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今
摘要: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交流日益密切,國際政治與經濟也不斷融合。在歐洲民族國家的政治形式逐漸向全世界推廣的同時,也帶來了經濟的長足發展與進步。民族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將政治形式與市場經濟進行充分融合,以市場運作方式對國內外資源、利益等進行整合,才能切實維護民族國家的利益,促進民族國家實現持續發展。
關鍵詞:國際政治經濟;民族國家;市場經濟
中圖分類號:F114.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2-0000-01
一、政治地理空間視閾下的政治與經濟
1.國家間的溝通效應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n system),是近現代歷史上的第一個國際關系體系,也是具有現代意義的第一個國際條約,它結束了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確定了歐洲大陸各國的國界,在歐洲大陸確立了一個相對均衡的多極格局。其最重要的貢獻在于確立了國家主權和平等原則,使民族國家體制成為了現代國際關系活動的堅實基礎。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今天,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民族國家發展和強大過程中,必須要與周邊國家的經濟與政治形成有效溝通機制,將國家經濟與政策放到本地區或國際關系的框架下進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效應的最大化。國家間的溝通是構建相互信任與合作的平臺,這樣能實現資源的互補,實現溝通的聯動效應。
2.區域一體化對民族經濟的挑戰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逐漸加快,面對市場體制的規范性、企業運作的標準化、各種稅務與貿易壁壘將被打開,每一個國家的民族經濟將受到更大的沖擊。首先,一個良好國際經濟秩序將促進經濟的增長和國際環境的穩定,但不可否認的是,良好的國際經濟秩序也將是一個具有秩序的競爭體系。民族國家必須要適應國際經濟秩序的相關規定,避免因為國際無序競爭而導致國內就業壓力增大、資源浪費、金融無序及競爭優勢轉移等問題。其次,由于區域間國際關系的日趨復雜,各種民族利益關系在促進地區合作關系更加緊密的同時,也會使國家間、區域間的關系更加復雜、資源更加短缺,在這種情況下,周邊形勢也容易變得更加不穩定。最后,區域一體化將帶來民族產業升級,并且這種升級會呈現雙重壓力,尤其是市場經濟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就面臨雙重的轉型任務。
3.地緣政治對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國家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全球化通過國際接軌,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全球財富的增值。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可能導致更多的發展不平等,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由于國內很多制度、政策不能與國際經濟秩序有效接軌,因此,將會長期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區間政治地緣性使得經濟一體化變為聯系各個國家之間的紐帶,密切了國家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加強了民間往來。這樣的良性互動可以加深國與國之間的了解與信任。同時,經濟的交往也會帶來地區間人口的流動,從而帶來了跨境民族問題的凸顯。如果節制經濟的交往將會損失資源,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促進民族國家與市場經濟協調發展的策略
1.從制度創新來提升國家宏觀調控能力
制度的演化實質是對制度這種公共產品的公共選擇過程。在進行制度制定的時候,需要進行充分的實際調研,制度一旦實施,就無法隨意進行改變。但由于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制度只有適應變化的事物,才會具有有效性。如果新制度不能適應變化了的事物,無法有效滿足實際需求變化,對于社會公眾利益缺少有力的保障,就會造成有效制度供給不足。有效制度供給不足,主要是指制度對現實的回應程度,是對制度的激勵程度和規制能力的評價,它體現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這種現象在世界各國都普遍存在。在我國,自改革開放后,盡管已經認識到了制度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已經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效制度的供給一直處于不足狀態。“供給管理模式”是解決制度有效供給不足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市場活力的釋放和企業創新。
2.構建國家間信用體系,完善長效合作機制
國家間信用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過程。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民族國家需要在考慮民族利益的基礎上,采取多種舉措來構建起國家間信用體系,完善長效合作機制。一是要充分認識到當前跨國公司的力量,通過稅收等經濟手段,吸引更多跨國公司進入,密切國家之間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之中;二是要合理處理民族品牌與國際品牌之間的關系,在遵循國際準則和良性競爭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民族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增強民族國家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三是加強民族國家的立法工作,盡快形成較為完整的信用法律體系,打造“征信國家”。國家間信用體系的確立,是以信用主體合法、交易合法、程序合法為基礎的,只有確保國家信用管理體系運轉良好,才能促進市場信用交易健康增長,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與合作,實現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
3.積極融入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
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應立足于開拓新興市場、鞏固亞洲生產網絡、保障外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確保戰略資源供應等基礎之上。要想真正融入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之中,就要善于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今年以來,我國外貿大幅回落,對國內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經濟合作顯得更加重要,而加速資源要素的流通也勢在必行。建立自貿區有助于提振外貿,穩定經濟發展,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市場經濟與民族國家的關系,成為民族國家發展中面臨的重要課題。要提高民族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就必須要把民族國家經濟建設與國際政治關系有機結合起來,將市場經濟發展與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有機結合起來。對于民族國家來說,只有充分認知當前國際關系的復雜性,積極改善外資投資環境和條件,推進外向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進一步完善國內外貿易制度,加強對國際政治經濟走勢的預期和國際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地緣政治的發展趨勢研究,才能實現各種資源要素合理配置,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對國家發展的正向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旺俊.全球政治經濟的價值取向[J].社科縱橫,2013,01:45-46.
[2]周平.國家治理須有政治地理空間思維[J].探索與爭鳴,2013 (0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