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常態下,產業升級主要集中于利用市場手段化解產業風險以及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科技創新對于產業結構升級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政府應該從戰略高度認識技術創新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的推動并極力提高我國技術創新水平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關鍵詞:新常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2-000-01
一、前言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也處在國際產業調整的大環境中經濟新常態的核心是把經濟的目標增長率調低至7%左右,結束以往長時期近10%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一是深化改革,二是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因此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勢在必行。
二、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特征
我國的產業結構一直隨著經濟發展在不斷的調整,總體上有了不小的成效,但還遠遠跟不上經濟發展和國際產業調整的步伐。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主要呈現出以下的特征:
(一)封閉型調整
封閉型調整是產業自成體系的調整,是針對已存在的產業結構矛盾,基于對國內生產領域產業間的經濟聯系的考慮而進行的適應性調整。
(二)增量調整
我國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時是根據國家的計劃政策將投資投向國家急需發展的行業而沒有讓生產要素在市場的主導下在不同的產業部門與行業間自由流動重組的適增量調整。
(三)政府主導調整
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主要靠國家的計劃手段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
(四)全面調整戰略
長久以來我國產業發展的目標是追求完整的產業體系,實行的是全面建設戰略,這是決定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封閉型調整,但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條件下,我國再實行的這樣的調整戰略不僅不能合理配置資源而且跟不上國際經濟的發展。
三、新常態下急需升級和培育的三大產業
新常態下,產業升級主要集中于利用市場手段化解產業風險以及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改造傳統產業無疑會使經濟
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而新支柱產業的培育又需要一定的時間,不能一蹴而就。新常態下三大產業急需進行升級和培育: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制造業。
(一)服務業
服務業是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強于工業和農業的產業,對于在經濟增速放緩時解決就業并保持社會穩定具有特殊意義,同時服務業也是典型的勞動者報酬占比較高的產業。
目前,我國服務業存在比較嚴重的壟斷問題,壟斷帶來的供給不足使中國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水平,服務業長期處于壟斷狀態非常不利于服務業的發展。每個服務業服務對象的需求千差萬別,而壟斷部門經營必定帶來供給不足、效率低下和行業不公平競爭。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
隨著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資源日益枯竭和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環境問題帶來的影響,以及新能源產業在基礎工業中的廣泛應用和所表現出的巨大前景,在未來一段時間國家將會積極進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三)現代制造業
現代制造業主要集中在五大產業:飛機制造產業、高鐵裝備制造產業、現代船舶制造業、核電裝備制造產業、特變高壓輸電裝備制造產業。
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政策措施
我國經濟發展在快速發展的背后還存在不少諸如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我國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產業結構調整。
技術創新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政府應該從戰略高度認識技術創新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的推動并極力提高我國技術創新水平從而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我國政府應健全法律、完善法規、規范市場運作,使風險投資事業能夠按照市場機制的方式運作,建立符合市場規范的技術創新體系包括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風險投資體制、制度創新體制等,加快推動科技體制改革與創新,努力形成結構優化、管理開放的科技創新體系以及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運行機制,從而政府可以調控、引導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二)深化企業改革,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企業也是技術創新的決策、投資、開發和應用主體。我國政府應當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使技術創新貫穿于企業的整個生產價值鏈中,完善企業的自主創新機制,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同時在完善企業自主創新機制的過程中,要特別重視企業家的作用,企業家是將科學和發明由潛在的生產力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推動力量。
(三)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我國應以企業為主體,建立雙邊或多邊的技術合作機制,促進產學研的直接結合,著力打造多位一體的自主創新體系,積極推進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鼓勵和引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各類企業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大力促進產學研的相互結合,最大限度的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四)振興教育事業,開發人力資源,培養創新人才
國家經濟各種形式的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國家最寶貴的資源。創新人才是保證科技創新有不竭動力的關鍵,科技創新離不開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則要依靠教育。
五、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下,產業結構調整已經是一個全球化問題,國際產業結構調整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必須緊緊抓住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針對我國實際情形,明確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作用,貫徹科技優先戰略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
參考文獻:
[1]袁媛.關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考[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4(3):82-84.
[2]趙學峰.論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應遵循的原則[J].長春醫學,2006(2):41-42.
[3]梁潔.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科技和產業,2005(12):36-39.
[4]王乃靜,王立平.論依靠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調整[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6):24-25.
[5]楊蕙馨.產業組織理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6]王桂敏.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背景與新思路[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3(6):10-13.
作者簡介:郭昭弟(1994–),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學歷:2013級本科生,金融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