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巧
如何教育“官二代”,歷來就備受關注。古代有見識的官員,都相當重視家庭教育,都有嚴格的家訓,都期望后代能成才,知書達理,以維系良好的家風,延續家族的良性發展。
重言傳,更重身教,力戒兒孫奢靡浪費
唐朝的盧承慶博學有才干,曾任宰相,臨終時交代兒子:“我死后就穿平常的衣服入殮,不要用牲畜祭奠,墳墓的高度只要能辨認就行了,不要過于高大寬廣;只用棺材,不需要棺外槨,那樣太浪費了;碑文只記載官號和生卒年月,不要弄許多漂亮話在上頭。”這無疑是對兒孫的一種言傳身教,在旖旎繁華、生活富足的唐初,高官能儉樸平實、不尚浮華,絕對也是有益世風的正能量。
后唐名將李存審憑著戰功,官至宣武節度使,深得皇帝信任。他常對兒孫說:“我家境貧寒,年輕時帶劍從軍,40年來出生入死,歷經艱難困苦才到今天的位置,你們看我全身上下的100多處傷口就知道了?!边呎f還會邊拿出箭頭給兒孫們看,以教育他們不要奢侈浪費,要學會進取、吃苦。后來,他的兒輩們都成為頗有作為的大臣。
深知子孫才分有高低,
但必須知書達禮
順治年間的戶部尚書梁清標教育子弟“家法醇謹”,要求子弟們即使是走路的姿勢、進退的方式都必須符合禮儀,并且,嚴格規定,除了當時視為正統學問的理學著作和有關經世濟民的書籍之外,小說、野史之類的雜書一律不許閱讀??梢娖鋵ψ訉O們讀書的重視程度。
晚清名臣曾國藩對后代的教育也相當重視。咸豐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寫信給九歲的兒子曾紀鴻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苯逃艢q的兒子要成為“讀書明理之君子”,這樣的期許較之一般的儉樸教育顯得境界更高。
而后,曾大人直接教育兒子如何做:“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爾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入德之基也。”讀書與做人,實質是相容并包的。通觀曾國藩的一生,其言傳身教對于曾氏家族的兒孫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續發展都奠定了扎實基礎,值得今人借鑒。
不許兒輩出入公門,不許乘車,
多做善事
明神宗時的禮部尚書沈鯉在京為官,常寫信給商丘老家的兒輩,對他們的約束極其嚴格:出行上,不許兒輩“出入公門,招惹是非”,“拜客只可騎馬,不可乘車”;衣著上,要求家人子弟“衣服勿太華美,器用寧可欠缺”;產業上,要求自家減少田畝,不要多積財貨,不要購置太多的房產田地,“使身終之日,留下爭端,自取辱名”,等等。并且,他還經常寫信提醒兒輩“秋夏糧及早上納,多加與些火耗,各莊上人,常約束他,莫要生事”。顯然這是要家人遵紀守法。
此外,沈大人還要求兒輩多做善事:每年冬天做一百件棉襖施舍給窮人,對于親戚中的窮苦者、孤寡者,也要經常接濟等等。他在家書中教育兒輩:“大抵盛極則衰,月滿則虧,日中則昃,一定之理。唯有自處退步,不張氣焰,不過享用,不作威福,雖處盛時,可以保守?!睔v史上的沈鯉為人正直,為官清正,由此被推崇為賢臣。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