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江南山水畫主題的展覽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博物館類型,既展示江浙滬地區的古代書畫資源也展示今人的臨摹品。這類展覽仿古、做舊的痕跡比較重,仿佛停留在過去,很難看出其中所蘊含的今人性情與感受。第二種則是當代藝術類型,這一類型的藝術家大多來自西式的畫種和藝術門類,他們更多利用的是新媒體材料而非傳統中國畫工具,往往是借用江南、山水畫等文化符號,進行當代藝術的轉化。他們對于山水畫的解讀和利用不是從筆墨語言而是從觀念、媒介等當代藝術范疇來進行的。他們更強調的是創造性的誤讀而非對江南山水畫的文化梳理和繼承。我們在其中看到了江南山水畫熱潮中傳統與現代之間、本土與域外之間的斷裂,這恰是目前經濟、文化轉型中的難題之一。

解決轉型期難題的關鍵還在于要在江南古今藝術中尋找到共通點。最近由朵云藝術館、芊荷藝術空間主辦的《江南意——鄭文、錢保綱、邵仄炯山水畫展》是眾多有關江南主題的畫展之一,其不同之處在于試圖在此前兩大類型之外尋找一種新的可能。參展的三位中青年山水畫家都是中國畫科班出身,又任教于華東師大、上海師大等高校國畫專業,是如今上海高校山水畫傳承的中堅。他們生長于上海,耳濡目染江南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對江南古典文化有著深深的眷戀。他們對于江南山水特別是南宗一路山水有系統的研究,深入分析過其中的章法、筆墨和動勢,其畫法、畫理研究水平在同輩中少有。他們在高校之中又能接觸到各種新派藝術和文化,潛移默化中又吸收了不少新觀念與思想。這次畫展中他們以研究和學術的態度來展現自己對江南山水畫的認識,他們沒有去表現江南山水具體的實景,或是描摹某位古代名家的江南山水畫作,而是尋找到江南山水與自身性情氣質關聯的幾種意趣、風格來進行表達。畫展選擇了綺麗、雅趣、幽深、淡遠這四個體格,這一想法來自晚唐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以及清代黃鉞的《二十四畫品》。
三位畫家根據各自對古畫的體認以及自己的性情特點來進行創作,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點。女畫家鄭文可謂得“雅趣”一體,她思維嚴謹,辦事條理分明,注重法則與規范,特別注重分析南宗山水的輪廓和結構。她以靜居燕坐、明窗凈幾之心將古人山水中寧靜幽雅之趣表現了出來。她繪畫中的雅趣不是文人生活的圖解而是構成安排上的理性之趣,這與江南文化人講究規則、理法的精神相一致。錢保綱的山水畫得“幽深”一體,筆墨表現上注重氣息的運用,強調筆墨的動勢和反差。邵仄炯的山水畫多是設色,畫風偏向“綺麗”一體,體現了他對晉唐高古之氣的追求,這也是江南山水的重要一面。這是因為所謂晉唐繪畫的根源還在江南士大夫文化中,顧愷之的繪畫雖然不是獨立的山水畫但是已經蘊含了山水畫的雛形,其精致華美、綺麗婀娜的線條、造型具有鮮明的世族文化品格。之后北宋的米芾也是晉唐文化迷,他的米家山水中古樸的山形、流云造型以及高古游絲筆法都取資于晉唐繪畫。邵仄炯發現了米芾身上的晉唐特質,他給米氏云山加上了夢幻綺麗的色彩,這樣既復活了消失在歷史中的晉唐畫風,又暗合現代人對色彩的偏好和敏感。
三家山水雖然分別具有雅趣、幽深和綺麗的特點,但是究其本性而言還是比較接近的。他們的山水畫無論是設色還是單純的水墨,無論是嚴謹的造型還是自由的揮灑,其底色都不離江南山水畫的淡遠之意,都具有鮮明的文氣。他們的山水畫不是簡單的臨摹,而是帶有學術性的研究、解析和綜合;他們的山水畫也在表現個性,但不是脫離文脈和傳承的隨意歪曲。他們呈現了當代上海乃至江南中青年畫家的一種良好狀態,這就是能夠更包容地看待歷史與當下之間關系,試圖在古典和今情之間尋找相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