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毅
一個愛糾結的男教師
□楊敏毅

楊敏毅
上海市心理特級教師,華東師范大學兼職導師,教育部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授課專家。首屆全國學校心理輔導“輔導之星”,首屆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十佳教師”。具有近20年學校心理輔導的經歷,擔任“中學生心理熱線”“教師心理熱線”咨詢員長達十年,多次參與和擔任央視及省市級電臺、電視臺心理專題節目的嘉賓,被譽為奮斗在學校心理教育第一線的“臨床專家”。
我受邀承擔2012年中小學教師“國培計劃”的培訓任務,為100名來自我國西部地區的學員做題為《教育智慧與真情——做幸福的教師》專題講座。休息期間,一位身材高大的年輕男教師神色凝重地來到我身邊,誠懇地對我說:“老師,您有時間嗎?我想找您談談。”看他的神情,我明白此刻的他迫切希望得到我的幫助,于是同他約定在午餐后交談。
這天的天氣雖說有一點悶熱,但不至于讓人滿頭大汗,但當我和這位男教師坐下來交流時,我卻發現他在不停地擦汗,背后的衣裳也濕了一大片,表現得非常緊張。
他對我說:“我是一名計算機專業的教師,今天有機會從偏遠的西部地區來上海參加‘國培計劃’課程,應該是件令我高興的事,這說明我是一個幸運者,是被學校領導器重而得到了這么好的學習機會,但我一直在擔心回去后該怎么辦。同事們羨慕我,也一定會妒忌我;領導重視我,也一定會期待我。想當初,在來還是不來參加‘國培’的問題上,我糾結了好久,現在又為回去后該如何開展工作思考了多日。老師,這只是讓我感到糾結的一件事而已,平時也有太多的糾結讓我無法做決定,我就是一個痛苦的‘糾結男’。”
為了弄清楚男教師究竟在哪些問題上糾結不清,我讓他再舉幾個有關糾結的例子。他告訴我:“來到上海,我想買個新手機,便于與家人聯系,但究竟是買這款還是那款,我糾結了許久。思考再三后,我花2700元買了一部智能型手機,結果卻發現自己買到的是‘山寨機’。被人騙了,我心里很難過,真后悔當時決定買這款手機,為自己做事太沖動而自責。只是轉念一想,不就是2700元錢嗎?就算花錢買個教訓吧!但我始終無法徹底排遣郁悶而痛苦的心情,好幾個晚上都失眠了。”
聽完男教師的故事,我發現他不僅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也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他非常渴望能夠擺脫糾結的痛苦,但不知從何入手。
我問了他兩個問題:“你有果斷做決定的經歷嗎?從小在家你有獨自做決定的機會嗎?”
他回答:“在計算機專業課上,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能夠做出肯定的回復,但在其他事件上,我常常無法果斷做決定。我生活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家里就我一個男孩,另有三個姐姐。平時,我一切都聽媽媽或姐姐的安排。”
當我得知他已有30歲,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我問:“你成家了嗎?”他無奈地搖著頭說:“沒有,這也是令我糾結的一個問題。我幾乎沒有朋友,18歲以前,除了與人交往外,我幾乎生活在封閉的環境中。讀大學后,我才開始與人交往,但感覺很難,常有不知所措的困惑。交還是不交女朋友,又是令我非常糾結的一個問題。”
對于造成該男教師遇事猶豫不決、異常糾結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個——
一是缺乏自信。他對自己在計算機專業技術方面的能力水平比較自信,所以,面對學生的問題,他能做出肯定的回答。但在其他場合,由于缺乏為人處世的經驗,他因害怕出錯而不敢做決定。
二是缺乏獨立能力。男教師在家是獨子,從小被父母、姐姐寵愛有加,過分的溺愛導致他極度依賴他人。除了性格內向和從小成長環境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沒有朋友,所以他遇到困惑沒有人給他出謀劃策,碰到困難沒有人與他共同承擔。生活在封閉環境中的他事事都需要獨自擔當,但他恰恰又缺少這份能力。因此,我建議男教師從建立朋友關系開始改變自己。
男教師不解地問:“朋友是什么?”
我告訴他: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每個人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軌跡上運行,能夠彼此相遇、相聚,實在是一種緣分。朋友不一定日日相見,但一定是心心相印的人。朋友像輕拂的流云、夜空的繁星;像流淌的河流、裊裊的余音,默默相望、遙相輝映。朋友的相處是一種相互認可,相互欣賞的過程,對方的智慧、能力和激情,是你終身受益的動力和源泉。你的一個眼神,朋友就能心領神會地讀懂;你的一份情感,朋友就能心有靈犀地理解。在傾訴與聆聽中,在交流與接觸中,朋友之間能感知彼此的溫暖與力量。在你登高時朋友是一塊墊腳石,在你受傷時朋友是一副撫慰劑,在你饑渴時朋友是一杯甘露。
在咨詢過程中,我讓男教師做了三個心理小游戲。
心理游戲之一:組詞填空
“請你寫出10個帶有‘友’字的詞組。”參考答案:“朋友”“摯友”“網友”“驢友”等等。
通過心理游戲,讓男教師明白,生活中存在各式各樣的朋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國籍、不同性別、不同貧富的人,都能夠成為朋友。
心理游戲之二:發祝福短信
“請你拿出手機,在最短的時間內,用不同的祝福語,給五位不同類型的朋友分別發送一條祝福短信;假如你可以發出十條,那就更棒了。同時,你可以看看自己能收到多少朋友的祝福回信。”
男教師稍作思考后為難地說:“要做到這一條還真不容易,我的頭腦里一片空白,平時很少主動給他人發送祝福問候,也幾乎從來沒有收到過他人祝福。”
我希望男教師把這個心理游戲作為學習與他人交往的訓練,回去好好完成。不僅是普通祝福,還可以是生日祝福、節日祝福、新婚祝福等等。長此以往,便能把與朋友保持聯系成為一種習慣、與朋友分享快樂成為一種享受,與朋友分擔困難成為一種責任。
心理游戲之三:畫人際“蜘蛛網”
“請你為自己畫一張類似蜘蛛網的人際關系網。想一想,支撐網上各基點的人是誰?由內向外擴展的每一圈上的標志人物又是誰?”
男教師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人際關系網”。我發現,他網上的線條是那樣的稀疏,可以說是少得可憐,這說明,在他的生命中,朋友真的很少。
我想讓男教師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自然界中的小小的蜘蛛就是靠一張自己編織的網,抵御風雨,順利成長。這張網編織得越嚴密、越牢固,就越有安全感和生命力。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難道不也需要為自己編織一張有力的“人際關系網”嗎?
男教師分析自己總愛“糾結”的原因時說,他在生活中沒有安全感,常常擔心會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如校長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突然通知他“你被開除了”;家人對自己在外地生活不放心,父母突然出現意外;身體總感到不適,擔心自己得了絕癥……莫名其妙的擔心常常讓他失眠。
“在你的生活經歷中,發生過令你無比擔心的事件嗎?”我問。

▲楊從明攝
“有,那是在大學時發生的一段經歷。大三那年,我專業課考試成績不及格,參加補考還是未通過,學校教務部門發出警告:如果一學期內還沒通過,就無法正常畢業。這件事讓我感到無助與恐懼,因為家里為了讓我讀上大學,三個姐姐一個早早地嫁人,一個外出打工掙錢,一個輟學在家務農。我本想大學畢業后找份好工作,分擔家庭困難,如果不能按時畢業,我就無法面對家人了。”他說自己被這種擔心折磨得徹夜難眠,還出現心悸、心痛等生理癥狀。
我問男教師:“那你后來是怎么畢業的?”“大學輔導員見我身體虛弱,心事重重,就找我談話,還讓我去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接受心理咨詢。經過老師的幫助,我漸漸有了力量和勇氣,經過認真復習,加倍努力,我終于補考合格,幸運畢業。但工作以后,遇到困難時,我總愛糾結,雖然明白努力的意義,但也害怕失敗的滋味。”
不知不覺,90分鐘過去了,臨別前,男教師非常感激地對我說:“我知道想要改變很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今天您讓我明白了自己特別愛糾結的原因。我會努力改變自己的,謝謝您!”
望著男教師離開時的背影,我的心里并不輕松,因為,幫助男教師改變僅靠一次心理咨詢是遠遠不夠的。
我很想讓男教師明白,生活就像一條河,時而平靜流淌、時而跌宕起伏。人生像一本書,不僅記錄歡笑愉悅的瞬間,也會記載悲傷痛苦的經歷。所以,把握人生就要駕馭風浪、迎接挑戰。
其實,容易糾結的人,一是思考復雜,給自己設下了很多選擇的可能性;二是顧慮重重,害怕各種選擇帶來的利弊所造成的影響。猶豫不決、舉棋不定,是因為擔心承擔得失的風險,如果我們了解人生四大平衡法則——“有利有弊”“有升有降”“有長有短”“有喜有悲”,自然就明白了萬事不能十全十美,有得必有失的道理。既然如此,過分的糾結又有什么意義呢?學會大度地面對生活給予的不公平,豁達地接受人生遭遇的不如意,是治療糾結最好的良方,也是每個人不可缺少的人生課程。
希望這位男教師能夠了解自己的優勢、劣勢、性格特征、行為方式,接納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面對生活事件,能夠做到縝密思考、果斷決定和頑強堅守。
(責任編輯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