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慧娟
【摘 要】《西廂記》作為“北詞之首”,自出世以來便備受關注,被賈仲明譽為是“天下奪魁”的作品。《西廂記》之所以千百年來備受人們喜愛,就在于它塑造了癡情男女的形象,喊出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強音。本文從人物入手,分析崔張二人所體現的愛情特點,論述“有情人成眷屬”的主題。
【關鍵詞】重情張生;主動鶯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思想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052-01
《西廂記》在我國戲劇舞臺上具有著“特別”且重要的地位,一直以來備受矚目,甚至出現過“幾于家置一編,人懷一篋”[1]的狀景。它的光芒就在于“《西廂記》是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從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終成眷屬主張。”[2]它是“以兩方的相互愛情高于其他一切作為結婚依據的事情。”[3]這正是《西廂記》經久不衰,歷久彌香的原因。本文從崔張二人對待愛情的癡情,論述“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主題。
一、“志誠種”重情張生
“顛不敕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人兒曾見。則著人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在半天。”真確是“剛剛的打個照面,風魔了張解元。”只僅僅是打了個照面,張生便心生愛戀。二人初遇,正值暮春時節,愛戀相思之情亦如柳絮般隨風滋長,又有多情鶯鶯臨去秋波那一轉,使得張生連把相思病染,決定“不往京城去應舉也罷。”在那個時代,男子求取功名乃是一生之大事,而張生此時僅是一破落窮書生,為了鶯鶯果斷放棄獲取功名的機會,這種決定可非一般之“情”可左右。張生對于鶯鶯的“情”是癡情。
孫飛虎搶親,在鶯鶯的承諾下,張生挺身而出。一文弱書生,面對半萬賊軍,卻能許下諾言退卻賊兵,這是因為他看到了能和鶯鶯結為夫妻的希望,驅使他做此抉擇。老夫人賴婚,并告之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頓時心灰意冷,他始而目瞪口呆,繼而氣急敗壞,還直挺挺地跪在紅娘面前哭鬧著要上吊自盡,看似荒唐可笑的舉動,卻真實地映射出張生對鶯鶯的情至深。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在張生已覺愛情無望之際,卻意外收到鶯鶯的邀請,大喜過望,以至于悟錯了意。“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著我跳過墻來”。張生是個才子,本不該會錯意,之所以會一時糊涂,是因為他在絕望之余,突然受邀,以致受寵若驚,欣喜之情沖昏了頭腦。這魯莽的行為恰恰是他癡情重情的反映。
因愛至深,方使亂賊搶親張生挺身而出;因愛至真,方使老夫人悔婚之際張生欲自殺;因愛至純,方使盼家書心切病榻中。這深愛、真愛、純愛便構成了真實的張生,真情的張生。
二、愛之至重,主動自覺鶯鶯
“花落水流紅,閑情萬種,無語怨東風。”鶯鶯剛一出場,便賦予了微妙的青春苦悶,這苦悶源于那非出己愿的婚姻陰影。可以說,鶯鶯對張生也是一見鐘情,邂逅了張生,才有了“臨去秋波那一轉”的多情,才大膽地隔墻和詩“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作為一個青春萌動的少女,鶯鶯表露的是她的真實和自覺。
孫飛虎搶親,鶯鶯借此一搏。“不揀何人,建立功勛,殺退賊軍,掃蕩妖氣;倒陪家門,情愿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顯然,此話是向張生透露心跡。她自知僧人不可娶妻,整個寺中,唯有張生可擔此承諾。況且,以相國之家的名勢,完全可以重金賞勇夫,而鶯鶯卻借婚姻為賭,這分明意在張生。正因她對張生情之真,才勇敢做出此計。鶯鶯對張生的愛,更大膽且直接。不料母親悔婚,鶯鶯頓時“淚眼偷淹,酩子里搵濕香羅。”怨恨母親“將俺那錦片似前程蹬脫。”鶯鶯對張生的愛透明純潔。她愛得更加痛苦與掙扎;她愛得急切真實,迂曲忐忑。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此一別,竟不知何日方歸,如何不哀傷,怎能不落淚!“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此別離情更增十倍。”她悔恨“蝸角虛名,蠅頭小利,拆鴛鴦兩下里”;她信奉“但得以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追求的只是單純的愛情。鶯鶯對張生的愛執著、深重。
三、崔張愛情心路:“永志無別離,萬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從一見鐘情到私定終身,再到有情人終成眷屬,崔張二人的愛情心路可以說是坎坎坷坷。他們的愛情充滿著勇敢、執著和真誠。他們敢于突破封建禮教的種種制約。崔張二人跨越那些“不可逾越的鴻溝”最終步入婚姻的殿堂,他們的愛情演繹了一段傳奇美好的才子佳人的佳話。
四、結語
《西廂記》通過描寫崔張的愛情故事,抨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歌頌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的自主斗爭,表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思想。朱權稱贊它為“花間美人”,賈仲明稱贊它是“天下奪魁”。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8.
[2]張玉玲.西廂記試論[J].邵陽師專學報,1994.
[3]張人和.西廂記論證[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