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亮
每位美國總統候選人都是一座“冰山”,水面之下潛伏著大量經驗豐富、能力頂尖的“謀士”。他們本質上跟商業營銷人員區別不大,做的生意卻牽涉到普通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用不著搞清楚選民需要什么政策,只需要搞清楚怎么幫助候選人獲得權力。
馬克·吐溫在《競選州長》中揶揄,會有十幾個不同膚色的孩子跑到臺上抱著競選人喊“爸爸”。盡管看上去是笑話,但類似的策略卻在各類選舉中屢見不鮮,美國總統選舉也不例外。是誰在設計這些策略?他們又是怎樣讓選民乖乖投票的呢?
全方位打擊對手
特朗普一步步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讓不少人“大跌眼鏡”。不過,仔細分析這位富豪的競選團隊,似乎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特朗普的“朋友圈”中,羅杰·斯通被共和黨政客們奉為大佬級人物。在華盛頓游說圈和整個美國政壇,斯通的綽號是“徒手拳手”,最擅長的就是選戰。
2000年11月22日,在邁阿密南部名為邁阿密—戴德縣的選區,一伙共和黨支持者沖進選區辦公室,攪亂了當時正在進行的總統選舉重新計票。不到一個月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戈爾正式向小布什認輸。當年那場差距極其微小的選舉亂局,算得上是美國歷史上的決定性瞬間之一,而帶頭沖進選區辦公室的人就是斯通。
別以為斯通只是一個會硬闖的蠻漢,他在選舉政治中的手段和經驗甚為豐富。1972年,斯通是尼克松競選連任團隊的成員,1976年擔任里根競選團隊的青年主管,里根兩次當選總統的背后都有斯通的參與。據說,特朗普在2000年動心思要競選總統時,斯通還曾經為他提供過政治建議。
作為資深政治操盤手,斯通的標簽是“強硬”。《紐約時報》稱他擁有“間諜的敏感”。他的競選策略在美國政治圈里被稱為“斯通規則”,即要從全方位打擊對手,在多個角度給對手制造傷口,迫使對手在所有領域認罪悔過。
即便在自己人眼中,斯通也不是“善茬”。他曾經透露,為了確保客戶在選舉中“有備而來”,他必須提前就不少尷尬和粗魯的問題“擠壓”客戶,例如,“你有沒有老婆不知道的女朋友”“你做股東的那家公司在南非有什么業務”“你是不是因為道德原因被抓過”“你家的工廠排放過有毒液體嗎”,等等。
憑著這股子狠勁兒,斯通聲望鵲起。他曾經與人合伙成立過一家名為“布萊克、馬納夫特與斯通”的游說機構,一度成為華盛頓最讓人望而生畏的組織之一。《紐約時報》曾把這家公司形容為“以強硬粗暴手段不斷發展的權力掮客”。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斯通合伙人之一馬納夫特,2016年3月受聘成為特朗普的競選經理。
可能是過于“臭名昭著”,雖然從一開始就加入了特朗普的競選團隊,斯通卻在2015年8月選擇退出。特朗普說自己解雇了斯通,而斯通的版本是自己辭職。不過兩個月后,斯通作為合著者出版了一本名為《克林頓家對女性開戰》的書,抖猛料稱希拉里打著女權的旗號做了不少侵害女性的事,還包括類似希拉里與女性顧問關系密切之類的“秘史”。斯通在這場選戰中支持誰顯而易見。
當然,這事斯通是公開承認的:“我干的是游說的活,知道美國政治那些不光彩的招數。無論什么政治利益都是待價而沽的……我認為,特朗普財政獨立,有能力改變這套玩法。”
優雅地“煽情”
共和黨這邊有“老姜”助陣,民主黨也不示弱。就參與選戰而言,目前擔任希拉里媒體顧問的吉姆·馬格里斯一點都不遜色。
馬格里斯也是美國總統選舉中的熟臉,1984年是當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蒙代爾競選團隊的一員,后來還做過參議員的辦公室主任,積累了大量政治經驗后,馬格里斯成為美國“媒體咨詢業龍頭”GMMB的合伙人。
在總統選舉中,媒體顧問的重要工作是設計競選廣告。如何才算一則成功的競選廣告?馬格里斯在這個領域算是權威。他曾說過,成功的廣告必須突出候選人的“總統性”,讓選民覺得候選人是“總統的材料”。馬格里斯從2004年開始就為民主黨設計廣告。他最擅長從新聞資訊中挖掘數據、分析受眾希望獲得的信息,并實現精準投放。
馬格里斯就像是一個心理學家,他認為美國民眾獲得資訊的平臺其實很局限,例如,傾向保守主義主張的民眾一般看FOX(福克斯廣播公司),而傾向自由主義主張的民眾看MSNBC(微軟全國廣播公司)。基于這種分析,馬格里斯在為候選人設計媒體策略時體現出極大的靈活性,分析每個搖擺州選民接收媒體信息的特征,在電視臺、廣播臺、社交網絡等不同類型的媒介上打出宣傳組合拳,手段多樣,目標卻從不偏離。
馬格里斯曾經分析,在2012年幫助奧巴馬投放選舉資源時,最重要的是“奧巴馬”這個招牌。他就像一個推銷員,堅信自己手中經過華麗包裝的產品,用各種有效的辦法,促使顧客掏錢買單。
如今,馬格里斯選擇的“東家”是希拉里。他的任務目標很簡單,要讓民眾回憶起曾經形象積極的“第一夫人”,把注意力從那個郵件泄密的國務卿轉移開。馬格里斯使用的形象包括“推動教育改革的阿肯色州第一夫人”“長期支持兒童保護基金的政要”等。
在2016年1月出爐的廣告片中,馬格里斯用新的設計來詮釋希拉里多年來一直堅持自己的政策主張,借用“新瓶裝舊酒”的概念,體現希拉里隨時代進步,卻也從沒有改變過政治立場。《紐約時報》對這則廣告片的不吝贊賞:“伴隨著悠揚委婉的音樂,不斷插入希拉里不同時期的聲音,廣告片體現那些讓人動情的東西。某種程度上有懷舊的氛圍……這種力量在她以往的競選廣告中從來沒有出現過。”
是“謀士”,不是“國士”
從某種意義上看,每位美國總統候選人都是一座“冰山”,水面之下潛伏著大量經驗豐富、能力頂尖的“謀士”。他們本質上跟商業營銷人員區別不大,做的生意卻牽涉到普通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用不著搞清楚選民需要什么政策,只需要搞清楚怎么幫助候選人獲得權力。
那么,他們會得到什么回報?候選人的金錢答謝?事實上,每四年一度,這些身懷絕技的“江湖中人”(下轉第43頁)(上接第39頁)就會在總統選舉過程中各顯神通。一旦成功,這樣的經驗就成為業內的香餑餑,這也是政治咨詢在美國興盛的基礎。
不管是斯通,還是馬格里斯,他們的名字隨著選舉身價倍增。如今,已漸成“明日黃花”的斯通雖然被稱為共和黨的“打手”,但還是少不了利益集團明里暗里找他為接近白宮或國會山出謀劃策。而馬格里斯的媒體咨詢公司GMMB也成了美國業界頂級游說機構,企業規模和業務不斷擴展,在某種程度上操縱著自詡“無冕之王”的媒體。
GMMB總部在華盛頓大名鼎鼎的K街,這里各種游說咨詢機構云集,與“智庫一條街”馬薩諸塞大道共稱美國政治權力“集散地”。這些游說機構和智庫時時為政客和政府提供大量建議和謀略,還與白宮、國會山大開“旋轉門”吸引前政要加盟。它們熟悉美國政治運作規則,了解應該如何讓法案通過,當然最重要的是讓“客戶滿意”。
從這個意義上看,以斯通、馬格里斯為代表的競選專家的確是技高人膽大的“謀士”。“謀士”挑“主公”,多看登頂幾率;而“國士”挑“主公”,卻多看未來發展,兩相比較,“謀士”太多似乎不算什么好事。(摘自《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