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霞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在投資和出口動力不足的情況下,“第三駕馬車”——消費增長卻逆勢井噴,新形勢下,居民對消費有了新需求,特別是與民生相關的服務業,有效供給不足,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服務業改革的核心在于增加短缺服務,通過創新供給,進而推進新消費,從而倒逼新產業。
關鍵詞:新消費 供給側改革 服務業 創新
隨著我國消費者走過“以時間換取收入”、步入“以收入換取閑暇”的階段,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但與閑暇相關的服務、娛樂、體驗式服務消費剛剛起步。數據顯示,2015年最終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6.4%,當前,在投資和出口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消費無疑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雖然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高,但新形勢下如何提供更多的消費選擇,在服務業領域增加有效供給,為老百姓提供更多服務亟需解決。
一、新消費特征
(一)新消費觀念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居民消費追求不在滿足于單一、雷同型,逐步出現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漸變為享受、發展的方式,并對消費質量和消費環境提出更高要求,注重生活品質的提升、傾向于方便快捷的消費。隨著信用卡消費、貸款消費、網絡購物等成為新的消費方式,及微信、支付寶支付等新興消費方式的出現,消費觀念由傳統消費模式向現代消費轉變。
(二)新消費主體
一方面,80、90后已經逐漸登上時代舞臺,年輕、時尚、個性是新消費主體的需求,在尋找屬于自己的風格的同時,也越來越追求優質的生活品質。另一方面,中產階級消費能力強,年齡介于30-45歲之間,事業處于上升期且敢于消費。此外,步入退休階段的老年消費群體,更熱衷于休閑旅游、養生保健等消費領域,健康消費正從“有病治病”向“無病預防”轉變,銀發一族是不可或缺的“生力軍”。
(三)新消費需求
傳統的生活性服務業,如家政、醫療、旅游、養老、教育培訓已不能滿足消費者新需求,面臨轉型升級。同時個性化產品設計、精細化服務、信息服務等新業態亟需發展。住宿餐飲、商業服務、科學研究、運輸和零售部門等“新”經濟消費明顯優于建筑業、制造業、采礦業和房地產業等“舊”經濟發展。隨著新消費集中體現在服務型消費的快速增長上,傳統消費結構須升級才能有效滿足新消費需求,從而促進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的形成。
二、新消費熱點
(一)旅游業
2015年,全國主要節日旅游類消費迅速增長,其中春節、五一節和國慶節期間,包括旅行社和景點售票的旅游類消費金額同比分別增長了88.2%、57.5%和41.2%。在中西部地區,旅游消費需求也井噴式增長。甘肅省文化旅游是在經濟下行情況下,唯一高速增長的產業,2015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長18.2%,旅游綜合收入增速同比增長25%。青島、西藏兩地異地加油占比分別高達54.5%和58.5%,這顯示節假日期間居民自駕游逐步增多。2015年中國公民出境游人數為1.2億人次,境外旅游消費總額為2495億美元。
(二)健康養老業
健康產品諸如基因檢測、癌癥篩查、孕產服務包等產品和服務需求快速升級。2015年“雙11”,阿里巴巴平臺以智能手表、手環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同比增長接近5倍,健康服務增長200%。健康消費主要體現在老年人的需求方面,包括健身、保健、養老、家政服務業,及生活供養、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我國老齡化嚴重,老齡化人口占比達15.5%,人口老齡化速度較快,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步伐卻相對緩慢,全國養老服務機構在管理模式、醫療技術、信息技術、旅游資源、顧客資源上有待提高整體水平,緩解日益加劇的老齡化矛盾,這將是新的、可持續的消費熱點。
(三)科技信息業
信息經濟時代,依托大數據、智慧云、移動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信息技術的出現和廣泛運用,網絡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同時智能端如智能手機、智能家電等也隨著互聯網的大潮迅速普及,移動通信技術不斷發展提速,均為信息消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斷推陳出新的APP應用,為信息服務和應用創新創造良好條件,智能手機客戶端從以往的娛樂業務逐漸向金融產品、交通導航、醫療掛號、診斷等領域擴展,與居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而手機支付本身的便捷也為新型消費的增長提供新動力支撐。2015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超過3萬億元,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消費保持高速增長。
三、新消費面臨的問題
(一)消費市場供需錯位
當前消費市場的供需錯位主要是高端產品供給不足,中低端產品過剩,傳統產能、初級加工產品量大而需求不足,出現庫存積壓,而老百信需要的貨真價實產品,供給不足,真正需求不能滿足,目前消費市場把這部分消費者推向了海外,赴國外搶購,或者通過各電商平臺進行 “海淘”。解決供給側結構性問題,需分析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而解決供需矛盾,供需錯位的問題是服務業中發展潛力最大的生產性服務業,而這又直接作用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必須推動精致生產,倡導工匠精神,提高制造業附加值比重,向供應鏈中的設計、研發、銷售端提升,著力解決結構性的有效供給不足。
(二)產業發展不均衡
新消費的規模逐步擴大后才能抵消舊經濟放慢帶來的影響,中國經濟才可避免衰退式調整,新消費規模逐步壯大需要三至五年,目前新的消費熱點需加快形成,而對新消費具有巨大拉動作用的信息服務業,尚在起步、培育階段,據測算,信息產業每增加100億元,產生的效益將帶動國民經濟增長338億元,信息消費規模將繼續擴大。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中高端消費比重加大,而我國2014年人均GDP已達到7000美元以上,與此同時,居民的消費支出更直觀體現在基于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產品及服務上,亟需提供有效供給。
(三)消費環境需改善
當前我國除住房、汽車等大件產品按揭貸款外,其他大額消費品、旅游和教育等領域金融產品可提供相應服務發展不足,消費者消費升級缺乏資金支持,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國個人征信體系不完善所致,另一方面在于第三方支付平臺尚存在較多的風險隱患,相比于快速發展的個性化消費和便捷支付方式,現代化、社會化的電子支付業務、跨境電商、物流體系及監管等方面均面臨挑戰。信息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正在進一步顯現,但缺乏安全的消費環境和相應的法律規章保障。移動客戶端數量龐大,但是數據流量費仍過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消費的發展,及當前信息消費網絡誠信系統不完善、信息消費市場不規范和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等消費環境妨礙了新消費的發展。
四、有效滿足新消費的對策
(一)創新產品和服務
一是轉型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發展與居民密切相關的家庭服務業、旅游服務及養老服務業等,進一步創新供給,激活需求,培訓和發展新的消費增長點。二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傳統產業鏈的基礎上,促進設計、研發、營銷和售后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促進產業鏈向高端延伸,為制造業全面升級提供產業支撐,進一步提高消費質量。三是創新發展新興服務業,創新更多代表的是原創,突破性產品或科技,沒有新的發明和服務,人們對消費需求的邊際效益遞減,隨之消費會削弱,企業和私人就不愿追加投資,導致經濟出現衰退的趨勢,反之,則會形成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發展。
(二)創新模式和業態
圍繞“互聯網+”領域,改造傳統的業態,通過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新消費模式產生,促進經濟社會與居民消費的融合發展,互聯網近20年的技術進步主要集中在消費領域,下一步將向生產性互聯網邁進,包括智能服務,通過“超前布局”,帶動一批相關業態變化,更好的為消費升級進行系統的延伸,進一步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和生態的變化,為經濟的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向更有帶動力的未來發展。
(三)創新制度供給
一是創新政策支撐,和新消費相關的財政政策對地方政府和市場行為起正向導向性,激勵政府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氛圍,引導服務業發展。二是創新人才供給,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和老齡化的加劇,創新人才政策,培養和引進人才,促進人才流動,人才保障為消費升級提供智力支撐。三是創新環境供給,創新與新消費密切相關的金融產品,促進消費與金融融合發展,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修訂完善法律法規和條款,保護消費者的權益,讓消費者敢于消費。
參考文獻:
[1]吳敬璉,厲以寧.供給側改革引領“十三五”[M].中信出版社.2016年3月
[2]林左鳴.新消費升級.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2月
[3]劉勇.試讀新常態下的消費增長與工業轉型發展[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5年11月
[4]姜長云.中國服務業—發展與轉型[J].山西經濟.2012年1月
[5]薛領.轉型升級與區域服務業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2月
[6]陳東琪,馬曉河.消費引領供給創新——“十三五”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動力[M].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