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望軍
用一輩子來自我實現
□盧望軍

盧望軍
現任教于湖南民族職業學院附屬小學。曾獲岳陽縣模范教師、岳陽縣勞動模范、岳陽縣課堂模式改革樣板教師、岳陽市芙蓉百崗明星、岳陽市百姓學習之星、岳陽市黨員學習明星等榮譽稱號。這些年一直以“草根教師”之身份行走在新浪博客上,篤信“用最初的心,做永遠的事”之信條,以一顆童心玩博客,以一顆愛心待學生,以一顆慧心做教育,以一顆平常心安度平凡的教育人生。
我是一個敏感的人。
我的敏感來自于我對平凡的確認和對平庸的恐懼。我知道,以我一個普通教師的身份,此生必將平凡;但我更加恐懼的是,僅有一次的生命可能碌碌終身。有時候,我會覺得,我的很多努力,不管是工作中的還是生活中的,都是一種掙扎,一種對時間永遠無窮而生命不斷消逝的掙扎,一種對空間如此無限而身體只在方寸之間的掙扎。所以,我在尋找,尋找一種可以對抗無窮時間、超越無限空間的方式。
古埃及的法老們傾全國之力建造了巍巍金字塔,古希臘的能工巧匠孜孜矻矻雕塑出英雄人物的石像,莊子雖乘物游卻心不染纖塵地留下了曠世之作。從金字塔的巨石上,從石雕的刻痕里,從《逍遙游》的字里行間,我讀出了他們平凡亦偉大,并夢想掙脫時間的束縛,在廣袤的空間里自由飛翔。
我,一個一線教師,在17年的榮辱褒貶中,依然能夠用最初的心對待教育這件永遠的事業,就在于我知道:一切的苦和累,都是自我實現的基石;所有的榮和耀,都是自我實現的驛站;當下所做的一切,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從來不是為了別的,而僅僅是——為了自我實現。
曾經,我是鄉村中學的一個普通教師,每天滿足于完成手頭的工作,拿微薄的工資,過平靜的日子,時間嘩嘩流淌了十多年,而我渾然不覺。直到2011年11月,因為一個偶然的契機,我在新浪博客開始了教育寫作,開始坦率地自省,在驀然回首中驚覺時間流逝得迅疾和無情,我才猛然覺醒:若再如此渾渾噩噩,必將碌碌終身。于是,我選擇把我從事的教育當成一場漫長的修行,以求渡到自我實現的彼岸。我選擇的途徑是一刻接一刻的自我要求、自我砥礪、自我約束,是閱讀、寫作和旅行——用閱讀提升自我,用寫作對抗虛無,用旅行抵達遠方。
教育,是生活寫給我的情詩,而閱讀、寫作和旅行,是其中最華彩的三章。
人們常說,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而閱讀,是成為精神貴族的最快方式。它沒有門檻,不分貴賤,只要你決心擺脫平庸,一頭扎進書堆,從此沉醉不知歸路。
閱讀,是我每日的必修課。黃庭堅曾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而每天要完成大量常規教學工作的我更是篤信“有五分鐘即可讀書”。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深知閱讀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我課堂的廣度和深度。
哲學使我能夠片刻超越現世的安穩去追問生命的終極意義,心理學使我更懂得人心深處的喜悅和憂傷,社會學使我在課堂上保持了正確的輿論導向,科普著作使我堅信人類應該向著更美好的未來進步,教育教學著作引領我在教育的“大道”和“巧術”之間來來往往,欣賞一路的風光旖旎……“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閱讀,使我不斷拓展著生命的廣度和深度,也使我不斷拓展著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如果生命注定我只能在地上匍匐,那么,我希望通過閱讀把自己變成一條波瀾壯闊的河,奔涌向前。
如果說,閱讀是最大最純粹的快樂,那么,獨樂不如眾樂。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把班級共讀當作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行走在班級共讀的路上,我們每個日子都染上了淡淡書香。
我的班級共讀是有規劃的。根據學生的年齡和閱讀經驗,我制定了每個學期的閱讀書目。以五年級第二學期和六年級第二學期為例:五年級第二學期讀的是《不老泉》《失落的一角》《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毛毛》,旨在讓孩子們關注生命的共性,思考時間的意義;六年級第二學期,我們讀的是人物傳記,《林肯傳》《蘇東坡傳》《居里夫人傳》和《人類群星閃耀時》,從中國到外國,從古代到現代,從文學到科學,從個體到群像,旨在讓學生親近高貴的靈魂,從偉人的故事里汲取強健精神的養料。
我會對班級閱讀進度進行檢測,檢測的方式便是班級讀書會。我相信,閱讀并不僅僅是看書,它還包括交流、質疑、猜測、共鳴、內化等等一系列深層的思維活動。在《小王子》的讀書會上,我和孩子們探討了“你為你的玫瑰花費的時間,使你的玫瑰變得更重要了”;在《青銅葵花》的讀書會上,我們明白了如果在童年時就能夠有一種對待苦難的從容,人生能多些堅定和幸福;在《不老泉》的讀書會上,我和孩子明白了不老不死的虛無,而堅定了活在當下的信念……“與其看爛書,不如看云彩”,班級讀書會提高了學生閱讀的品位,使孩子們的閱讀世界一片清明。
我的班級共讀還是余韻悠長的。孩子們畢業了,我送給他們的畢業禮物是一本書——畢淑敏的《恰到好處的幸福》,我為他們一個個題詞:“閱讀是幸福的,此刻,當下,便是最好的時光。”有一個孩子,畢業之后將會離開岳陽去很遠的地方讀書,我送給他一套《漢字樹》,我的寄語是:“希望你因為我,而愛上語文,更希望你因為《漢字樹》而愛上中國文化。”我相信,閱讀是一粒種子,落在孩子求知若渴的心田上一定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未來是我們要創造的地方。最是書香能致遠,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沒有什么是比給未來的社會培養一群真正的讀書人更功德無量的事情了。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一個閱讀愛好者,我不遺余力地推動閱讀。通過孩子,我帶領家長閱讀;通過校長,我引導同事閱讀;通過講座,我向一個個可能僅是一面之緣的同行推薦閱讀。自覺覺人,覺人亦是自覺,我相信,在我推動閱讀的時候,我也在不斷豐滿著自己的閱讀經驗。
我希望:做一個靈魂有香氣的女子,用書香氤氳每一個日子。
我愿意做一個閱讀的點燈人,在我所到之處,點起一盞盞書燈。
我相信:一燈照隅,萬燈照國;一燈照國,萬燈照隅——而燈火輝煌處,便是自我實現時。

對于一個普通教師來說,如果有一種方式可以讓輕飄易逝的生命變得飽滿豐厚,那便是寫作;如果有一條途徑可以讓繁瑣重復的工作走向與眾不同,那也是寫作;如果有一個角落可以讓不堪重負的心靈得到安寧喜悅,那還是寫作——我的敏感常常使我感到生命的荒唐和脆弱,是寫作,通過不斷表述自己的靈魂,讓我認清了生命的真相之后依然蓬勃地熱愛生命。
我寫學生,寫他們的各個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寫。我的博客上的“教育敘事”里,學生是主角,里面有他們的一顰一笑,有我固執地用文字為他們留存的點滴美好;在“陽光的味道”里,有我寫給學生的一封封的信,《你,以為什么是普通人》是我對一個以只想做普通人為借口逃避刻苦學習的孩子的諄諄告誡,《我不是最在乎你的人》是我對宣稱比愛父母更愛我的孩子的溫柔勸告,另外還有我在給每個孩子私人定制的獎狀中寫下的專屬頒獎詞……比較特別的是“印象成長”系列,那是我給一個個孩子的成長禮物,字字真誠,當戴巖驊媽媽看完《印象成長·戴巖驊》后如此留言:“很久沒有讀到這種有真情實感的性情之作了,更何況我的孩子是文中的主角。看后,我的心里有滿滿的感動,也有深深的慚愧——感動于您付出的愛超越了一個母親,慚愧自己作為母親對孩子心靈的體察遠遜于一位有教育責任、教育擔當、教育情懷的老師。謝謝你!巖驊有幸,遇你為師;沁蕓有幸,有你相助。除了老師這個角色,你還是一個才華橫溢、勤奮不輟的筆者,溫柔慈愛、盡職優秀的母親,你的才華讓我仰慕,你的德養讓我敬重,如果可以,愿我們能夠成為一輩子的朋友!”
當每一個普通的孩子都可以成為文章的主角,我的寫作便不僅僅是為了表情達意,而是為他們的成長搖旗吶喊了。我寄托在文字中的愛是不分彼此的,每個學期,我都會給每個孩子寫上一篇個性十足的評語,一篇評語三四百字,就是一個孩子該學期的素描畫。六年級第一學期的寒假,我給每個孩子寫了一首小詩,并且將之做成了書簽,送給孩子們珍藏。我寫給何佳彧(小名蓁蓁)的詩是這樣的:
贈何佳彧
像小草偷偷地鉆出春的地面
你張開欣欣然的眼
你的快樂,何蓁蓁
像新月懸掛在柳梢頭
你用色彩和線條訴說夢幻
你的詩意,何蓁蓁
像陽光灑在田間阡陌
你用大愛把每一個人溫暖
你的善良,何蓁蓁
旋夕陽在指尖
舞流星于筆端
寄深情于文字
展美麗于笑顏
你的生命
何其芬芳,何其蓁蓁
而這個蘭心慧質的女孩子也回贈了一首詩給我:
致盧老師
您是從盛唐走來的李白
口吐蓮花
滿筆詩情畫意
讓我時常迷醉
您是從霍格沃茨走來的哈利·波特
教鞭是您的魔杖
為我們變出各種魔幻課堂
讓我萬分驚嘆
您是遠古走來的女媧
捏出優雅的淑女
捏出文明的紳士
讓我不斷自省
您是從我心靈深處走來的恩師
既如我的母親
又似我的知己
讓我深深地深深地信賴
我常想,學生和老師之間是一個相互感應的生命場。愛孕育了愛,詩構思了詩。我把孩子們寫進文字里,而他們也把我一點點地寫進了心靈里。
我寫課堂,忠實地、完整地記錄我和學生在課堂上探索的足跡。我常常說課堂是安放身心的地方,與其虛度,不如綻放。課前,我認真進行文本解讀,尋求最佳的切入點,設計最簡約最精巧的課堂流程;課中,我與學生艱難而深入地對話,在教材文本和學生心靈之間修路搭橋;課后,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打開電腦,憑著記憶把課堂上的師生對話、思維碰撞一點點轉錄成文字。夜深人靜處,思維活躍時,我仿佛擁有了超能力,再次回到了白天的課堂上,在語言文字里沉醉。我以這樣的方式記錄了幾十堂隨堂課;而我的隨堂課一經記錄發布,往往又成了別人效仿的公開課。語文出版社的主編劉遠先生就是通過我的博客認識我的,我的《馬》《在山的那一邊》《蟬》《杜甫詩三首》《我的老師》《小圣施威降大圣》六篇課文的課堂實錄因此被收錄在最新出版的《語文名師經典課堂》叢書里。
當然,我也寫我自己。進入我的博客,點開“風過有痕”,我就在這些溫熱的文字里,頻頻遭遇了過去的自己,也略略窺見了未來的自己。當我的博客點擊量突破10萬的時候,我寫下了《等等我自己》,但是當點擊量達到100萬的時候,我卻什么也沒有說,因為我學會了從容;2012年2月,開學初,我寫下了《新學期宣言:做最好的自己》;2014年2月,當我通過招聘考試來到夢想中的新學校的時候,我發現一切《不過如此》,我想,我懂得了淡定;從《成都行》到《西南行》到《南京行》,我用腳步親近異鄉的泥土,用文字叩問旅行的意義,為自己積蓄著閱歷……一個經常被表述的靈魂一定是深刻而有定力的。如果說每塊石頭里都有一尊佛,那么,寫作就是我的刻刀,讓我一點一點地削去倦怠,磨平彷徨,切掉狹隘,把自己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如果說,老師的使命便是陪伴一群孩子走過一段成長的歲月,那么,一個汲汲于自我實現的老師一定能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因為老師和學生就在同一條路上,以同樣昂揚的姿態攜手前行,休戚與共,憂樂相關。我對自己的職業充滿無限感恩,因為我知道,對于教育,我從來不是奉獻,而是得到——不是我把青春奉獻給了教育,而是教育以其豐富廣闊成就了我人生的多姿多彩;不是我把時間奉獻給了學生,而是學生以其單純天真喚醒了我的簡單寧靜,將我一次次拖離勢利偏執庸俗的深淵。當日常生活被寫成一行行文字,當所有學生被構思成一首首詩,當尋常人生被定格成一個個傳奇,我相信,在橫豎撇捺之間,在平平仄仄之間,自我實現正在進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我心里,一直有一種隱隱約約的沖動,在奔涌,在激蕩,在催促我收拾行囊,去向遠方。
2014年暑假,我前往成都參加了第一線全國教師高級研修班。在會上,我接觸到李玉龍、丁冬、郭初陽、傅國涌、蔡朝陽這樣一些對教育有宗教般情懷的人,知道教育還有另外一種生態環境,教師還有另外一種生存狀態,我整個人都被激發了,好像井底之蛙終于跳出井底,在井沿大口大口呼吸那天寬地闊。2016年暑假,我來到宜昌參加“語文濕地”第二屆創造者大會,向王君、余映潮、肖培東這樣的語文特級教師面對面求經問道,和無數散布在各地、平常無緣相見的人開懷暢聊,那流火的七月,那激情的宜昌,擂響了我生命的戰鼓,使我稍稍倦怠的心再次斗志昂揚。我想,每一個人都需要常常參加遠方的洗禮才能不斷強健自己的身體和精神,不至于使生命的激情委頓消弭。
有時候,我也會去遠方講座。2014年暑假,我去了江西贛南,湖北荊州、洪湖、江陵,湖南郴州等地;2015年暑假,我到了貴州畢節,廣西來賓、柳州,廣東廣州、佛山、惠州等地;今年則計劃去往恩施、吉首、常德等地。很多地方,都只是以前我在地圖上或者文學作品里頭看見過的地名,而現在,這些土地上烙上了我的足跡。在遠方講座的日子是輾轉辛苦的,有時候,我要在晚上趕路,窗外是明亮而遙遠的萬家燈火,窗內是不熟悉的方言在高聲或低聲地交流;有時候,當我清晨醒來,入眼是無比熟悉又無比陌生的酒店布景,是我匆匆地來又將匆匆地走的地方;有時候,從鏡子里看見自己的風塵仆仆的樣子,我會問自己,行走的意義何在?有一天,當我在衡陽一所職業中專講座完畢,校長帶領全體老師起立向我致敬的時候,誠惶誠恐之中,我明白了:行走的意義,就是把遠方變成腳下,也把自己變成別人的遠方。
有時候,我會去遠方旅行,盡管我并不富裕,但用于旅行的錢,我不能省也不想省。在阿壩州三千多米的高原上,看白云親吻著山尖,我理解了藏族人民的圣潔,他們生活在離天堂如此近的地方;在廬山瀑布飛濺的水花里,我理解了李白的雄奇飄逸,胸中有丘壑,筆下才能有乾坤;在貴州畢節令人眼花繚亂的織金洞里,我理解了時間的蒼茫和邈遠,而人的一生何其短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旅行,是一種自我流放,當把自己流放于熟悉的安穩的生活之外,才能遇見美,才能乘物以游心,才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才能實現在尋常生活里不能實現的那一部分自我。
讀山讀水讀人物,寫天寫地寫情懷。生活不是眼前的茍且,生活應該有詩有遠方。
我是一個敏感的人,我心里常常涌起對年歲漸長而一事無成的恐懼。我努力工作,想成就一點什么來對抗時間;我癡迷閱讀,想解讀前人關于生命的密碼;我孜孜寫作,想用文字記錄隨風而逝的歲月;我背包旅行,想用腳步丈量世界的奇偉……我最想給自己一個滿意的微笑,告訴自己,我這樣的一段與教育結緣的人生,是自我實現了的人生。
人生在世,有各種各樣的需要,自我實現高居這座金字塔的頂端。“能夠爬上金字塔頂端的,除了雄鷹,就是蝸牛。”我不是雄鷹,但是我愿意效仿那小蝸牛,走一步,再走一步;向上一點,再向上一點。當我站在那自我實現的金字塔的頂端的時候,我會欣慰,我會微笑,我會對自己說:曾經,我這么努力過,這樣的人生,真好!
(責任編輯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