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奇林
高中生物學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是以“立德樹人”為指向,讓學習生物學的過程成為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科學自然觀的過程。2016年高考全國理綜I卷將“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聯系”等新課程理念落到了實處,充分體現了對考生核心素養的關注,尤其重視高階思維能力的考查。具體體現在:
1.形成生命觀念
生命是源于自然隨機事件且能在與環境互作中保留下來的具有新陳代謝和自我復制特征的物質形態,生命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體。復習時應該在較好地理解了生物學概念性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生命觀念,如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觀等,并能夠用生命觀念認識生命世界、解釋生命現象。
【例題1】(2016年新課標I卷第1題)下列與細胞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核糖體、溶酶體都是具有膜結構的細胞器
B. 酵母菌的細胞核內含有DNA和RNA兩類核酸
C. 藍藻細胞的能量來源于其線粒體有氧呼吸過程
D. 在葉綠體中可進行CO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答案】B
【評析】本題以細胞為切入點,從結構、功能、分布等方面進行考查,難度不大,但它能很好地體現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復習時,可以通過細胞,把知識進行縱向聯系實現綜合,并盡可能與細胞結構相關的生理過程(如光合作用)建立聯系,可從這些方面著手:從有無細胞核的角度將細胞進行歸類,記住代表生物;從細胞器的分布、結構、成分、功能的角度將細胞器進行歸類,加深對“細胞核有兩層膜,但不屬于細胞器”和“病毒只含有一種核酸,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都含有兩種核酸”等概念的理解。
【感悟】2016年新課標I卷的第6題和第31題考查人類遺傳病、免疫與腫瘤關系,力求強化考生對疾病的認識,對于提升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復習時,要牢固樹立生命觀念,能夠用這樣的觀念解釋生命現象和生命世界。
2.強化理性思維
新課標要求考生具有理性思維的習慣,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證據和邏輯對生物學議題進行思考或展開論證。崇尚并形成科學思維的習慣,能夠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等方法探討生命現象及規律,審視或論證生物學社會議題。
【例題2】(2016年新課標I卷第31題) 病毒甲通過呼吸道感染動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細胞破裂,T淋巴細胞功能喪失,導致其患腫瘤病,患病動物更易被其他病原體感染,給新生的乙個體接種甲疫苗可預防該腫瘤病。回答下列問題: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體感染的原因是 。
(2)新生的乙個體接種甲疫苗后,甲疫苗作為
可誘導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成 和記憶細胞。記憶細胞在機體被病毒甲感染時能夠 ,從而起到預防該腫瘤病的作用。
(3)免疫細胞行使免疫功能時,會涉及胞吞和胞吐這兩種物質跨膜運輸方式,這兩種方式的共同點有 (答出兩點即可)。
【答案】(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漿細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體 (3)能運輸生物大分子等;在運輸過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答出兩點即可)
【評析】本題以病毒甲通過呼吸道感染動物乙后引發的一系列癥狀為題材,綜合考查考生對免疫調節等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是抓住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引起乙的B淋巴細胞破裂,T淋巴細胞功能喪失,導致其患腫瘤病”,將這一信息與所學特異性免疫的知識有效地聯系起來,并與細胞的物質跨膜運輸方式建立聯系,實現對知識的整合和遷移。解答此題時,既要善于建構如下表所示的物質跨膜運輸的模型,又要在理解教材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等方法探討生命現象及規律,敢于否定某些教輔資料中“大分子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不屬于物質跨膜運輸”的錯誤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