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
底線守得更牢、新路走得更好、小康奔得更快……
編者按
9月下旬,中宣部組織全國重點時政期刊骨干采編人員“重走長征路”,本刊記者“應征入伍”,途經遵義、雅安、甘孜、涼山等地。從本期起,本刊分兩次刊登記者“重走長征路”報道,展示長征精神指引老區人在脫貧致富“新長征”路上不忘初心、攻堅克難的實踐。
貴州遵義,一座以中國革命“政治地標”聞名于世的西部古城。
遵義之名,史書釋義為“遵王之義”,意為“秉持王者之正義”;中共貴州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王曉光給出的則是創新之解——“遵道行義”,強調“遵從規律、踐行理想”。《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重走長征路”時發現,作為“城市精神”的核心元素,“遵道行義”在遵義官場與民間形成共識,而“精準扶貧”則是當地黨委、政府對這一定義的完美詮釋。

貴州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王曉光(中)在務川自治縣石朝鄉浪水村岡家山組調研
戰略精準,為全面脫貧奠定基礎
遵義,滇黔北上和川渝南下的咽喉通道,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三線”建設更為其在科技、教育、能源、冶金、機械、化工等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然而,因山高路險等惡劣條件所致,城市以外的廣袤農村普遍存在貧困現象,有關部門提供給《中國經濟周刊》的數據是:2011年,該市貧困發生率高達24.25%。
如何從根本上“減貧摘帽”?遵義主政者表現出過人的膽識和氣魄,以交通、動力、水源供應鏈為紐帶組團式建構黔北城市群便是其重要戰略之一,交通作為“最優先項”則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認識高度。
“十二五”期間,遵義斥資850億元建設城市及鄉村道路,“縣縣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廣為遵義人津津樂道。2012年8月28日,通達27個城市的遵義新舟機場正式通航,因客流遠超設計規模,2015年新增兩座登機廊橋,2016年9月10日,遵義—韓國(仁川)直飛航線的開通更標志其進入了“國際化”序列。2016年7月28日,遵義市委又提出了“面向全球,重點拓寬向北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向東進入長江經濟帶、向南聯接珠三角經濟區并延伸至港澳臺地區、向西聯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開放通道,構建公路、鐵路、航空、航運、信息、通關等一體化綜合大通道網絡”的戰略構想。規劃實施由四川瀘州經赤水、習水、仁懷連接遵義城區的城際鐵路將使遵義與川南、成都地區的聯系更加緊密。貴陽至開陽的鐵路延伸至遵義新火車站將形成貴遵城際鐵路。由貴陽經遵義至重慶之間還將建設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屆時遵義將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鐵路運輸網絡。
“黔貨暢行”觸發了山區群眾走出貧困的強烈愿望,但對森林覆蓋率53.9%、空氣質量優良率91.6%的遵義來說,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再一次考驗著當局者的政治智慧。“山山水水保護好了,百姓能得到多大實惠?”“怎么樣不讓群眾守著綠色過窮日子?”《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遵義經常聽到干部們討論這樣的問題。遵義市委、市政府的戰略決策是:“工農旅融合、產城景互動、山水田一體”,要“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找到金山銀山”。高效農業、觀光農業、都市農業、旅游農業、加工農業互相融合,到2016年9月,遵義已擁有省級農業園區45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龍頭企業500多家,糧經比從6∶4調整為4∶6。起源于余慶縣的“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創建活動在遵義14個縣(市)區全面展開,90%以上的農村人口因此受益。另據了解,遵義市已打造農旅一體化示范點96個, 2016年1—8月接待游客547萬人次,總產值達47.12億元。
規劃精準,使扶貧戰略落到實處
在遵義,《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隨處可以聽到或見到各類“扶貧規劃”,在市級層面,有“中部率先崛起、西部全域突破、東部聯動開發、北部全速攻堅”的生產力布局;到基層鄉鎮,則更多的是“四個切實”“五個一批”之類的“底層詳規”,內容具體實在,干部群眾看得見、摸得著。
桐梓縣婁山關鎮杉坪村是一個因規劃得當而整體脫貧的典型案例,“四季花海”使這個國家扶貧開發二類重點村一年時間成為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破萬元的小康村。按照規劃,杉坪村以“公司+農戶”的方式建設花卉旅游景區,前期投入由公司買單,村民只需出土地、肥料和勞動力,三五年后拿出利潤與村民分成。通過引進映山紅、薰衣草等優良品種,配套建設環線公路、家庭農場、林下花海、文化廣場,杉坪以“鄉村景區化、鄉村產業化、鄉村城鎮化、鄉村時尚化”變成了人見人愛的“黔北第一村”。
新蒲新區按照“精品做精、特色做靚、普創覆蓋”原則,用全景域理念重點規劃生態、文化與旅游相整合的“三谷”(櫻花谷、紅葉谷、百草谷)、“兩園”(百果園、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和以“十里荷塘”為核心的樂安江“萬畝千戶·美麗鄉村”精品示范區,為逐年形成新蒲特色打下基礎。目前,園區已種植櫻花6500多株,銀杏、牡丹、玫瑰1200畝,“十里荷塘”已完成800多畝土地流轉。
播州區茅栗鎮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建設與生態建設結合,經濟幫扶與能力幫扶并舉,規劃設計綠色高效的“稻+N”生態綜合種養模式,稻田內混養魚、蟹、鴨,一田多用、一季多收。目前,茅栗鎮已建成“稻+N”生態工程5000多畝,項目區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該鎮銀都村僅此一項就帶動56戶貧困戶脫貧。
鳳岡縣人稱“黔北糧倉”“鋅硒茶鄉”,該縣抓住高速公路貫通而形成的區位優勢,重點發展生態農業、旅游業和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香港邵氏集團健康產業園落戶鳳岡生產出鋅硒茶酒,贏得 “醬酒看茅臺,茶酒看鳳岡”的美譽;重慶長博集團投資15億元,集肉牛養殖、飼料生產、屠宰分割、食品加工、倉儲物流、科研旅游為一體,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年屠宰加工肉牛20萬頭、產值突破100億元的國家級重點企業。到目前為止,入駐鳳崗的企業已達80多家,在拉動鄉村經濟的同時解決了當地4000多名農民的就業問題。

遵義市播州區(原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
桐梓縣黃蓮鄉幾乎集中了高寒、欠發達地區所有特點和困難,是貴州省扶貧開發一類重點鄉鎮,該鄉通過規劃將海拔高、氣溫低的“傳統劣勢”轉化為旅游優勢,重點發展獨具特色的高山旅游,2013年5月,重慶南方集團被引入黃蓮,投資90億元建設5A級黃蓮風景區(貴州黃石公園)。鄉里還引導和鼓勵農民種養天麻、板栗、方竹筍、獼猴桃和黃牛、中華蜂、黔北白山羊,催生當地農家樂、鄉村旅館迅速興起。
措施精準,為脫貧提供私人定制
“一天不能耽擱、一刻不能懈怠”,肩負扶貧重任的遵義市委、市政府向全體黨員干部提出了“以天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工作要求,3200個扶貧工作隊、15000名幫扶干部也已經下到村組,而“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則需要具體操作者在工作實踐中尋找答案。
習水縣對6579戶19931人有資源、有勞動能力但沒有致富門路的“兩有戶”實施產業和就業脫貧;對4454戶14667人因學、因病致貧的“兩因戶”通過教育醫療脫貧;對8399戶51763人缺技術資金、缺基礎設施的“兩缺戶”,通過生態保護和產業扶持脫貧;對居住條件差的3480戶15000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脫貧;對8230戶18139人無力脫貧、無業可扶的“兩無戶”,通過實施財政兜底保障基本生計。
匯川區將扶貧工作重心放在農民的“互救”與“自救”上,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在外打工獲得一技之長或一定積累的農民返鄉創業。全區各鎮(街)建立創業服務示范窗口,并同步建立農民創業扶持檔案,成立以勞動保障、工商、稅務、財政、銀行等部門專家組成的創業指導專家志愿團,免費為返鄉農民創業提供幫助和指導。區人社局和農信社還共同出臺返鄉農民小額擔保貸款政策,今年以來累計注入擔保資金1130萬元,幫助468名返鄉農民獲得貸款4195萬元。目前,匯川區已有5261名農民由“打工者”變成了“創業者”,并為21570個農村勞動力帶來了就業崗位。
桐梓縣馬鬃苗族鄉的扶貧方式很有些“現代感”——眾創眾籌。黨委、政府通過公益機構支持、企業幫扶援助、個人互助互扶等多種方式吸納民間閑散資金和針對貧困戶發放的“特惠貸”資金,將精準扶貧與眾創眾籌有機銜接。該鄉梅子村率先建起2000畝高端茶葉基地及茶葉生產加工廠,貧困戶成為股民后以保底分紅和股份分紅兩種方式獲得收益——保底分紅是在茶葉基地有收益前每年分紅給貧困戶入股資金的5%并逐年遞增;股份分紅則是茶葉基地有收益后每年分紅給貧困戶入股資金收益的60%。
中共遵義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鄭欣博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過去的5年間,遵義有111萬人先后脫貧,4個貧困縣和111個貧困鄉鎮“減貧摘帽”,226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生率下降到7%以下,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86.5%。按預定計劃,遵義將在2016年實現貧困鄉鎮全部摘帽,2017年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2018年在貴州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