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楠
【摘 要】戲劇是一門古老又年輕的藝術,也是時間與空間的綜合藝術。演員是戲劇演出藝術的中心,他運用自己的表演藝術塑造出完美的舞臺形象。這些完美的舞臺形象必須是有鮮活的生命力、強烈的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所以,真實的情感是必不可缺的。本篇論文就是通過分析情感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戲劇動作與情感、怎樣塑造角色的真實情感,來提高演員自己對于角色情感的塑造和把握。
【關鍵詞】情感;塑造;真實;體現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041-02
斯氏體系的“動作為核心”、“動作分析法”的確是克服表演做作、形式主義、直接表演情感、表演結果的一副良方。無論在表演創作,還是表演教學中,都廣泛運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然而,藝術中另外兩個重要的元素如何把握呢?動作為核心,藝術感覺怎么辦?藝術情感怎么辦?表演創作中的情感問題在戲劇理論與表演理論中是一個最薄弱的環節,表演創造應具有情節魅力、性格魅力,還應有情感魅力、感染魅力。
一、情感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
表演藝術是“情感與情感的交流”,表演的情感,舞臺的情感,是戲劇表演的一個重點。缺乏情感體驗的形象是沒有感染力的,“一切要從心出發”,用真實的情感去交流才能得到真的共鳴。新老藝術家們都一致強調了情感在藝術中至高無上的地位,蘇珊·朗格指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的創造”,她認為,藝術不是經驗世界的摹寫,而是對實在的發現。藝術必須充滿情感,然而情感的自發流露卻非藝術追求的目的,情感也不是藝術唯一和決定性特征。因為藝術不僅僅是表現,同時還包括再現與解釋。藝術中的情感也不再是個別情感,而是變化了的情感、形式化了的情感。藝術這種表現性符號的出現,為人類情感的種種特征賦予了形式,從而使人類實現了對其內在生命的表達與交流。
二、戲劇動作與情感
藝術表達情感有它自己的規律,而戲劇與表演在表達、表現情感時就應遵循“動作與情感”的關系規律。動作與情感的區別在于,動作是由本人意志決定的,是有目的的,即我想這樣做,就可以這樣做,由自己的意志轉移和掌握。任何動作都是由人的意志產生的,而情感有時卻恰恰與意志相反,如:我不想哭,使勁控制但卻大哭了起來。情感是抓不住的,不能招之即來。動作是情感的捕獲器,是情感的誘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告誡我們:“形體動作的‘小小的真實可以帶來思想、情感和體驗的‘大真實,反之則帶來‘大不真實。”關鍵不在于形體動作本身,而在于這種動作能幫助我們激起一種心理感覺,作為起動、誘餌、橋梁,動作可以誘發情感,傳達思想,塑造性格與人物形象。
三、怎樣塑造角色的真實情感
(一)尋找角色的生活實感
演員的“迷戀”是創作的推動力,分析劇本的目的是要找出“迷戀”的刺激物,缺了這個,就不可能有什么可稱之為創作的地方。演員要經過透徹的分析,更徹底地深入角色的心靈,以便研究這個心靈的組成元素,它的內在和外在本性以及它的全部精神生活。研究劇本生活的外部條件和事件,對角色內在精神生活有很重要的影響,有利于演員從自己的心靈上找出與角色情感相同和相適的情感、體驗、元素,以接近角色。
我認為要尋找的是對劇本與角色的生活實感,從心靈深處感覺到這是一段什么樣的生活,我要扮演的“我”和“我的對手們”都是什么樣的人。在畢業大戲《補天》中,我飾演的班長濰坊和連長有一段“還鞋”的戲。在演這段戲時,我起初無法找到那種帶有政治犧牲精神的情感,于是我就先找出濰坊這個角色的性格、思想、情感、家庭環境等特點,然后從自身條件出發尋找與角色交匯之處,用心延伸。濰坊雖然是班長,但也是22歲的女孩子,在那個年代她是不會有愛情經歷的,對于和楊連長的感情,是她的第一次,所以,單純、執著。她不能接受嫁給張羊倌,也是因為她深愛連長,在她看來“金可送,銀可分,愛情怎么可以拿去送人呢?”她不理解連長的這種犧牲精神,所以開始堅決拒絕。當連長告訴她,張羊倌在戰場上救過他的命,如今年邁還在孤身一人放羊,作為一連之長,他不能自己貪圖享樂,看著他人受罪。他的仁義最終動搖了濰坊的堅決,她忍淚接受了連長還來的鞋子,也成全了他的仁義。在演出的時候,我幾次都是強行控制自己的眼淚,心再痛也不能哭出來,最后還是忍不住地淚流滿面。那時,我的大腦很空白,有點暈眩的感覺,真的是覺得自己要失去這個“愛人”了,連呼吸都是痛的,那一刻我的情感與角色的情感合二為一,達到了“我就是”的境界。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所需要的情感,不是從外部去索取,而應該從演員自己身上找,逐步地讓角色活在演員的心里,活在演員的形體里,活在演員的情感里。
(二)塑造角色情感的多種方式
1.開掘“潘多拉盒子”的“情緒記憶”法
當我們扮演的某些與自己個性比較相近,又比較有把握體驗其情緒的角色時,我認為應該先從體驗入手,運用“情緒記憶”去接近角色的心靈,即運用自己在生活中體驗過的類似的情緒記憶,使自己感覺到角色的心情,促使自己理解與把握到角色這時的情感與情緒狀態。在《日出》片段的排演中,我就是運用自己曾經在街上救助過一個小乞丐的情緒記憶來轉化為陳白露救助小東西的角色情感。
2.要做到“情動于衷而形于外”
在談到情感的表現力的問題時,首要要做到“情動于衷”,也就是說真實的體驗是表現力的內在根據,是感染力的基礎。很多表演藝術家都認為“神貫而動容”,沒有真實的體驗而是去表演情感的外部狀態和標志,只能是產生沒有生命的形式主義。另一方面,還應該認識到在體驗的基礎上,一定要重視情感表現形式的準確、鮮明、生動和優美,要做到“情動于衷而形于外”,要在演員真實體驗的基礎上,調動起演員形體、表情、聲音、語言各個方面因素,才有可能把演員真摯的體驗充分地表現出來,也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核心——體驗與體現的關系。
3.感覺、直覺——通向情感的一條渠道
如果說情感、情緒難以捉摸,那么感覺則比情感具體,似乎更容易體驗和掌握。我認為演員可以通過感覺直接引發感情。人的感覺包括生理感覺和心理感覺,就像我們摸到開水會覺得燙手,從心里產生抗拒接觸它的感覺一樣,運用心理性的舞臺感覺技能加以掌握與表達,就既能與具體的情境相融合,又能激發起應有的情感、情緒的體驗。
4.通過小品捕捉人物的情感與心態
通過一些含有人物關系的小品排練,來尋找角色的情感。在排練《補天》之前,我們就做過這樣的小品,可以不是在劇本中發生的事件,比如:濰坊和連長之間的,濰坊和班里姐妹之間的。
5.情感與性格塑造
找準特定性格的角色情感的表達方式是演員情感塑造的重要課題。角色對待客觀事物的態度是和他的思想情感緊密聯系著的,而不同角色的不同氣質又造成了人物情緒情感的不同表達方式。演員要在規定情境的發展變化中,從角色的思想變化中創造出角色情感的發展和變化。在表演中,演員只有始終把握住人物性格,才能準確地體現出情感,尋找到情感的表現方式。
三、總結
在戲劇表演的學習中,真實的情感塑造看似是一門很深奧的課題,可只要我們掌握其中的技巧和方法,那么這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其實劇本中的角色和我們是一樣的,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留心觀察、用心體會,把它們記憶下來,作為自己以后表演的素材,這樣我們才能夠塑造出具有性格魅力、情感魅力、感染魅力的角色。
參考文獻:
[1]梁伯龍,李月.戲劇表演基礎[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2]林洪桐.表演學習手冊[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創造角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