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記者 高士林
教育智慧,需要一雙傾聽的耳朵
□特約記者高士林

李小琴
江蘇省南通市開發區實驗小學教師,區班主任兼職教研員,江蘇省南通市“226”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南通開發區名師培養對象;先后獲得“江蘇省南通市優秀班主任”“江蘇省南通市德育骨干教師”“江蘇省南通市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等稱號;在全國班會課現場賽、錄像課比賽均獲過一等獎;公開出版個人專著《傾聽,教育中最美的姿態》。
傾聽,讓她走進了學生的心;傾聽,讓她體味到了教育的幸福。她的名字叫李小琴。
“小學教育教學中較為普遍、嚴重地存在著‘失聰’現象,它不僅表現在感官上,而且表現在精神上——感官的‘失聰’必然導致精神的‘失聰’;而精神的失聰才是最大的失聰。”
“傾聽中透出教師的智慧。傾聽的核心是思考。在傾聽時,總是伴隨著觀察、辨別、判斷、選擇,無不閃現著教師的教育敏感、教育機智和教育藝術的光彩。”
……
2010年11月26日,那是一個令李小琴難以忘懷的日子,那天,她觀摩了《“傾聽教育”研究》開題論證儀式。那些充滿智慧的火花對她來說既新奇又美麗。于是,傾聽在她心湖里激蕩起美麗的漣漪,她很興奮,同時思考著能不能將傾聽運用于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之中。她開始嘗試著,慢慢地,慢慢地,眼前柳暗花明。
教育是一門藝術,真正的教育者必然擁有海納百川的情懷。真正的班級管理應該是有溫度的,它躍動著生命的和弦。李小琴說:“心與心之間的對話是從真誠地傾聽開始的。”
“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淺顯的一首小詩道出了“小孩不小”的真理。作為班主任,李小琴深知不可小看這些孩子,他們小小的身軀中藏著大大的智慧。很多時候她會蹲下身子傾聽孩子們并向孩子們請教,聆聽孩子們的心聲后,會露出與孩子們相似的驚奇之色。李小琴說:“和孩子們一起活動時,你會發現學生不容小覷,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無往不勝的挑戰精神,難能可貴的好奇心,尤其是能做我們不能做的事情,甚至會做我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也許,班主任只要選擇相信他們,相信他們能夠自主管理,相信他們與班主任的心弦融為一體,輕輕一撥,就會躍動出生命的和弦。
李小琴認為在班級管理時班主任如果事事包攬,事必躬親,會讓學生成為籠中囚禁的小鳥,無法張開翅膀飛向夢想的藍天。因而,他們可能用消極的情緒對待你,甚至“非暴力不合作”。
李小琴的“自主管理”就是相信學生。她認為教師的視野要開闊一些,不要只滿足于班級管理在學校評比中的各項指標是否合格或優秀,更應該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做一個輕松而幸福班主任,就必須摒棄“管住”學生的短淺之見,在班級管理上依靠學生、相信學生,同時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發動學生進行自主管理,才能讓師生形成“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成長雙贏境界。
“把班級還給學生,一切讓學生自主,自主化教育管理應該成為我們每個班主任偷懶的好途徑。”這對于李小琴來講絕不是一句動人的口號。她覺得只有相信學生,學生能夠自我管理,班主任才會從繁雜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讓班級管理更有實效,更有魅力。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形象地道出了教育的實質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僅是班主任影響學生,還可以是學生影響學生,學生影響班主任。當然,相信學生在行為上也要有一種美麗的姿態。李小琴的姿態是做學生最虔誠的聽眾。在活動中,學生出謀劃策時,她做個好參謀;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摔跤了,失敗了,她給學生以寬容、鼓勵。作為班主任,李小琴常保持著一種平和的心態,這種平和的心態告訴學生,成長的過程不是只有快樂的笑聲,也有沮喪的哭泣。有時,她讓學生自主管理,自己只靜靜地做個旁觀者,擁有“蹲下來的美麗”,呵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一個成長的機會,讓學生感到存在的價值,體驗到被別人信賴的溫暖。
傾聽,就是一種敞開的胸懷,擁有海納百川的情懷,她以開放的心態,最終贏得真摯的友誼與心靈的默契。
李小琴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須具備破譯童年深情密碼的能力,要學會傾聽,因為“教育智慧,需要一雙傾聽的耳朵”。
梭羅說:“相信種子,相信歲月。”李小琴十分喜愛這句充滿詩意與哲理的話語。作為班主任,她認為,傾聽學生的心聲,給學生以自主管理班級的權力,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習慣、優秀的品德,必然是他們在童年時埋下的最美好的種子。給學生持久的時間,就是給他們自主管理種子成長的肥沃土壤。
有一段時間,李小琴為自己缺少繪畫才能而灰心喪氣,因為每次到班級出黑板報時,她就要請別人幫忙。這一切,學生們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有一次,學生朱倩妮對李小琴說:“李老師,韓衛松畫畫很好,你可以讓她試試。”一語驚醒夢中人。很快,李小琴在晨會課上建議成立班級宣傳小組,以后出黑板報由他們來負責,并請學生選出了寫字、板報設計、圖案繪畫的成員。
第一次班級自己出黑板報時,在韓衛松的帶領下,同學們興致勃勃地忙碌著。因為不熟練,他們擦了又畫,畫了又擦,但總是不盡人意。李小琴不忍打擊他們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在以后的鍛煉中,他們邊學邊做,越來越有進步。只是,讓大家失望的是,每一次黑板報評比中大家的作品都榜上無名,韓衛松帶領的宣傳組慢慢滋生了懈怠的情緒。第二學期,他們主動找到李小琴,尋求幫助與指點。
李小琴高興地看到了他們主動地追求成長,并渴求成功,也理解了“原來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關鍵不是自己不做,而是如何運籌帷幄,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使班主任把體力勞動變成一項有教育技術含量的工作”。李小琴向美術老師尋求幫助,讓老師指點學生。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生們精心設計的黑板報在后來的評比中多次獲獎。
努力,就是“奇跡”的另一個名字。讓學生持之以恒地在制定的班規中規范言行,按照制度來辦事,不隨意、不任性。任何人都不可以凌駕于制度之上,包括班主任,這樣一來,學生就自然而然地樂于接受班規的約束。如果班級出現突發情況,李小琴會靜心傾聽學生的建議,然后和學生進行協商、討論,形成共識。
因任教小學低年級語文及擔任班主任的緣由,李小琴很重視學生的書寫習慣。她知道正面引導的積極作用,時常將學生工整、美觀的字在全班展示,并且在墻上開辟了一個“寫字之星”的欄目,不定時地選出字寫得美觀的同學。這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有激勵作用的,但對少數幾個字跡潦草的學生來說,卻形同虛設。他們對此視而不見,依然我行我素,寫字水平始終“原地踏步走”。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小琴看到一篇《美麗的歧視》的文章,文章寫道:“在那以后的時光里,我一直回味著大偉所遭遇的滿含愛意卻又非常殘酷的歧視。我感到,那‘歧視’蘊含著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這讓她受到了啟發,原來“歧視”也可以美麗!于是,第二天她在全班面前,嚴厲地批評了那幾個寫字不認真的學生,并且把他們的作業本讓所有學生看。那幾個字跡潦草的學生表情很尷尬,慚愧地低下了頭。之后的幾天,他們寫字明顯認真多了。看到他們的進步,李小琴感到很欣慰。
然而,在一次家訪中,一個學生的母親告訴李小琴:“我家孩子被‘歧視’后,受到了挺大的打擊,他可能對老師產生了敵對的情緒。”原來,那天老師在課堂上的無情舉動,孩子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放學后,被“歧視”的孩子回到家,一直悶悶不樂。
為此,李小琴反復揣摩,應該以某種方式告訴學生,讓學生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本以為“歧視”能激發他心底最堅強的力量,才不得已選擇了這樣的方式,卻讓學生誤解成老師對他產生了厭惡情緒,讓他的心里蒙上了一層陰影。
李小琴認識到,不能以愛的名義對學生的心靈造成傷害,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在大庭廣眾之下羞辱學生是極其不妥的行為。孩子的眼神里隱藏著我們未知的秘密,這就要求我們走近孩子,用心、用情地傾聽。
那么,如何讓那些寫字不好的學生改變寫字的態度呢?后來,李小琴在教漢字時,選擇最貼近學生心靈的方式來進行,并告訴他們每個漢字都是有生命、有氣息的。她在教學中,為漢字編動人的故事,帶著學生找閃亮的“眼睛”,繪漂亮的“裙子”,激發他們對漢字的喜愛。她還以田字格中的“虛線”為突破口,劃分“安全區”和“危險區”(田字格中的上下左右的每根虛線倒數第二個點內的區域為安全區,超過就是‘危險區’),她告訴孩子們,只要越界,漢字便有生命危險。這樣,孩子自然就想寫好字,做漢字的“守護天使”了。
李小琴發現,孩子們樂于生活在美麗的童話世界中,他們不僅相信故事,而且特別想當好漢字的“守護天使”:字寫得大了,他們自覺地擦去,因為不忍心讓漢字有“生命的危險”;寫得太小,他們馬上擦去,因為不太愿意讓漢字成為“小矮人”;寫得偏左偏右,他們也立馬擦去,因為不樂意誕生慘不忍睹的“畸形兒”。
傾聽,是教育的一種智慧,因為在乎學生的內心感受,教師就會自覺地尋找并發現問題背后的原因,揭開童年的秘密,破譯童年的密碼。難怪成尚榮先生說:“有時,傾聽本身就是處理教育事件的藝術和智慧。”
傾聽擁有愛的力量。作為班主任,在傾聽時,要帶著脈脈溫情與愛意,張開自己的耳朵,從容而又充滿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又閃光的生命之音,攜手與孩子一起成長。
李小琴說,她曾經在聆聽學校班主任優秀事跡的時候,發現有一些優秀班主任無私的付出、真誠的關愛令人動容,他們心細如發,他們愛生如水般溫柔、清凈,他們有體力、有智力——出黑板報時,他們是畫家;班級丟失東西時,他們是偵探;學生受傷時,他們是醫生……他們介紹自己時,個個有絕活,讓人肅然起敬,更心生感動。但不知為什么,她聽了卻總覺得似乎少了一點什么。

少了什么呢?通過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李小琴從班主任工作實際中體味到了,少了一點放手,少了一些讓學生自主管理的機會,少了一點激發并依靠學生的智慧。陶行知說過:“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管理,不應該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讓人感受到的只是“帶著鐐銬跳舞的美麗”,它應該是一曲優美的華爾茲,有飛速地旋轉,有輕盈地落地,有默契地配合。班主任一個人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更是一種智慧的行為。有人說過:“給愛人的愛是為了永不離棄,給同事的愛是為了合作長久,但是還有一種愛,付出就是為了離開——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的,父母給孩子的愛是為了離開,班主任對于學生的愛又何嘗不是?
于是,李小琴從傾聽開始,在班級管理方面實行四大舉措:把“立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制定班規;把“人事權”交給學生,由學生選出或罷免班干部;把“行政權”交給學生,由班委會處理班級日常事務;把“司法權”交給學生,由班級的“紀委”和“檢察院”處理違紀學生。這是大膽的舉措,是相信學生的有力證明。她想,如果真正落實并堅定地執行下去,那么這個班級將是一個自由、自主的舞臺,每個人都能自信地演繹屬于自己的精彩。
讓學生擁有“立法權”。“班規自己制定,人人遵守。”在班會課上,通過小組合作,制定小組公約,然后在全班內交流,形成班級公約。如遲到三次,背詩一首;拾金不昧,獎勵一張“作業免做單”等。
讓學生享有“人事權”。“我的班干我來選,我監督。”班干的隊伍都由民主投票產生。在擔任班干期間,所有同學都有權監督他們的管理。
讓學生具有“行政權”。“我是班干我做主,各司其職又互助。”明確班干部的職責。如勞動委員負責室外衛生,安排好班級的“護綠使者”“燈長”、圖書管理員等,讓人人都有參加勞動的機會,事事都落實到人。班干部不僅要將自己分內之事做好,還要團結協作,固定開會,商議班級的事務,爭創優秀班級。
讓學生持有“司法權”。“同學犯錯,我們處理,公平、公正。”李小琴認為,有寬容之心并非是對學生的錯誤視而不見、置之不理,相反,恰當地處理更能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從而真心改過,形成良好的班風、積極的班級輿論。李小琴所帶班的耿陳琦是小隊長,但是因為沒有完成擦窗戶的任務,所以班級被扣分了。對于如何處理這件事,李小琴咨詢了學生們的意見和建議。邢玨聲建議將授予他的“一條杠”臂章沒收三個月,因為老師曾說過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形成一個穩定的習慣卻需要三個月;吳思龍說沒收21天就可以了,因為耿陳琦已經值日了,只是還不夠認真,所以懲罰不應該太重。最后經過民主投票,沒收時間定為21天,耿陳琦也欣然接受了同學們的處罰。
“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葉瀾教授的話語飽含真情與智慧。李小琴認為輕輕松松地當個班主任其實也不是天使的夢想,只要在班級管理中,學會多傾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主動參與,知道選擇,學會創造。自主管理班級,必然成為班主任認可的智慧之舉,贏得學生心靈的仁愛之舉,受到家長歡迎的友善之舉。
“上帝賜予我們每一個人一張嘴,兩只耳朵,其實就是讓我們少說話,多傾聽。”傾聽,是一種尊重,一種善良,一種交流。在教育中,最有魅力、最有愛心的班主任是最善于傾聽的。班主任用“贈人玫瑰”的方式,自己也將“手留余香”,傾聽,必將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責任編輯陳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