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軍
(黃岡市中心醫院心內科,湖北 黃岡 438000)
?
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變化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預后的關系
沈正軍
(黃岡市中心醫院心內科,湖北 黃岡438000)
目的探討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變化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預后的關系。方法選擇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組,選取7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作為對照組1,選取同時期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2,觀察并比較各組患者外周血紅細胞寬度情況。研究組患者根據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的不同分為紅細胞寬度增加組和正常組,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結果外周血紅細胞寬度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1和對照組2(均P<0.05);血紅蛋白水平三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紅細胞分布寬度增加組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發心肌梗死發生率均顯著高于紅細胞分布寬度正常組(均P<0.05),病死率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變化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預后存在密切聯系,紅細胞分布寬度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判斷
心肌梗死;紅細胞指數;血紅蛋白測定;血細胞比容;預后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習慣發生重大變化,人們的生活環境較之以前也發生巨大改變,從而使心肌梗死的發病也產生了變化,其發病率提高,發病年齡提前,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1]。紅細胞分布寬度采用紅細胞體積的變異系數表示,其能夠反應機體外周血中紅細胞離散性,與血涂片檢查相比具有更好的準確性和可靠性[2]。其與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具有密切聯系,因此近年來將其作為心血管疾病的標記物[3]。本研究主要探討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變化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預后的關系。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間于黃岡市中心醫院心內科就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作為研究組,所有患者的診斷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4],研究組患者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齡45~85歲,平均年齡(59.89±8.76)歲;患者紐約心功能分級(NYHA):Ⅱ級36例,Ⅲ級34例。選取70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作為對照組1,對照組1患者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齡44~83歲,平均年齡(58.98±9.12)歲;選取同時期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2,對照組2患者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齡44~85歲,平均年齡(59.34±9.01)歲;排除標準[5]:(1)既往進行過較大手術者;(2)患有其他系統疾病以及腫瘤患者;(3)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4)凝血功能障礙或患有血液性疾病患者;(5)神志不清或患有精神類疾病患者;(6)不愿意參加研究者。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資料均衡,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實施,研究中所收集的資料均應用于科學研究,所有患者和健康體檢者都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方法納入研究的所有研究對象均在清晨8時左右空腹抽取肘靜脈血3 mL,置于肝素鈉抗凝采血管中,3 000 r·min-1,離心10 min,采用貝克曼庫爾特COULTER?LH 75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研究對象的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和血紅蛋白水平進行分析。正常人的外周血紅細胞分步寬度為11.0~16.0,將紅細胞分布寬度大于16.0定義為紅細胞分布寬度增加[6]。根據紅細胞分布寬度的不同,將研究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為兩組:紅細胞分布寬度增加組(n=40)和紅細胞分布寬度正常組(n=30),以下簡稱為增加組和正常組。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
1.3觀察指標研究組和對照組1、2的外周血紅細胞寬度、血紅蛋白水平。增加組和正常組的預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發心肌梗死和病死情況)。

2.1研究對象外周血紅細胞寬度和血紅蛋白水平變化情況三組研究對象的外周血紅細胞寬度和血紅蛋白水平變化情況如表1所示,外周血紅細胞寬度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1和對照組1,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血紅蛋白水平三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和心肌梗死預后情況紅細胞分布寬度增加組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發心肌梗死發生率均顯著高于紅細胞分布寬度正常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病死率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1 研究對象外周血紅細胞寬度和血紅蛋白水平變化情況±s
注:與研究組比較,aP<0.05。

表2 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和心肌梗死預后情況/例(%)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患者的冠狀動脈發生急性的缺血缺氧所導致的心肌細胞的壞死。急性心肌梗死往往發生在具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上,尤其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致冠狀動脈狹窄的情況[7]。多種原因可引起患者出現急性的心肌梗死,如過度的體力勞動、情緒緊張激動等劇烈變化、吸煙飲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外界環境的變化等[8]。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速以及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的變化,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在發病前有50%以上的患者會有相應的表現,最常見的是心絞痛癥狀加重,發作頻繁,或者是本來沒有心絞痛癥狀的患者突然出現心絞痛的癥狀,患者對常用藥物突然變的不敏感了,當患者出現以上不正常的表現時要注意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9]。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上升、病死率和致殘率高等特點引起了人們的密切關注,對急性心肌梗死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對人類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采用紅細胞體積的變異系數進行表示,對于反映紅細胞體積大小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其與血細胞圖片相比更加的準確、更加的客觀[10]。正常人群的紅細胞分布寬度為11.0~16.0,紅細胞分布寬度大,表明紅細胞的變異性、離散性大,即紅細胞體積大小不等;紅細胞分布寬度小,表明紅細胞的體積比較均衡,大小比較一致[11]。導致紅細胞分布寬度增加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各種心血管疾病中導致的紅細胞破壞、紅細胞變形。無效紅細胞等均對紅細胞分布寬度有影響[12]。紅細胞分布寬度有多種用途,其可用來對貧血進行分類、貧血診斷和療效觀察。有研究報道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預測因子,能夠評估心血管疾病的預后[13-14]。本研究基于這一點來探討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變化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預后的關系。
研究選取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和正常健康人,對其紅細胞分布寬度和血紅蛋白水平進行觀察,結果發現心肌梗死患者的紅細胞分布寬度顯著高于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和正常健康人,而血紅蛋白的水平沒有顯著差異,可能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機體內產生大量的炎性因子,抑制機體骨髓的造血功能,導致紅細胞的產生和紅細胞的形態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紅細胞分布寬度的增加,另外血紅蛋白水平沒有顯著變化從另一方面說明紅細胞分布寬度變化不是由血紅蛋白的改變引起的,紅細胞分布寬度比血紅蛋白變化敏感。對心肌梗死患者分組研究結果發現紅細胞分布寬度增加組患者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發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顯著高于紅細胞分布寬度正常的患者,顯示紅細胞分布寬度與急性心肌梗死的預后有密切的聯系,紅細胞分布寬度能夠判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預后。
綜上所述,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變化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預后存在密切聯系,紅細胞分布寬度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判斷,紅細胞分布寬度檢測技術目前已經比較成熟,操作簡單,費用較少,因此可廣泛進行推廣應用。
[1]袁舟亮,徐元宏,胡安群,等.幾種血液檢驗指標在冠心病患者中檢測[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2,47(6):684-687.
[2]趙萍,王云強,胡江濤,等.GRACE風險評分聯合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對急性心肌梗死近期死亡風險的預測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7):34-36.
[3]王琦.紅細胞分布寬度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3,34(6):791-794.
[4]黃麗華,林飛寧.紅細胞分布寬度對急性心肌梗死住院轉歸的預測價值[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3,28(2):90-92.
[5]吳杰敏.不同血液檢驗指標用于冠心病患者檢測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4,(34):41-43.
[6]楊帆,肖偉,楚小鋒,等.紅細胞分布寬度與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療效的相關性[J].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15,36(4):329-332.
[7]王崑,鄭剛,李斌,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與預后的關系[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3,11(1):43-45.
[8]王全玉,許汪斌.紅細胞分布寬度在急危重癥患者中的臨床應用進展[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146-147.
[9]王瀟,張賽丹.急性心肌梗死RDW變化規律及對近期預后的評估[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5):93-96.
[10] 胡道軍,袁玉娥,張莉,等.紅細胞及血小板相關參數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3,34(4):489-490.
[11] 張翠蘋,馬向紅.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與冠心病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2):1332-1335.
[12] 黃亮,何敏.急性心肌梗死后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的變化[J].醫學檢驗與臨床,2014,25(6):81-82.
[13] 張明明.紅細胞分布寬度與冠心病及其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D].河北醫科大學,2013:42.
[14] 莫鈞,文秀玲,毛矛帥,等.紅細胞分布寬度與急性腦出血患者預后的關系[J].安徽醫藥,2014,18(2):287-289.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of peripheral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the clinical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HEN Zhengjun
(DepartmentofCardiology,HuanggangCentralHospital,Huanggang,Hubei4380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of peripheral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the clinical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Seventy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were chosen as study group,the other 70 cases of angina pector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1,healthy persons selected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as control group 2.Peripheral blood erythrocyte width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oints of the peripheral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were assigned into the width increase subgroup and normal subgroup and the prognosis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s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ipheral blood erythrocyte width among three groups(P<0.05),the study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1 and control group 2(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emoglobin level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5).Heart failure,arrhythmia,myocardial infarction incidence in the width increase sub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al subgroup(P<0.05),and the mortality rat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P>0.05).ConclusionsChanges of peripheral blood erythrocyte distribution width is closely linked with clinical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the distribution width of red cells can be used for judging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Erythrocyte indices;Hemoglobinometry;Hematocrit;Prognosis
10.3969/j.issn.1009-6469.2016.09.027
2016-03-11,
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