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人類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主要是現代寬帶技術和終端多樣化,基于無線網絡和手持終端的學校,這樣的教育方法開始實踐,教育可能會進入一個互利師生的時代。
慕課來了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人類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寬帶技術和終端多樣化,基于無線網絡和手持終端的學校,這樣的教育方法開始實踐,教育可能會進入一個互利師生的時代。
在人類文化史上,印刷術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互聯網有可能是印刷術之后教育最大的革新。我們的課堂教學曾經歷了這樣的歷程——黑板加粉筆、PPT和多媒體,現在是互聯網。慕課是互聯網時代全新的在線學習生態鏈,從在線學習、分享觀點、在線完成作業,直到在線考試獲得證書這樣的一個完整過程。
慕課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知識代入模式碎片化。慕課以短視頻、大約10分鐘左右的交互式的練習題作為一個基本的教學單位。這種碎片化的學習是符合時代特征的,一方面它提高了學習效率;另一方面課程內容可持續地更新、優化和整合。現在高校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知識更新趕不上科技的發展,教材滯后,照本宣科。碎片化教學使得高校的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與社會的需求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
第二個特征是富媒體化。在一些慕課的短片里,吃的、喝的、玩的都有,非常立體,非常有趣。
第三個特征是學習行為自主化。學生從選課到學習自主性很強。在選課的時候,從文字介紹到視頻簡介,從教師信息、教學大綱、課業負擔、學習的課程組合,到以往學習者的課程評價,學生可以充分獲得此課程的相關信息。在學習過程中,從視頻開始,包括閱讀,然后擴展資源,最后完成作業,其中包括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測驗等線上互動,學習行為的自主化非常鮮明。
慕課的發展實際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從2001年MIT提出開放課程,到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推進OCW,即開放的教育資源,開放度進一步提升,然后發展到今天的MOOC。與前面兩個階段最大的不同是,MOOC實現了在網絡上開放課程,大規模學習,并主動進行教學互動。
慕課對大學管理帶來的挑戰
與傳統教育相比,慕課首先打破了教育圍墻。以后學校的圍墻不再明顯,同時課堂也從固定走向流動。這樣一來,無論國別、種族、年齡、學歷,學知識的門檻沒有了,只要有愿望和需求,就可以利用網絡,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去獲得所需。
其次是翻轉課堂,我認為這一點最重要。在傳統課堂里,課內是知識學習,課外是知識的內化。現在翻轉過來了,課內實際上是知識的內化,而課外是聽講、看書、看視頻。
第三是教與學的關系發生很大變化,課堂主角是學生而不再是教師。在慕課里,教師角色發生變化。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和講課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組織協調能力,教師已經變成一個導師,甚至還是導演。整個視頻的設計,各種媒體的運用,作為導師的角色出現,這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原來指定性的教學任務變成學習服務。學生角色也發生變化。慕課是構建知識的課堂,主角完全是學生。需要強調的是,學生并非完全獨立地進行學習,也需要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
慕課這種新的教學方式給大學管理帶來巨大挑戰。
一是“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沖擊以“授”為主的教學模式。過去主要是以“授”為主,授什么,怎么授或者授多久,都由教師來定,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現在改為以“學”為主,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可以不斷地重復,直到學懂為止。也強調學生的體驗和互動。
二是精巧的課程設計使照本宣科和滿堂灌將無立足之地。過去的教學是四五十分鐘一堂課,教師滿堂灌,照本宣課,學生上課時很容易昏昏欲睡。傳統教學強調“三材”—人材、器材、教材,教材經常滯后。現在通過慕課,可以把教材更新,虛擬實驗成為實驗教學的新手段。在精巧的課程里,除了微課程以外,中間穿插兩三個問題,最后在線交流。
三是教學評價更加真實。過去的教學評價主要強調“授課”的效果,讓學生去評價教師,經常簡單地讓學生打分。對學生要求嚴的老師,往往分數都不高,反倒糊弄學生的,分數比較高。現在,師生和學生之間自由互動,學生可以用眼睛和耳朵來投票。
四是高校人才的交流和競爭更加激烈。現在中國高校的一大問題就是老師和學生的距離越來越遠。過去我們都會說出我們哪門課是哪位老師講的,現在的學生能說出上過的得意的課程,但說不出老師姓什么。現在通過慕課的管理,讓師生亦師亦友。師師關系應該是激烈的競爭,良師、大師可能被稱為紅人,這些優秀的老師可能被別的學校挖去;但是你如果要是劣師,一樣會被淘汰。生生關系要求深度合作,結成一個自主學習小組。這里面我想強調同學的廣泛性。這門課可能是同學,但是下一門課程可能有了另外的新同學。
五是倒逼大學教育改革,即基于互聯網的高等教育、學籍、學分、學歷證書等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學分怎么認證,學習的個性化需求以及終身教育等在線教育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面臨的探索課題。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如果高校沒有一定的辦學自主權,這些事情是沒辦法做的。
慕課對教育公平和終身教育的貢獻,對傳統教與學關系的改變,毫無疑問會給傳統大學帶來巨大沖擊。如何迎接這樣的挑戰,是每一個大學要面對和回答的問題。
傳統大學會消失么?
歷史上,大學一直發揮著人類文明的引領作用,不斷傳承知識文化,也改變著所處的時代。隨著慕課的到來,傳統大學教育會消失嗎?
我認為,盡管慕課帶來了巨大變化,但大學不會消失,慕課不可能取代大學的校園教育。其一,大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有育人功能,就是教書育人。大學的文化傳承,還有其他的功能比如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這些慕課不可能完全體現,它只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工具。其二,社會需要的人才不是一樣的,是有層次的。面對這樣的層次化的要求,不同的大學在培養目標和方式上都不一樣。中國高考制度把人分為不同層次,我們必須接受這樣的現實。這就需要針對不同的培養目標的學生,制作不同層次的夢。即便是培養目標一樣,學生的能力、素質也不一樣。慕課不可能完全解決因材施教的問題。其三,慕課對那些學習積極性很高的、自覺的學生,和對所謂的二本、三本的學生效果是不一樣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自主性不強的學生,學習效果就不太好。其四,不同的專業課程效果也是不一樣。所以,對有些課程,對學習主動性較弱的群體,我認為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可缺少。有些實驗可以用慕課代替,但是很多真實的實驗課不能替代,尤其是還有社會實踐,這些都不可能被慕課完全取代。
那么,面對慕課,高校怎么辦?首先要把開放的資源納入發展戰略里,要支持教師、學生先行先試。讓教師把自己的課件先作為開放的教學資源,同時要探索在線學習,翻轉課堂,我認為目前慕課+clossroomde 這種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方式,可能是最佳的。其次是要建立基于互聯網的高等教育教學、學習、學生等管理制度。第三是教學質量評價和保障怎么做?這是最重要的問題,需要高校去探索。最后一個問題是完全學分制。中國的完全學分制還沒有完全落實,我們要把學分制度的框架建立起來,再去推慕課。把人才培養真正變成一個個性化的育人形式。
慕課徹底顛覆了教與學的主從關系。學生以后是主體,教師和網絡以后共同輔導,這樣一種“雙主”關系,就需要教師更新觀念。對教師來講,除了掌握專業的知識以外,還要積極學習教學設計的方法。對學習者來說,慕課實現了每個人在學習的選擇中,自己建構自己。
(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教育文化專委員會副主任、西安工程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