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劍+謝志宇+譚登紅
摘要:對一例雞群疑似窒息死亡的臨床病例的發病情況、病理變化進行了介紹,并詳細分析了其發病原因。
關鍵詞:雞;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發病原因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7-0035-01
2016年5月20日,利川市建南鎮某肉雞散養場突發一例群雞疑似窒息死亡的臨床病例,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1 基本情況
該雞場原存籠肉雞660只,86日齡,體重3.5~4.0 kg/只。在此之前按照常規免疫程序做了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傳染性法氏囊等疫苗免疫。2016年5月20日晚上8:00至次日早上8:00(初次發現)突然死亡約376只雞,之前沒有任何征兆。之后5 d內再無死亡情況發生。
初次發現時房屋內滿地都是死雞,密密麻麻幾無空隙,死雞身體上有兩只正常雞在游走。存活下來的284只雞沒有明顯臨床癥狀和精神萎靡現象。整個雞群以廢棄的舊屋和門前的院壩為活動范圍,死亡雞全在屋內,屋門之外未見1只死亡雞。檢查雞飼料,為正規廠家生產的肉雞飼料,在有效期范圍內。屋內外所喂飼料一致,排除飼料自身原因致死可能。飲水皆在院壩內,為山泉水,一直有新鮮的飲水流出,在2 m長的水槽內流淌,而后排向水溝中流走,雞在水槽內飲水。存活的雞采食、呼吸、體溫均正常。
進入屋內觀察,發現里面有10 cm厚的以糞便為主、米糠為輔自發形成的墊料,里面氣味嚴重刺鼻,感覺呼吸很困難。屋內面積為 29 m2。4面墻壁僅大門1面有2棟窗戶,窗戶內空0.37 m2,大門內空2.4 m2,大門隨時開著沒有關閉,其他3面墻壁屬全封閉;屋頂為木質樓板,無空隙。
事發當晚下雨,雞大多在屋內和屋檐下休息。
2 病理變化
解剖死雞4只。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黏稠、咽喉腫脹、氣管和肺部充血、心臟充血;血液呈鮮紅色;肌肉呈淺紫紅色;腺胃、胃、肝臟、脾臟、腎臟、腸道、法氏囊等無明顯異常變化。
3 病因分析
(1)疫病致死的可能性可以排除。傳染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過程,具有發病前期、發病期、發病后期。不同時期的死亡率有明顯的差異,此次死亡為一次性集中死亡,之后再無死亡現象,沒有明顯的差異變化。另外傳染病的發生必然伴隨體溫升高,而存活雞的體溫很正常。據此,可以排除染疫致死可能。
(2)口服中毒的可能性可以排除。該雞群的飲水是流動的,水中若有毒,全群雞都會死亡,而且當地人都是飲用的同一水源。若是人為投毒,大部分毒物將會隨水流走,不可能全部死雞都飲到,且不會僅僅在室內死亡,而院壩內1只死雞都沒有。可以排除飲水致中毒的可能。
雞飼料為正規廠家生產的肉雞飼料,在有效期范圍內,屋內外所喂飼料一致,可以排除飼料帶毒的可能性。
為排除采食毒物致死因素,在5月23日,特由養殖戶親自采取1只死亡雞的嗉囊內全部食物,裝在土碗中煮沸蒸汽滅菌(由于死亡雞已有2 d以上,里面滋生有大量的有害菌,必須滅菌,滅菌的過程是物理過程,不會對毒物的結構和劑量產生變化)20 min,全部填喂1只正常雞。填喂時間為23日下午5:00,至今該雞情況正常。據此可以排除食物中毒可能性。因為養殖戶懷疑有人投毒,并就此事報警,做此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讓養殖戶釋疑。
(3)雞群體疑似窒息死亡的可能性成立。雞舍是供雞群夜晚和惡劣天氣時休息之處,一般成熟肉雞休息密度以3~4只/m2為宜。此次雞群死亡事件中,室內成熟肉雞密度達到13只/m2,為正常承載量的3~4倍。根據此次群雞集中同時死亡并全部死在室內的和臨床解剖癥狀,尤其是血液和肌肉的色澤等特點,在排除了傳染病和口服中毒可能的情況下,結合當晚下雨,雞往室內和屋檐下躲雨,造成室內雞只密度過大、加之室內空氣質量原本就差等一系列因素,群雞疑似因CO2濃度過高導致窒息死亡的可能性成立。
4 結論
綜上分析,筆者認為本次雞發生群體死亡,其原因是因天下雨,雞群擁入室內躲雨,造成室內雞只密度過大,且室內空氣質量原本就差,空氣又流通不暢,雞群疑似因CO2濃度過高導致窒息死亡。由于條件限制,未能作血液中的CO2含量測試,只能作為疑似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