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
【摘 要】電影,既是藝術,又是娛樂的工具。有思想但無趣味性的電影不會吸引觀眾,而具有趣味性但內容空洞的電影也不會受到觀眾的好評。在國產電影產業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國產商業影片如何在注重商業性的同時表達其所應有的文化內涵,令觀眾的娛樂需求、文化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同時得到滿足是本文所探究的重點。
【關鍵詞】國產商業電影;文化承載;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J9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163-01
一、國產電影與國外電影文化承載對比
作為大眾文化的消費品——電影,不僅應具有娛樂功能,還應具有傳播信息、藝術以及文化價值的功能。歷數所有的優秀經典電影,都包含了以上的功能,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觀眾的好評與共鳴。美國的好萊塢,自2005年以來,就占據著世界電影市場票房收入的一半以上。好萊塢電影勢頭之所以如此強盛,除了發展歷史悠久、經驗豐富以外,還在于它在影片創作方面極具美國式的“開拓精神”,能夠反映美國人民的生活狀態,體現出美國人內心的所思所想,在觀影過程中引起觀眾的共鳴。隨著好萊塢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其富有的“開拓精神”也逐漸成為一種大眾所接受并認可的精神,由此好萊塢電影才能夠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依舊受到青睞。
與此相比,國產電影雖然這幾年制作水平在不斷提高,也改善了宣傳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大多電影都過于注重商業性,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微乎其微。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受教育人群越來越多,人們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因此對于電影中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國產電影在海外的影響力非常有限,在關注度和認同度上還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原因還是在于國產商業電影中所承載的文化價值不夠,這也是我們急需解決的。
二、國產商業電影在文化承載上存在的問題
(一)國產商業電影缺乏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傳播
近幾年國產商業電影所講述的故事都是內容小于形式,畫面多過情節,所蘊含的文化承載、精神思想、美學藝術都處于一種低水平。雖說商業電影首先要做的是滿足群眾的娛樂需求,但也必須要承擔起提高大眾藝術欣賞水平的重任,而不是只制造噱頭來滿足觀眾的娛樂需求。
自2002年《英雄》在北美市場獲得5800萬票房之后,一眾電影紛紛將目光轉向國際市場,雖然也有受到好評的《夜宴》《十面埋伏》等,但更多的電影都是在國內票房高升,在海外反響平平。2011年,我國的電影海外票房收入只有20.24億元,幾乎回到了5年前的水平。國產商業影片之所以在海外發展陷入困境,就是因為國產商業影片沒有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海外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二)“浮夸風”現象盛行
戴錦華認為,“太多的國產電影懸浮于中國社會現實之上”,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太多的電影從業人員已不再和中國社會的任何階層發生互動因而沒有切身體會。特別是新生代電影導演,有的干脆虛擬一個場景或者架構一個城市,模仿好萊塢相關類型的電影來進行拍攝。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可圈可點的電影,例如《人在囧途之泰囧》有些地方就是采用了好萊塢電影《預產期》的鏡頭,但《泰囧》將其進行了本土化的加工,讓它可以和觀眾產生共鳴,讓情節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
三、國產商業電影今后應如何發展
(一)講述人民群眾自己的故事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從來不缺乏好的電影題材和故事。電影工作者應該對傳統文化和人們的日常生活進行深度挖掘,尋找獨特的觀察視角進行創作,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不是一味地學習西方電影。
(二)大力培養專業人才
我國目前電影從業人員人數眾多,但優秀的人才和作品卻并不多,面臨的困境就是如何打造出精品電影。以2012年為例,幾百部國產影片票房加在一起還不如34部國外影片的票房,這是需要所有電影從業人員注意與反思的問題。國產影片要想取得進步和發展,就要大力培養專業人才。應在普通高校普及藝術必修課程,提高大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進而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讓藝術院校的學生深入基層,了解生活,從制作微型電影開始,提高動手能力和創作能力,從而為我國的電影行業儲備人才。
四、結語
就目前情況來看,并不是觀眾對“本土文化”“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而是電影不能很好地將其表達出來。在我國,喜愛電影的大有人在,但如何協調好文化承載和娛樂性之間的關系是每一位電影從業者應該思考的問題。在筆者看來,國產商業電影應抓好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鉆研,以此來塑造精品,從而提升國產影片的國際影響力。只有提高觀眾的藝術欣賞水平,提升電影從業者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國產商業影片的文化承載,才能讓國產影片走向世界,在國際電影界贏得立足之地。
參考文獻:
[1]牛聲爽.試析國產商業影片中的文化承載問題[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5).
[2]陳曉云.“國產大片”的敘事與意識形態[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3]廖驥.國產商業電影與中國國家形象建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4]陳旭光,李雨諫.多元格局漸顯、藝術話語流變與時代的文化癥候——2013年中國電影[J].創作與評論,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