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謹
摘要: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在改變過去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結構更為復雜,人員分工也更為精細化,這種高級的經濟結構發展模式是呈現出階段性特征,其發展目標在于促進國家經濟發展,解決中等收入下的國家經濟困境。通過合理的經濟結構調整,以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發展常態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2-0000-01
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在中央經濟會議中提出:“目前國家經濟發展的形態正在轉型,向高級、復雜、合理的結構演變,進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會議中指出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轉變不能被忽視,同時轉變過程中主要關注百姓的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產品的類型、生產組織方式,、經濟驅動要素、產業競爭、資源生態、經濟風險以及資源配置方式等九個方面的轉型。
一、百姓消費需求的轉型
中央經濟會議中對百姓消費需求的定位是模仿式的集中消費,經濟發展的轉型也應該帶動消費需求的轉型,目前的消費需求應該是個性化的、多樣化的消費方式,也即創新產品下的創新消費方式。
經濟發展自然也會提高百姓的經濟收入,也同樣帶動百姓的消費水平。而目前百姓消費模式的轉型主要依靠國家的生產力,當生產力能夠滿足百姓的物質文化需求就能解決國家長期以來存在供需矛盾,而這種供需矛盾解決就需要依靠產品結構轉型以及百姓的消費模式轉型,以需求為導向帶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二、投資產業的類型轉型
中央經濟會議中強調傳統投資產業是第一、第二產業,服務業等高技術產業投入較少,起步較晚。因此目前投資產業也應逐漸向互聯網技術、信息產品以及其他高精尖技術方向投入,促進創新產業的發展。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第一第二產業的逐漸飽和狀況下,信息類和服務類產業應運而生,因此投資產業轉型是必然的結果。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被淘汰,新型技術類產業應運而生。特別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互聯網+”的產業運營模式,也在引導者投資模式的轉型。投資產業的創新性需求,就要求投資領域的前景性、技術性,以及開放性,開發的投資領域能夠鼓勵多樣化資本的參與,不僅是公有制資本,也包括民間資本,個體投資也是一個主要的趨勢。
三、出口產品的類型轉型
中央經濟會議中強調產品的出口是經濟發展全驅動的重要一條支線,當國內消費需求萎靡時,出口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力。但隨著國際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無法吸引國際交易,因此新技術、創新型產業需要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以往出口產業多為傳統的低成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但這種高消耗低收入的產品輸出只是為中國保留了“中國制造”的名號,目前中國需要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因此需要改變產品的輸出類型,強調產權性、品牌性以及技術性。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促進產品出口的轉型,這就要求企業需要改變產品的生產模式,從模仿向創造轉型,優化產品結構,向技術型、品牌型的出口產品轉型,形成出口產品的經濟優勢,以促進經濟新常態的成功轉型。
四、生產組織方式的轉型
中央經濟會議中對生產組織方式的定位是產需矛盾,即生產能力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但就傳統的生產模式而言,一些制造業產品的供給已經大大超出人們的基本需求,但一些新型技術類產品和服務類產品還未能很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生產組織方式的調整應該更注重新型技術類產業。
中國以往的產需矛盾,不單單是供需問題,更是產品的類型和性能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生產需要。當經濟結構面臨轉型的同時,也需要產品結構和生產方式的優化升級,智能化、信息化、技術化以及專業化成為新型的生產組織方式。
五、經濟驅動要素的轉型
中央經濟會議中對經濟驅動要素的轉型,提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經濟驅動必須發生轉變,目前國家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青年勞動力明顯不足,因此經濟的驅動要素應該是技術類,智能型產業經濟驅動要素主要是技術、土地、人力勞動等要素,中國長久以來主要依托的建設廉價勞動力帶來的經濟快速發展,但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就表示人口優勢這一經濟驅動要素已經不具備競爭力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必須以創新型技術為驅動,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趨勢。
六、產業競爭的轉型
中央經濟會議上指出,過去的產業競爭主要還是數量和價格上的競爭方式,但這種競爭方式往往會造成惡性競爭,打亂市場競爭秩序。因此價格和數量的競爭模式應該向產品的技術和性能方面進行競爭。
消費者是產品的主要面向對象,產品的質量和性能都需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當經濟發展帶動人民的消費水平時,價格的競爭已經缺乏以往的優勢,消費者開始更為關注產品的質量和使用性能以及其技術性和品牌效應等。基于消費者的消費現狀,產品的競爭方式應該向服務態度、產品質量、技術價值等因素轉型。
七、經濟發展兼顧生態效應
“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導下,傳統的能源消耗型產業已經無法適應市場需求,需要向綠色節能型產業轉型。目前經濟發展必須堅持科學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將生態環境和經濟效應兩者結合,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八、經濟風險的有效防控
市場的競爭性和技術的日益更新,使經濟風險大大增加。經濟發展在強調效益和質量的同時,也必須讀顯性和隱性的經濟風險進行嚴格把控,防范經濟風險演變為經濟危機。
九、資源配置方式的轉型
我國資源的調控方式主要是國家宏觀調控下,遵循市場競爭規律下的有序調整,兩只手相結合使經濟市場的有序進行。隨著中國經濟逐漸向國際延伸,資源的配置方式需要更遵循市場的競爭規律,國家的宏觀調控則輔助進行。
十、總結
本文通過中央經濟會議中對目前經濟發展新常態進行解讀,分析百姓消費需求、投資產業、出口產品、生產組織方式、經濟驅動要素、產業競爭等方面的轉型,同時更應兼顧生態效應、防控經濟風險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等方式。
參考文獻:
[1]張占倉.中國經濟新常態與可持續發展新趨勢[J].河南科學, 2015,01:91-98.
[2]楊伊佳.走向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 2015,01:46-60+157.
[3]張占斌,周躍輝.關于中國經濟新常態若干問題的解析與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15,0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