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發言,稱“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坦陳“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p>
華為被視為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的范例,任正非則每每語出驚人。15年前他曾寫下《華為的冬天》,斷言失敗這一天是一定會到來。這一次自曝華為迷航,體現了任正非作為企業家深重的危機意識,對于一旦創新停滯就可能被顛覆的警覺,但也不能不說,這是作為領先者的華為必然會面對的“危險”——從后發的跟隨和學習者,到茫茫海上的探路者,一招棋錯可能滿盤皆輸,容不得半點閃失。
如果考慮到中國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未改變,科技基礎薄弱,以及在科技創新能力上的差距,可以說,任正非的迷航警示,正是中國企業尤其是領跑者在尋求創新驅動時可能遭遇的現實困境。
這很可能決定了類似于華為這樣的中國公司,最終能夠達到什么樣的高度。雖然華為“炸開金字塔尖,開放地吸取宇宙能量”,以加強和全世界科學家對話與合作的方式,感知可能的發展方向,積累巨大的勢能和爆發力。但在考驗耐力的創新比拼中,身為企業的華為無法自建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雄厚的教育和科研能力,造就了不斷涌現的優秀人才,這些人的創新實踐成為中國公司實現技術和產品突破的原動力——在持續互動與競爭中,他們中間一定會產生幫助中國龐大的企業艦隊走出迷航的“領航員”團隊。
在任正非的推演中,未來是智能社會,駕馭者必須是有文化的人。要爭奪這個機會,就要大規模的培育人。否則,一旦機器大范圍取代人工,可能出現產業重新回到西方,中國產業空心化的一幕。所以他說,發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我們以為,這不僅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也看它是否充分激發人們的創造潛能——破壞性創造的能力。
不能不說,這是作為企業家的任正非對中國教育含蓄而迫切的懇求。所有理論、科技、技術的突破與積累背后,總是站著那樣一群人,他們是舊體系和思維的破壞者,是所有創新活動的發起者和最終摘下桂冠的人,一個國家教育的果實決定了科技創新的寬度和深度,也決定著產業與產品的未來。這很容易讓我們想到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的人才。
雖然從基礎科學到技術突破,再到新的產業和產品的脫穎而出,這個漫長旅程中有太多不確定性,但沒有一群杰出人才,靠什么穿越迷航?瞄準未來的教育需要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學術精神,培養具備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人才,所以問題是,如何培植沃土,提供適宜的陽光、溫度和水,讓人才生根發芽,沒有阻滯地成長,如何避免有關部門不必要的“干預太多,卡得太死”,讓他們在自由的學術和科研空間里探索和發現未來,進而構筑一個國家深厚而牢固的科技護城河?
這個社會有太多的浮躁情緒。所以漢德工業促進資本集團執行主席蔡洪平先生曾如此自問:我們有沒有人在阿爾卑斯山脈里面下著大雪,靜靜地做一個小的零部件,一輩子做了兩百年,有沒有這個心態?他的答案是很少有。然而沒有那些“一生寂寞”的人,基礎科學的發展無從想象,很多創新技術的突破也頓失根基??萍紕撔码x不開“向失敗者致敬”——成功基于千萬次的失敗,失敗者告訴人們哪條路是走不通的,資源因此會更多聚集于可能成功的方法和路線,很多時候,是失敗為成功指明了方向。一個不寬容和尊重失敗的社會,不可能擁有更多杰出人才——甚至當他們第一次遭遇失敗,就永遠地沉默了。
我們注意到,不久前舉行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比如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成為主流話語,等等。這是1978年以來規模最大的全國性科技會議?;蛟S可以說,破解錢學森之問,讓中國有機會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也幫助中國的華為們走出迷航,發現新的地平線,這次大會給出了清晰的路線圖。如此,我們期待又一個科學的春天的到來。
(摘自《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