大背景及當時的危急情況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反思,令他通過自己對課文的反思性探究后,真正理解革命小英雄的做法。
閱讀個性化是培養學生個性品質的重要方面,但閱讀個性化并不是目的,而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健康審美情趣,形成正確價值觀的一種途徑。尊重個性并不是盲目的,沒有原則的。當學生的想法出現偏差甚至錯誤時,就要求教師成為一位冷靜的思考者,成為學生向思想高峰攀登的指路人,引導他們及時反思,糾正錯誤觀點,力求在關注學生閱讀個性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