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凱平
我們不要錯誤地認為自己一定會比別人更加道德,這樣的道德優越感很可能會讓我們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最近,中國社會發生的好幾起社會事件,都激發了人們強烈的情緒反應。為什么同樣的事情發生后大家的看法卻是如此的不同?為什么每個人都堅信自己的看法、觀點的絕對正確性,而且要“得理不饒人”?
由于每個人的立場、經歷、態度、價值觀都不同,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判斷、分析、結論也截然不同。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里,不同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也是正常的。但是,當前社會反復呈現的現實現狀著實令人擔憂:由于每個人都堅信自己的絕對正確性,無視發生事件的事實、證據、結果如何,直接就開始強烈地譴責、仇視和怨恨對方。
我們心理學家認為,無論哪一方,都應該意識到:得理且饒人。為什么呢?因為這其中牽涉到一個很重要的心理現象,叫“道德執照”效應,也有譯作“道德許可效應”。
2001年,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貝努瓦·莫林和戴爾·米勒設計了兩個問題詢問普林斯頓大學的本科生。第一組被問的第一個問題是要解釋:“為什么大多數的女人真的不聰明?”第二個要解釋的問題是:“為什么大多數的女人更適合在家里看孩子而不是出來工作?”
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是持反對態度的。還有很多學生對出這樣的題目提出了強烈的抗議,體現出了高尚的道德判斷。
第二組被試所回答的兩個命題,相對而言比較隱晦。命題一是要解釋:“為什么有個別的女人真的不太聰明?”命題二是要解釋:“為什么有個別女性確實更適合在家里看孩子?”
對于這類的命題,我們不太容易去駁斥它。因此,回答這組命題的學生的態度相對而言就比較中立。
在所有這些學生答完題目之后,研究者要求他們去參加一個模擬的高官招聘,這類工作所處的行業,一直是由男性占主導地位的,而這些候選人中有男有女。
研究者發現,情況和設想恰恰相反,與那些勉強同意第二組命題的人比起來,那些前面強烈反對性別歧視的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男性來擔任這些職務!似乎前面的道德行為為自己后面的歧視行為提供了一種心理和道德感的平衡作用!
不光是在性別歧視上,在種族歧視問題上他們也發現了類似的道德執照現象。比如,研究者發現那些支持黑人奧巴馬競選總統的人,更容易去說一些贊揚白人的話。
為什么會出現與自己的前述行動相矛盾的后續行為呢?一種解釋是因為道德優越感或者是有良好的自我道德判斷,以及認為自己的行動具有足夠的道德高度,都會讓人放松對自己行為的警惕。這并不是說這些人是壞人或者想做壞事,而只是他們被自己的道德優越感所蒙蔽,沒有看到自己的后續行動也許和以前的道德相違背。
后續的心理學研究發現,“道德執照效應”可以發生在很多其他的領域。比如,那些認為自己經常鍛煉的人,在鍛煉完之后常會吃一些不健康的食品。那些買過有機產品的環境保護者,可能更容易做一些欺騙別人的事情。甚至有研究發現,即使人們沒有去做道德高尚的事,只是覺得自己會做這樣做,也會讓人對自己的后續行為放松警惕。那些表示自己會去做公益、義務勞動的人,相比那些沒有被詢問過這種要求的人,會有兩倍以上的可能性去買一些很貴的物品!
因此,“道德執照效應”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一些意識形態狂熱的人,對自己的觀點抱有莫名其妙的道德優越感,也更容易仇視其他與自己不同的外人,甚至做出一些傷天害理、滅絕人性的罪惡來。
由此可見,無論是什么人,都不要覺得自己永遠高尚。如果我們放松警惕,盲目自信,一旦有了同樣的機會和條件,只怕吃相比所痛恨的人還難看,行為比他們還放肆。因此,我們還是那句勸告:善良的人們,我們可是要警惕?。∵@個警惕,包括警惕自己的道德優越感,不要讓它成為我們做不道德的事情的許可和借口。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