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倩
(云南大學文學院,昆明650091)
泰國越南本土學生漢語學習的客觀需求對比研究
趙倩
(云南大學文學院,昆明650091)
通過對泰國和越南本土學生的調查發現:本土學生的漢語接觸和學習環境、對教師和教材的需求、對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的需求都呈現出多元特性,外在的需求受制于客觀條件,客觀條件受限也會導致需求的降低。泰國學生的漢語學習需求面較越南學生稍廣,需求度稍高。受主觀和客觀等方面條件的影響,本土學生漢語學習的需求呈現出區域化的多元特征,需求廣度和需求程度皆受自身的社會背景影響。
泰國;越南;本土學生;漢語學習;客觀需求;多元性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9.019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指的是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對需求進行研究的技術和方法〔1〕;作為實證性研究,需求分析是詳細說明學習過程的決定因素的一套程序〔2〕。學習需求分析是第二語言教學領域的重要課題,如Richards〔3〕、Long〔4〕都有重要的需求分析研究成果。
國內近年來常見對需求分析的概述性介紹和針對留學生的漢語學習需求分析,如李宇明〔5〕、郭素紅、吳中平〔6〕、吳思娜〔7-8〕、許曉華〔9〕、張江麗〔10〕、林任風、彭曉媛〔11〕等。總體來看目前針對本土學生需求的實證研究還比較少,而針對兩國或多國的對比性研究更少。對于泰越兩國,目前見到的一般是對單個國家學生的需求分析,泰國的有黃萍、吳修賢〔12〕、馮麗萍〔13〕、吳虹璉〔14〕等;越南的有劉漢武、郝瑜鑫〔15〕等。
需求分析的應用價值極高,龐大的漢語學習群體在國外本土,對比可以揭示差異和特性,在漢語國際教育走向世界的今天,開展國別化、本土化研究是學科發展的趨勢。因此,我們針對泰國和越南本土學生進行調查,前期已經完成兩國學生漢語學習的“內在需求”對比研究〔16〕;本文繼續對比分析兩國學生的“客觀需求”。
本文重點關注需求的“多元性”這一根本屬性,唯此才能詳細描寫在多元客觀現狀之下的第二語言生態環境和學習者的心理差異。聚焦于本土學生的廣泛調查和旨在揭示其多元特性的對比研究是我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掘出的新思路。
(一)調查對象
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在地域上緊密相連,華人眾多,有漢語學習的大批生力軍,由于華人歷史和漢語教育史的起伏變遷,情況復雜多變,多元性現象最為突出,可比層面較多。我們所搜集到的與東南亞漢語教育有關的一千余篇文獻中,越南最多(近300篇),其次是泰國(200余篇),因而我們綜合地緣遠近、往來程度、生源數量和研究成熟度等多方面條件,首先選擇泰國、越南的本土學習者作為調研對象,力求為后續調查范圍的擴展和逐步深入了解更多國家漢語學習需求的多樣性特征奠定基礎。
本文的調查對象是泰國和越南兩國大學的本土漢語學習者,其中泰國學生170人,分別為皇家清萊大學35人,普吉皇家師范大學37人,清邁皇家大學49人,藝術大學49人;越南學生123人,分別為富春大學27人,廣平大學47人,順化大學24人,峴港外國語大學25人。被試分別來自兩個國家的多所大學,年齡19~22歲,共293人。
(二)調查內容
我們的前期研究已經對泰國和越南本土學生漢語學習的內在需求,如學習目的、必要性、興趣點等作了對比分析〔16〕,本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比分析兩國學生的客觀需求,包括對教師和教材的需求、對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的需求等。
(三)數據收集
數據收集得到泰國和越南兩國本土教師的支持,由兩國的漢語教師在自己任教的大學或其他學校發放問卷,進行調查,作出必要的翻譯、相應的講解和說明,最后統一收回問卷。
調查總共發放問卷360份,收回問卷312份,有效問卷293份,回收率為87%,有效率為81%。所有數據采用SPSS統計分析。由于部分學生沒有回答完所有題目,因此在具體題目之下存在不同程度的空白率。
漢語學習的客觀需求受制于學習的客觀條件,這和各個國家的漢語教育現狀密切相關。因而我們的對比分析立足于前人對兩國教育現狀的描述,結合調查結果,將重點放在找出其中的多元特性和具體差異上。
(一)調查結果
1.學生最早接觸漢語的環境
選擇“A.從小家人和親戚教的”泰國學生23人,占14%;越南學生0人。選擇“B.上學后老師教的”泰國學生102人,占60%;越南學生88人,占72%。選擇“C.通過電影電視音樂等接觸到的”泰國學生19人,占11%;越南學生28人,占23%。選擇“D.在中國學到的”泰國學生11人,占6%;越南學生5人,占4%。選擇“E.其他”的泰國學生3人,占2%;越南學生0人。泰國學生“空白”12人,越南學生“空白”2人。
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都是通過學校學習的渠道接觸漢語,相比之下,泰國學生接觸漢語的渠道更豐富一些,有些人還有來自家庭環境的影響(基本是華裔學生);而越南學生除了學校以外,通過影視傳媒的渠道接觸漢語更多一些。
2.學生的哪些學習階段開設有漢語課程
響應數就是所有答案被選擇的次數。由于本題是多選題,因此選項的響應數要大于回答的人數,選擇均值就是用響應數除以人數,相當于每人平均選了幾個答案。表1數據顯示,泰國學生接觸漢語課的階段比越南學生早,基本從小學到大學都有,而越南學生絕大部分到大學才學習漢語課程。

表1 學生的哪些學習階段開設有漢語課程
(二)對比分析
我們的調查顯示,因為不少學生有華裔背景,所以受調查的泰國學生接觸漢語的渠道更豐富;和泰國學生不同,我們調查的越南學生基本沒有華裔背景,所以缺乏通過家庭成員接觸漢語的渠道。但是越南學生卻有和中國人相似的文化心理,吳應輝指出:“(中越)文化背景的相似性決定了文化心理(包括審美情趣)的相似性,據越南民眾反映,他們在看中國的電視劇、電影時,對題材感到很熟悉、沒什么陌生感,影視作品思想感情的表達方式跟越南人基本差不多,因此,基本不會出現審美鴻溝或跨文化沖突”〔17〕。因而越南學生通過影視傳媒的渠道接觸漢語更多一些。
這是本土學生漢語環境多元性的一種體現,即某一特定對象會受到周邊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相對復雜的狀況。泰國學生有家庭環境而越南學生有和中國人相似的文化心理,這些都是有利于漢語學習的因素,并且這些特性也直接會影響個體的學習差異。這一點我們將在側重于學習情況的后續對比研究中繼續深入分析。
兩國學生學習環境多元性的另一個對比項目是漢語課程的開設階段。
我們所調查的大多數越南學生直到大學才正式開始學習漢語,雖然早在2006年5月越南教育培訓部頒布的《普通教育課程:中國語課程大綱》中就已獲得在中學開設漢語課程政策保障,而且從政策層面看,英、法、俄、漢、日等外語都可以列為外語必修課,但現實中許多學校都只開設了英語。學生愿意選修英語而且許多學校沒有其他語種的教師。因此開設漢語課的普通中學寥寥無幾。在小學,外語是選修課但一般只有英語課〔17〕。
相比越南,泰國漢語課程開設階段較早,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學習漢語。“泰國大中小學漢語教學體系較為完備,漢語教學發展迅速。近年來,其勢頭在東南亞國家中乃至世界范圍都堪稱前列”〔18〕。而且泰國與中國教育部門的合作也更為深厚與密切。“2006年1月泰國教育部訪問中國國家漢辦,并簽署了《中泰漢語教學合作框架協議》”〔18〕。
這說明,即便在有政府教育政策保障的相同前提之下,不同國家和社會現狀還是造就了不同的漢語教學現狀,這也是多元特性的一種體現。我們不僅要考慮漢語推廣的官方背景,也要考慮到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客觀實情。
(一)調查結果
本項內容主要調查了解學生對漢語教師和教材的滿意程度,對心目中理想教師的期望條件,對教師的建議等。
1.學生對教材的滿意程度
選擇“A.滿意”的泰國學生36人,占21%;越南學生29人,占24%。選擇“B.一般”的泰國學生92人,占54%;越南學生74人,占60%。選擇“C.不滿意”的泰國學生28人,占16%;越南學生14人,占11%。選擇“D.無所謂”的泰國學生9人,占5%;越南學生6人,占5%。泰國學生“空白”5人。
本題泰越學生的選擇近似,對教材的滿意程度多數同學選擇了“一般”。
2.學生喜歡的課文內容
本題設計了開放式問答的填空題型,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空白卷也比較多,回答了本題的泰國學生有76人,越南學生有37人。本題填寫的答案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類型。填寫“A.文學歷史文化類”的泰國學生28人,占37%;越南學生20人,占54%。填寫“B.語言類(生詞、句子、會話等)”的泰國學生39人,占51%;越南學生5人,占14%。填寫“C.社會生活類”的泰國學生6人,占8%;越南學生8人,占22%。填寫“D.經濟類”的泰國學生3人,占4%;越南學生4人,占11%。
可以看出選填了本題的越南學生比較喜歡文學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課文內容,而泰國學生喜歡的課文內容則側重語言形式本身。
3.學生對教師的滿意程度
選擇“A.滿意”的泰國學生81人,占48%;越南學生75人,占61%。選擇“B.一般”的泰國學生62人,占36%;越南學生40人,占33%。選擇“C.不滿意”的泰國學生17人,占1%;越南學生6人,占5%。選擇“D.無所謂”的泰國學生5人,占3%;越南學生2人,占2%。泰國學生“空白”5人。
數據顯示,相比泰國學生,受訪的越南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稍高。
4.學生心目中理想的漢語教師
在多選題中,均值高說明學生人均選擇的項目較多,對所調查的問題有多樣化需求;而單項比例高則說明學生群體對這一選項的認同與偏重。
表2顯示,“C.漢語知識豐富”是兩國學生選擇次數最多的項目,越南學生尤其重視這一點。泰國學生其次選擇較多的是“B.性格開朗”和“F.可以和同學們做朋友”,這是泰國學生較越南學生更為重視的項目。還有漢語教師“D.最好是中國人”,越南學生的選擇較少,相對淡漠。

表2 學生心目中理想的漢語教師
為了獲得選項之外的更多意見,我們還額外設計了開放式問答題,學生可以填寫對漢語教師的建議,填寫了該題的62名學生大都希望老師能講得慢些,能與同學有更多的互動和交流,能舉更多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例子,并希望教師不要太嚴肅,這種需求從兩國學生對理想教師的“E.教學認真、要求嚴格”這個項目選擇較少也能看得出來。
(二)對比分析
在需求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一個事實制約著需求表現:即在客觀條件相對充足的情況下,需求反而會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而在客觀條件相對匱乏的情況下,人的需求面和需求程度也會隨之調適,只要能基本滿足就可以了。
師資和教材的數量與質量問題一向是東南亞國家漢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但同樣的問題在不同的國家又有不同的特性。結合前人的描述和我們的實證數據就可以詳細看出這些特性差異。
泰越兩國學生對教材的滿意程度多數為“一般”,他們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中國出版的對外漢語教材,如《漢語教程》《博雅漢語》《發展漢語》等,或是本國自編的教材,有的甚至沒有教材,我們訪談的結果也和前人研究相符。總的說來,適合本土環境的成系列的國別化漢語教材仍顯匱乏,所以學生對教材談不上有多高的滿意度。
對于理想教師的條件,越南學生需求相對較低,泰國學生相比之下對理想教師的需求更為多元化。這也可以說明為什么數據顯示越南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較泰國學生稍高,除了“C.漢語知識豐富”一項達到77%外,其余項目選擇率都很低,他們對于教師是否是中國人,性格如何等條件并不是太重視。據文獻介紹,越南高校普遍存在漢語師資數量不足、學歷偏低、職稱偏低的情況〔19〕。大約在有限的客觀條件下,學生對于教師的需求條件也相對較低。
除了常見的師資缺乏問題,師資力量分布不平衡也是一個常見現象,據我們訪談的越南廣平大學的漢語教師黎氏如水介紹:越南廣平大學的3位漢語老師都是越南人,只有她本人在中國學過漢語;距離廣平省不遠的順化外國語大學中文系,則有15位左右的越南本土漢語老師,每一年還有兩至三位老師從中國過來任教;峴港外國語大學有10位左右中文教師。
我們的調查區域主要在越南中部,相對于首都河內及一些與中國接壤的北部省市、南部華人集中的區域(如胡志明市)等漢語教育和資源的分配相對滯后,“越南中部和南部漢語教學更偏重于商業應用及成人教育”〔20〕。所以,漢語教育發展對象國的區域多樣性特征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此外,中文閱讀材料缺乏也是越南的客觀現實,韋錦海指出,越南高校的漢語圖書十分缺乏,主要原因是經費困難〔19〕;伍奇、施惟達提到越南書店中文書籍存在幾個問題:缺少兒童學習書籍、缺少系列中越文對照的書籍、品種單調、繁體版近50%〔20〕。
吳應輝認為:越南經濟實力在東盟國家中仍然屬于第三層次,要在越南全面開展漢語教學,漢語師資和漢語教材等相關投入、漢語教學的發展需要中國的支持和推動〔17〕。
相對來說,泰國更具漢語推廣傳播的客觀優勢,吳應輝、楊吉春歸納了泰國漢語快速傳播的5大模式:“母語國政府主導、民間響應、中國支持、媒體造勢、超常發展”〔21〕。由于發展更快,條件更好,因而從需求層面看,泰國學生的需求多元化特性也更為明顯一些。
(一)學生對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的需求
本項內容主要調查學生喜歡的漢語課程類型、喜歡的閱讀材料、喜歡的上課形式、覺得困難的練習形式等。
1.學生喜歡的課程類型
本題雖然設置為多選,但在我們提供的幾種常見的課程類型中,大部分同學還是只選擇了一種課型,說明兩國同學對于課型總體并不是太有興趣。表3顯示,兩國相對比較吸引學生的課型是會話課,但也只有1/3左右的同學選擇;其次稍能吸引學生的課程在泰國是閱讀課,而在越南是文化課。這說明傳統的重在語言分技能訓練的課程類型對學生來說只是必學課程,還談不上有多喜歡。
2.學生喜歡什么樣的中文閱讀材料
回答了本題的泰國學生有71人,越南學生有29人。答案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類型。填寫“A.有圖畫”的泰國學生2人;越南學生3人。填寫“B.文學作品”的泰國學生36人;越南學生4人。填寫“C.有歷史文化知識”的泰國學生9人;越南學生9人。填寫“D.關于時事和日常生活”的泰國學生10人;越南學生2人。填寫“E.其他(如商貿、自然等等)”的泰國學生14人;越南學生11人。
填寫該項的兩國100份問卷里,歸納起來其中40%的學生比較喜歡有故事情節的閱讀材料,如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說明學生對于閱讀材料的趣味性與可讀性具有需求。雖然越南學生問卷回答數較少,可比性不高,但也側面反映出越南學生漢語水平和相關需求度較低。
3.學生喜歡的上課形式
泰國學生最喜歡“G.播放視聽資料”的形式,其次是“A.教師主導”的教學和“B.課堂練習”的模式,對于“C.分組討論和競賽”模式的興趣則沒有越南學生那么高的選擇比例。
越南學生也比較喜歡“G.播放視聽資料”的形式,其次是“C.分組討論和競賽”和“B.課堂練習”,但對“A.教師主導”形式卻興趣索然。
總體來看,泰國學生對項目響應均值更高,單項選擇比例也更高,說明他們對多樣化的上課形式需求稍高(詳見表4)。

表3 學生喜歡的課程類型

表4 學生喜歡的上課形式
4.學生覺得比較困難的漢語練習形式
從表5可以看出,泰國學生選擇最多的項目是“E.改錯”,越南學生選擇最多的項目是“D.搭配”,其次是“E.改錯”,對于“復述、選擇、填空”等練習似乎壓力不大。和其他題型相比,“改錯”題干擾項目較多,考點不明確,在沒有選擇提示的情況下,必須寫出正確形式,只有完全掌握考察項才能做到,確實是難度較大的練習。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適當考慮練習的數量分配和題型的難易梯度。
總體來看,兩國學生對常見的練習形式并沒有表現出太多困擾。分布在各題上的選擇比例也都不算太高和太集中,說明學生們對于這些練習模式還是習慣并接受的。

表5 學生覺得比較困難的漢語練習形式
(二)對比分析
泰越兩國學生對于課程類型、練習形式等則都表現平淡,既說不上對某個項目特別有興趣,也說不上對某種訓練覺得特別困難。說明語言教學中常規的課型和練習具有穩定普適的特點,但也相對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泰越學生喜歡的上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兩國學生對于是被動接受信息還是主動參與討論有稍微不同的態度,體現為學生對于“教師主導授課”和“分組討論和競賽模式”的選擇差別,這大概和國民文化心理與性格有一定的關系。
武忠剛的調查研究指出:“越南人具有積極主動、熱情合群的人格傾向。他們在人際交往中表現活躍、積極,擅長與人交往,容易與人溝通和受人歡迎……越南人具有堅強不屈的奮斗精神,好學、活躍,這些都是越南實現飛速發展的動力”〔22〕。
而泰國被稱為“微笑的國度”,是信仰佛教的國家,普遍具有友好平和的性格,學生習慣于傾聽和理解,我們的教師訪談也普遍反映出泰國學生的課堂表現不太積極主動,甚至是懶散隨意的特點。
和前人的調查研究結果相對比,我們發現,不同對象、不同區域漢語教學的多元性問題是非常突出的,因而研究結果也各異。如倪傳斌對留學生的調查結果是:與其他同學交談是所有教學活動中最受歡迎的,其次是角色扮演和語言游戲,“電視/錄像/電影”是他們推崇的教輔工具〔1〕。吳思娜、劉芳芳對歐美、日韓和東南亞等國家留學生的調查結果是:語言游戲、課堂討論或對話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項目〔23〕。曹莉指出:“(日韓留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很少主動舉手回答問題”〔24〕。丁安琪對歐美留學生的調查研究結果是:歐美學生認為依靠個人力量能獨立完成的課堂活動項目比大家合作完成的項目更有效,因而作者提出建議:組織課堂活動時,可以適當將適合獨立完成的項目交給歐美學生,而將需要合作完成的項目交給亞洲學生〔25〕。
而我們的調查顯示,泰越兩國學生都對視聽資料和課堂練習表現出相對較多的認同,對于我們在游戲式教學中常常采用的“玩游戲”“講故事”“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則反應相對冷淡,這大概和調查對象是成年的學習者有一定的關系。
在我們所調查的每一道多項選擇題中,越南學生的響應數均值都低于泰國學生,說明學生對項目的需求面沒有泰國學生廣;而單項響應的比例大部分也都低于泰國學生,這說明越南學生對項目的需求程度沒有泰國學生高,群體反應較為平淡。
這說明即使同為亞洲國家學生,由于社會背景和文化心理不同,需求和偏好其實也是有差異的。多元性是本土環境的漢語教學面臨的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從事漢語教育推廣和研究的工作者對此有清晰的認識是教育措施也能夠多元化的前提。
我們通過對兩國學生調查和對比的實證研究證明:本土學生的漢語接觸和學習環境、對教師和教材的需求、對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的需求都呈現出多元特性,外在的需求受制于客觀條件,客觀條件受限也會導致需求的降低。泰國學生的漢語學習需求面較越南學生稍廣,需求度稍高。
我們參考前人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與歐美、日韓等其他國家學生的情況進行對比,證明受主觀和客觀等方面條件的影響,本土學生漢語學習的需求具有區域化的多元特征。不同國別、不同背景類型的學生需求各異,需求廣度和需求程度皆受制于自身的社會背景。因而當我們發展漢語國際教育事業、面向本土學生進行漢語國際推廣時,要先做好調研工作,以利于采取切合本土教學環境多元特性的應對舉措。
〔1〕倪傳斌.外國留學生漢語的學習需求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68-76.
〔2〕NUNAN,DAVID.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RICHARDS J C.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LONG M H.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5〕李宇明.語言學習需求與對外漢語教學〔J〕.對外漢語教學(創刊號),2006(1):1-7.
〔6〕郭素紅,吳中平.留學生漢語需求分析的理論與方法〔J〕.漢語學習,2012(6):91-96.
〔7〕吳思娜.外國留學生聽力課堂活動與教材需求分析〔J〕.漢語學習,2013(1):89-95.
〔8〕吳思娜.外國留學生口語課堂活動與教材需求〔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13(5):17-25.
〔9〕許曉華.留學生對中級漢語聽力課的需求分析及教學啟示〔J〕.語文學刊,2014(13):107-109.
〔10〕張江麗.漢語第二語言學習者課堂需求分析〔J〕.對外漢語研究,2014(1):167-175.
〔11〕林任風,彭曉媛.漢語國際教育游戲需求調查與分析:以初級階段文化教學為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1(5):160-164.
〔12〕黃萍,吳修賢.泰國大學漢語專業課程設置開設需求分析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0):81-82.
〔13〕馮麗萍.泰國中學漢語教材需求分析與教材編寫設計〔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4,12(2):12-16.
〔14〕吳虹璉.泰國漢語初學者漢字學習方法需求調查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47):78-79.
〔15〕劉漢武,郝瑜鑫.母語環境下越南學習者漢語學習型詞典的需求調查研究〔J〕.海外華文教育,2013(3):265-270.
〔16〕趙倩,林昱.泰越本土學生漢語學習的內在需求對比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2(5):18-25.
〔17〕吳應輝.越南漢語教學發展問題探討〔J〕.漢語學習,2009(5):106-112.
〔18〕李昊.中泰合作背景下泰國高校漢語教學的發展及問題〔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0(1):3-9.
〔19〕韋錦海.越南高校漢語教學的現狀〔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6(5):141-145.
〔20〕伍奇,施惟達.越南漢語教學考察〔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8,6(3):84-88.
〔21〕吳應輝,楊吉春.泰國漢語快速傳播模式研究〔J〕.世界漢語教學,2008(4):125-132.
〔22〕武忠剛.當代越南人的人格特點的調查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8(13):222-224.
〔23〕吳思娜,劉芳芳.不同認知風格留學生的漢語課堂學習需求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4):77-84.
〔24〕曹莉.關于日韓留學生漢語課堂教學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0):63-64.
〔25〕丁安琪.歐美留學生對課堂活動有效性評價的分析:對外漢語課堂活動系列調查之三〔J〕.漢語學習,2006(5):60-66.
〔Abstract〕Wit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mong native students of Thailand and Vietnam,this article finds:All of those cases have pluralism about the Chines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native students exposing to,and the needs of teachers,textbooks,teaching contents and activities.The external needs are tied to objective conditions.Furthermore,limited objective conditions will reduce the demands.The range of Chinese learning needs of Thailand students is wider than Vietnam students and the degree of learning needs is higher.The needs of learning Chinese of native students have pluralism of regionalization which were affected b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and were restricted to their social background.
〔Key words〕Thailand;Vietnam;native students;learning Chinese;objective need;pluralism
(責任編輯黨紅梅)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Objective Needs of Learning Chinese among Native Students of Thailand and Vietnam
Zhao Qi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umanitie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H195
A
2096-2266(2016)09-0098-07
2016-01-11
2016-06-29
趙倩,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漢語詞匯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