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文·凱利
互聯網是世界上最大的復印機。在最根本的層面上,它將我們使用它時所產生的一切行為、一切特征、一切想法拷貝成了復制品。
以至于我們可以把互聯網想象成一個超導體。進入這個系統(tǒng)的復制品能夠通過網絡無休止地流動下去,就像超導電線中的電流一樣。復制品一旦接觸互聯網,就再也不會離開。
信息流時代來臨
第一批商用計算機從辦公室里借鑒了大量的比喻:我們的屏幕上有“桌面”和“文件夾”,還有“文件”;它們層級分明,秩序井然,和計算機將要顛覆掉的工業(yè)時代頗為相似。
第二階段的數字時代拋棄了從辦公室借鑒來的比喻,引入了網絡組織原則。基本單位不再是文件,而是“頁面”。可以瀏覽任何頁面的統(tǒng)一窗口“瀏覽器”,取代了桌面界面。這種連接起來的網絡,結構是平的。
我們正在進入計算的第三個時期。頁面和瀏覽器遠不如從前重要。今天,最基本的單位是“流”和“信息流”。我們持續(xù)不斷地監(jiān)視推特和臉譜網上的信息流。我們觀看流媒體視頻,收聽流媒體音樂。電視屏幕最下方是不斷流動的新聞滾動條。我們還訂閱視頻流。
信息混雜的上萬億條信息流匯聚一起,相互流動,便是我們口中的“云端”。
有時,消費比免費更好
現在,價值的軸心再一次發(fā)生了翻轉。科技告訴我們,復制品已經不再值錢了。無法復制的東西反而會變得罕見而有價值。
比方說信任。信任無法大規(guī)模生產,也無法購買。和信任一樣難以復制的特性還有很多,它們成為了云端經濟的價值所在。
我列出了至少8種產品,具有“比免費更好”的原生性特征:
即時性——遲早你都會找到自己想要的免費復制品,但是如果生產者能將產品在發(fā)布的第一時間,甚至是生產出來的第一時間發(fā)送到你的收件箱中,這可是一種原生性資產。
個性化——聽普通的演唱會錄音或許不用花錢,但如果能買回一張經過特殊音效處理、聽起來就像是在你家客廳中錄制的唱片的話,那你可能就愿意花大價錢了。
解釋性——有個老笑話是這么講的:軟件下載免費,用戶手冊一萬美元。但這并不是玩笑。一批高度知名的公司就是這么存活下來的。今天,你自己的一整套DNA副本十分昂貴(一萬美元),但不久之后就不再如此了。價格會飛速下滑,很快就會變成100美元。而屆時,你的保險公司就會在來年免費把基因序列送給你。當你獲取基因序列不需任何成本的時候,解釋它們是什么意思,搞清能利用自己的基因做些什么,了解怎樣使用自己的基因序列——這需要一本解釋基因序列的說明書,就會變得昂貴。
可靠性——你或許能免費獲得一個流行的軟件應用,但即便你不需要看說明書,你也得考慮這個軟件有沒有缺陷、是不是惡意程序或者垃圾軟件。這種情況下,你付錢購買的不是軟件的副本,而是軟件的可靠性。
獲取權——擁有往往是件煩人的事情,許多人都樂意付錢給別人來照料我們的“財產”。通過云端提供的內容,就是在向你出售獲取權。雖然可以從其他地方下載到免費版本,但你還是會為了方便地獲取音樂而付費。你花錢購買的不是這些東西,而是簡單獲取的便利,以及不用再去維護的義務。
實體化——從根本上看,數字復制品沒有實體。閱讀一本PDF格式的電子書,我會很開心,但有時候,同樣的字句印刷在雪白的棉紙上,再配以皮革質地的封面,也非常誘人,給人感受很棒。
可贊助——從本質上講,熱心的受眾和愛好者希望為創(chuàng)作者買單。愛好者們喜歡獎勵,無論對方是藝術家、音樂家、作家、演員,還是其他創(chuàng)造欣賞價值的人,因為這能讓愛好者們和傾慕的對象建立聯系。但他們只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才會買單:1. 支付方式必須超級簡單;2. 支付金額必須合理;3. 可以看到支付后的收益;4.花出去的錢必須讓人感到能讓創(chuàng)造者獲益。今天,很多樂隊和創(chuàng)意項目都會提供按需付費的選項。
可尋性——當世界的圖書、歌曲、電影、應用和其他所有事情都爭奪你的注意力的時候,能被尋找到就具有了價值。而鑒于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每天都以爆發(fā)性的數字增長,能被尋找到就更成了難能之事。電影愛好者會向Netflix支付費用的原因,是它的推薦引擎能向用戶推薦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精彩內容。這些內容或許在別處是免費的,但它們基本上被迷失與深埋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你花錢購買的并不是復制品,而是能夠找到想要物品的能力。
受眾成了藝術家
以下就是流動的四個階段:
固定、罕見。最開始的情況,是耗費了大量專業(yè)經驗創(chuàng)造出來的寶貴產 品。這些產品,每一個都如同藝術品一般,完成度高,盈盈獨立,通常以高質量產品的形式出售,如此才能補償創(chuàng)造者付出的艱辛。
免費、無所不在。最早的破壞來自于對第一階段產品的雜亂復制,其量級之大,使得產品變成了日用品。廉價、完美的復制品近乎免費,哪里有需求,就會在哪里開枝散葉。復制品的過度散播會破壞掉既有的經濟。
流動、分享。第二階段的破壞是對產品的解構,產品拆散后的每一個原件,都會流動尋找新的用途,并和新的產品綁定在一起。第一階段的產品現在成為了服務信息流。它分享自云端,變成了財富和創(chuàng)新的平臺。
開放、變化。前兩個階段引發(fā)了第三階段的解構。強大的服務信息流和既有的“原材料”順手把成本降低到了一點點,使得業(yè)余者只需要很少的專業(yè)技能就能創(chuàng)造出新產品和全新品類的產品。創(chuàng)造的地位發(fā)生了轉變,受眾因而成為了藝術家。輸出、選擇和質量都會突飛猛進。
我們剛剛開始流動。對于某些種類的數字媒體來說,我們已經開始進入第四個階段,但對于大部分媒體來說,我們還停留在第一個階段。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基礎設施,還有很多有待液化,但它們終歸會變成流動的信息流。穩(wěn)定朝著減物質化和去中心化的巨大轉變,意味著進一步的流動將會是必然。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