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暉++杜忠連
摘要:從世界范圍看,不同國家走上了不同的城鎮化道路。西歐和日本選擇了政府調控下的市場主導型的城鎮化,美國選擇了自由放任式的城鎮化,拉美、非洲等許多發展中國家則遭遇了過度城鎮化的問題。這些國家不同的城鎮化道路的結果表明:城鎮化進程不能離開政府的合理規劃和引導,城鎮化必須與工業化以及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城鎮規模和城鎮的布局必須科學合理。其他國家的城鎮化經驗對教訓對于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有借鑒意義。在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中,要重視發揮政府的作用,重視城鎮化與工業化及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并堅持走多元化的城鎮化道路。
關鍵詞: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經驗借鑒
中圖分類號:F299.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2-000-02
自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起,城鎮化的浪潮就迅速波及到全球,可以說,城鎮化引領了世界范圍內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但是,城鎮化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鎮化進程都是深深植根在它固有的自然條件、社會結構以及人們的思維方式之中。因此,在人類的城鎮化進程中,不同國家走上了不同的城鎮化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城鎮化模式。這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在我國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今天,科學吸收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對于中國合理選擇城鎮化道路有借鑒意義。
一、城鎮化的類型
(一)政府調控下的市場主導型的城鎮化
這種類型的城鎮化以西歐國家以及日本等國家為代表。這些國家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利用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實現生產要素在鄉村與城鎮之間、農業與非農產業之間的合理分配。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政府運用公權力、通過經濟、行政及法律等諸項手段,力圖引導城鎮化向著合理的方向前進。無論是哪個國家,在其城鎮化的過程中,土地問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交通問題、住房問題等等都是無法回避的,因此,政府政策的邊界存在日益擴展的趨勢。從西歐以及日本的城鎮化歷史看,市場機制在生產要素的配置上起到了主導作用,土地、資本、人力資源能夠在價格引導下流向能夠創造最大價值的地方。與此同時,這些國家認識到了政府干預的某種必要性,紛紛通過公共政策的制定來引導城鎮化的方向、改善城市的環境、提供必要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并積極利用政策來填補“看不見的手”留下的空白或緩解市場機制因強調效率忽視公平而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
(二)自由放任式的城鎮化
這種類型的城鎮化以美國為代表。美國是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從美國城鎮化的歷史看,市場發揮的作用遠比其他國家為大。在美國的行政體制下,城鎮的規劃屬于地方事務,聯邦政府對于城鎮化的布局以及發展的方向缺乏引領性和控制力,自由放任成為美國城鎮化的主基調。由于缺乏政府科學的規劃和引導,這種自由放任式的城鎮化為美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比較典型的表現是:城鎮的建設表現得比較無序,城鎮的邊界不斷向著外圍低密度地擴展,造成了過度郊區化。
對于美國過度郊區化的影響,要客觀地進行評價,一方面,郊區化導致人口的密度降低,緩解了城市中心的過度擁擠,使城鎮與鄉村之間的差異逐步縮小,有力地推進了城鄉一體化。另一方面,過度的郊區化使得土地資源發生了嚴重的浪費,生產和生活都因為空間上的分散而必須承受更大的成本,更大的能耗、更大的環境破壞以及更大的貧富差距都與過度郊區化相伴而生。
從上個世界末開始,美國政府開始提倡所謂“精明增長”,強調對土地資源的集約使用,鼓勵以公共交通和步行為主要方式的全新開發模式,倡導通過公共政策的使用來促進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以及促進社會的公平。這表明美國政府認識到了自由放任不利的一面,試圖通過公共政策的科學管理來實現城鎮化更為可持續的發展。
(三)發展中國家的城鎮化道路
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城鎮化道路上都經歷了過度城市化的問題,拉美、非洲等曾經是殖民地的國家過度城市化體現得尤其明顯。所謂過度城市化的含義是指大量人口從鄉村涌入城市,但城市并不能提供足夠多的就業崗位,工業化水平低下,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城鎮里的貧困人口大量集聚在貧民窟中。
在拉美即非洲國家,過度城市化的出現有其必然性。這些國家早期的工業化依賴于其宗主國的資本及技術的輸入,在輸入的外資占主導地位的時代,這些國家的民族工業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當外資撤離這些國家之后,本國的產業基礎根本不足以吸納來自鄉村的大量勞動力,城鎮化表面上的超前反映的是工業化水平的低幼。另外,這些國家也忽視了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廣大農村地區的貧困是大量人口寧愿選擇生活在城市貧民窟中的原因。城鄉間巨大的差別是人口大量涌向城鎮,這使得城鎮的住房、交通、教育、醫療等問題更加突出。
二、城鎮化的國際經驗
(一)城鎮化進程離不開政府的合理規劃和引導
如果離開了政府的合理規劃和引導,完全放任由市場來推動城鎮化,會導致城鎮陷入無序、盲目的發展狀態,鄉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出現惡性膨脹,“大城市病”日益嚴重。再者,由于城鎮中的許多基礎設施、市政設施及公共服務等都屬于公共物品,是市場失靈的領域,僅僅依靠市場,這些公共基礎設施的提供就難以保障。政府必須有合理的規劃引導城鎮有序地發展。在美國,人們為了應對“大城市病”,開始了長時間的郊區化進程,郊區化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提高了生產生活的成本。因此,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一定要依靠政府科學的規劃引導城鎮向著有序方向發展。
(二)城鎮化必須與工業化及農業現代化同步
如果城鎮化超前于工業化,那么,這種城鎮化一定是病態的,既無助于提高農業的生產率,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也無助于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相反,大量人口涌入城鎮導致了嚴重的“大城市病”。如果城鎮化落后于工業化,同樣會出現許多問題,滯后的城鎮化無法為工業生產提供足夠多的要素,也無法為工業產品提供足夠大的市場。只有當城鎮化與工業化同步發展,實現城鎮化、工業化以及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協調發展,才能避免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