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鵬
文化在行動中浸潤與閃光
□李鵬

▲蔡軍攝
班級文化,不僅要說出來、張貼出來,更要“動”起來。一味地紙上談兵,難以真正深入人心,獲得學生認可;只是更換墻報、張貼宣傳圖片,難免會讓學生覺得有作秀嫌疑。真正的文化是浸透在每個人的血液里,不僅在心理上高度認同,更重要的是行動上身體力行,凝固成一種良好習慣、一種優秀品質、一種珍貴標簽,和每個人如影隨形——這是文化最終理想的內化和外化。
建設班級文化的辦法很多,但有一條屢試不爽的捷徑:充分挖掘大型活動中的教育因子,讓學生在“游泳”中掌握“游泳”的技巧,體會“游泳”的真諦,感悟“游泳”中包含的文化。當每個孩子都可以在水中歡快地“游泳”時,文化就浸入了其血液和骨髓。信可以不斷被復制、遷移,甚至最終內化成一個人優秀的精神品質,從而影響他的一生。
文化本身是個中性詞,現實中既有消極文化,也有積極文化。班主任作為班級的“領頭羊”,要善于觀察,發現問題,用積極的文化消解、代替消極的文化,使學生的精氣神得以提升,使班級充滿正能量。
那年,我中途接任高二(1)班班主任。中考時,這一屆的前二十多名學生都沒有報考本校的高中部,而是另覓高枝,留下來的學生普遍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不過是“矮子里面的將軍”。班級里一直彌漫著一種消極的情緒,看不到年輕人應該有的朝氣和樂觀,更沒有往屆學生慣有的處處爭先、鋒芒畢露的精神。
在其位,謀其政。作為班主任,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自信不會平白無故地產生,即使一天耳提面命八百次“做人要自信”,也沒有實質性作用。我想,必須給他們成功的體驗,只有克服他們認為幾乎不可能克服的困難,他們才會產生無比強大的自信心。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自
我一直以為,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失敗給人以打擊,讓人沮喪,懷疑自己;而成功給人帶來自信,讓人振奮,鼓舞自己。學校春季運動會即將召開,我意識到,這是一次改變我班學生精神面貌的好機會,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們有一次重要的成功體驗。
運動會中,有個項目是拔河比賽。體育委員認為必須放棄拔河比賽。我問:“為什么?”他告訴我,高一時,他們參加過兩次拔河比賽,每次的成績都是墊底,很丟人。而且拔河之前,要進行男子、女子以及混合接力比賽。要想在拔河比賽中有所突破,參加這幾個比賽項目的同學就必須保存實力。如果這樣,班級總分更有可能落后。
我告訴他們,首先,我堅信1班一定會拿到總分第一名,因為我們是1班,歷屆的1班從來沒有讓總分第一旁落他班。其次,其他項目我們都可以策略性放棄,但是拔河卻不能,因為拔河是最能體現班級凝聚力的一個項目。我們不能讓其他班的同學說,1班是一群弱不禁風、只會學習的書呆子。我問道:“還記得我經常說的那句話嗎?”
“你不嘗試,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偉大。”學生們大聲說道,他們暗淡的眼神里終于有了一絲光亮。
我認為,文化建設不必處心積慮,只需要順勢而為,巧妙滲透。每所學校都會舉行田徑運動會、籃球足球比賽、拔河比賽等活動。這些幾乎全員參與的活動中,處處包含著教育契機。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努力挖掘,巧妙策劃,認真落實。否則,班級文化建設就只是一句空話。塹就必須長一智;想不出紕漏,就要多次演習;想勝人一籌,就要多動腦子;想拿第一,就得未雨綢繆,早做準備……這些理念,這些品質,都需要在具體的行動中,慢慢體會,而不可能通過一次簡單的動員就深入人心。
要想取得勝利,就不能打無準備之仗。
我讓體育委員把參加拔河比賽的人提前選好,我專門進行賽前動員。動員時,我先問了他們幾個問題:假如每個隊都是10個人參加,而每人的最大力氣都是10牛,是不是每個隊的合力一定是100牛?他們說有可能,但可能性很小。我說:“如果我們隊的合力達到或最接近100牛,那么是不是戰勝對手的可能性就無限大?”他們說:“是。”我又說:“在什么情況下,我們的合力才能接近100牛?”他們討論的結果是:第一,每個人都要竭盡全力,不能偷懶和有所保留;第二,一定要在同一時間點上,同時瞬間發力;第三,要保證在同一個方向上用力,不能左右搖擺、上下晃動,要有利于力的合成。
我趁熱打鐵地說:“咱們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更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光說不練。拔河比賽要取勝,光靠蠻力是不行的,還得動腦子。”
我把隊員帶到操場上訓練。沒有繩子,我找來一根長竹竿,先讓幾個同學分組試著拔一下。然后指出他們站姿的錯誤,并且給他們做了示范。我告訴他們,要把整個身體的重心放在兩腳的后面,這樣在處于不利境地時,才能最大限度地消耗對方的體力,因為對方把我們的重心從腳后面拉到腳前面需要費一番力氣。接下來,他們一組一組試拔。最后,我們約定了口號:我喊“一二”,他們在喊“走”的同時,瞬間發全力,重心立刻下沉穩住,稍作調整后,準備第二次發力。訓練結束時,已是夕陽西下,雖然耽誤了他們的回家時間,但是沒有一個人抱怨。他們收拾好書包,談笑風生地回去了。
從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體會到文化建設關鍵在行動,不能只喊口號。想超越自我,吃一
拔河比賽第一輪對陣的是5班。因為我們準備充分,比賽出奇地順利,兩戰兩勝,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從來沒有嘗過拔河勝利滋味的孩子們個個都很激動,紛紛跑到我跟前喊:“老師,我們贏了!我們贏了!”我提醒他們,不要得意忘形,和2班的比賽是一場惡戰。
第二天上午拔河前,我將所有隊員集合在一起,進行了戰前動員。首先指出昨天比賽中的問題,部分同學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完全聽我的指揮,發力時間不一致。然后提出要求,2班有很多高大威猛的男生,實力很強,在僵持的情況下,我們一定不能輕言放棄,即使第一局輸了,也不能氣餒。三局兩勝的比賽中,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贏家。我講完之后,他們在班長的招呼下,自動圍成一圈,大喊一聲:“高二(1)班,加油!”
正如預料的那樣,2班實力強大,第一局,沒等我班隊員發力,2班就給我們來了個下馬威。好在提前打過預防針,隊員們并沒有驚慌,很快調整狀態,站穩了陣腳。在繩子已經被拉過去一米多的情況下,比賽出現了短暫的僵持。之后,慢慢地,繩子被我們班的同學一點一點艱難地拉了過來。在我的指揮下,隊員的節奏越來越清晰,優勢逐步顯現。一番鏖戰,我班拿下了第一局。第二局,哨音一響,實力雄厚的2班還是先聲奪人,又將繩子拉了過去。但是,我們憑借先進的技術、完美的配合很快就形成了實戰優勢,最終還是有驚無險地獲得了勝利。
最后一場比賽的結果毫無懸念,因為超級自信激發了每一個隊員的無限潛能,大家團結一致,三下五除二,很快結束了戰斗。
勝利的哨音吹響的那一刻,全班沸騰了!勝利的喜悅霎時淹沒了所有同學,參加拔河的隊員們手舞足蹈,有的人甚至喜極而泣。一群男生沖到我跟前,不由分說地將我抬起來,一次次拋向空中……
事實證明,文化建設重在體驗和內化。沒有行動做載體的文化建設如同空中樓閣,虛無縹緲,沒有實用性。文化最終是要為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服務,文化的功能在于使人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美的生活中,自然浸潤著美的文化,但美的生活也需要班主任去設計、學生去努力、師生共同去打造。
運動會結束后,我們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我們將整個拔河比賽期間拍攝的視頻和照片做成了一部微電影《第一是怎樣煉成的》,播放之后,學生們情緒激動。總結拔河比賽時,體育委員說:“既沒有高大威猛噸位級的男生,女生也個個嬌小苗條,宛若林黛玉一般,再加上前兩次運動會中的失利,我們準備選擇放棄時,班主任李鵬老師站了出來。他告訴我們‘你不嘗試,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偉大’。他的這句話點燃了大家內心深處的激情。賽前的物理圖解和實戰演練,在許多人看來都是無濟于事,只不過是徒勞掙扎而已。但當我們輕取5班、踏平2班、戰勝6班,奪得拔河比賽第一名時,我們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那么的強大。”
在我看來,活動是文化建設的載體,活動之后的總結、反思必不可少。讓學生自己總結,老師沒必要越俎代庖。同伴教育更接地氣,更有說服力。班級文化建設,班主任是引導者與促進者,而學生才是主體,是學習者和受益者。不僅要給他們內化的機會,也要給他們交流感悟的平臺。
這次拔河比賽在學生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痕跡,使整個班級的精氣神煥然一新。那部微電影《第一是怎樣煉成的》,在高三的成人禮上、高考百日動員大會上,多次被重溫。
這一屆學生升入大學之后,許多學生在給學弟學妹的信中談到那次拔河比賽。有人寫道:“雖然我沒有參加那一次激動人心的拔河比賽,但是作為旁觀者,我也收獲頗多。大一的時候,帶領我們班的小伙伴們,‘力拔山兮氣蓋世’,輕輕松松地打敗了大二、大三的漢子們。”有人說:“我以為真正的教育,就是教給學生們終身可以帶著行走的東西。我在航天中學受到了這樣的教育。”有人說:“高中的很多知識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是我一直記得‘你不嘗試,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偉大’。”
什么是班級文化?借用學生的話講,就是可以終身帶著行走的東西。這些東西在孩子們的學生時代,需要通過一次次的活動慢慢浸潤。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航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