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邦華+ 奚偉

當前,新媒體的發展迅猛程度讓人驚嘆,隨著“人人都是記者”的“自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傳統媒體特別是地方的廣播電視,屢屢在各類突發事件報道中“落敗”。一部智能手機,通過微信、微博、客戶端,讓人人都可以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的資訊信息。面對新媒體,傳統媒體應如何進行深度融合,構建全媒體平臺,在突發事件新聞報道中搶得先機、占領“輿論高地”。本文以武漢交通廣播抗擊“7·6特大暴雨”新聞報道為例,著重分析地方媒體如何把廣播電視與“兩微一端”合理調度,提高新聞報道的效率和影響力,提高新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一、第一時間發聲
第一時間發布信息,保證信息發布渠道暢通,這是處理突發事件的關鍵之所在,全國各級各類媒體均深諳此法。但是,如何牢牢把握輿論的主動權,引導輿論往正面方向發展,是目前各新聞媒體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一個產品、多個出口,無疑實現了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再如近幾年大火的微信公眾號,其運營存在新聞采編力量薄弱、信息資源配置和記者獲取信息渠道有限等方面的問題[1]。在社會熱點事件發展中,面對網絡、社會輿論的強勢介入,主流媒體既要遵循“誰住動、誰主流,誰失語、誰邊緣,誰搶先、誰領先”的原則,又要對事件的敏感性、復雜性、多變性有足夠的認知,以高度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把握輿論導向,把握報道分寸,把握引導藝術報道和引導并重,才能取得預期的傳播效果。[2]
傳播學鼻祖施拉姆曾經指出:“對于公眾危機,首先應該是信息公開。”[3]信息不透明、阻塞,將會引起公眾的恐慌心理,甚至會引發盲動、騷亂、暴亂等社會負面行為。在網絡四通八達的今天,對突發事件進行嚴密封鎖已不可能,那么就及時公開信息,正如邁克爾·里杰斯特所提出的“3T”原則:Tell it your own(以我為主提供情況);Tell it fast(盡快提供情況);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況)。[4]
2016年7月5日-6日,武漢市遭遇罕見特大暴雨襲擊,受到江河湖庫水位暴漲影響,城區內百余處漬澇嚴重,交通癱瘓,全市16個區均出現 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交通、通訊、電力局部中斷,部分低洼處民房被淹、群眾被漬水圍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災情發生的第一時間,武漢交通廣播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在早上7點開始,中斷常規節目編排,播出特別直播節目“風雨中我們在一起”,第一時間通報漬水信息,發布市氣象部門提供的天氣預警,同時,將相關路段漬水信息通傳給武漢廣播其他四套頻率,在保證廣播為主的傳統媒體信息順暢發布的同時,武漢交通廣播通過微信推送、微博發布,使“兩微”平臺信息的及時傳遞得到保證,經武漢廣播電視臺媒體資源辦公室的總調度,將本頻率通傳的信息同時傳給多媒體運營部和節目播送中心,使得相關信息通過武漢廣播電視臺的八套電視節目以屏幕飛字形式和手機客戶端“掌上武漢”以信息推送的形式進行同步傳播,至此,武漢廣播電視臺旗下的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兩微一端”第一時間將信息傳遞給市民,保證了信息發布的及時全面,也為后續工作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贏得輿論主動權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新聞輿論工作就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必須牢牢掌握主動權。在輿論引導工作中,有一個著名的“石頭理論”,說是如果天外來客掉下來一塊石頭,誰最先瞧見了把它搶在手里,誰就先入為主占據了充分發布信息的主動,就可以去描述它的形狀、材質、用途,并對它的來路作出猜測判斷。后來瞧見者任憑你如何描述也很難改變之先描述帶給公眾的印象。這個理論形象地說明了誰搶占了輿論的先機,誰就可能贏得向公眾進行輿論引導的發言權和引導權,從而把握輿論引導主動權。[5]
每逢大事必有謠言,辟謠,是突發事件處置中一項重點處置要目。當下,網絡已經與廣大市民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遇到謠言通過網絡搜索進行驗證,這是不少市民了解事件真相的一種方式。網絡自由性及巨大的發表空間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公開透明,其裂變的傳播效果增強了輿論傳播功能。謠言產生,主要原因就是信息發布不及時,不透明,不暢通。當謠言出現之后再進行辟謠,看起來只是真實信息和謠言的順序有了一個顛倒,而實際上,市民對于主流聲音的信任度大幅降低,影響到的是媒體甚至是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突發事件發生后,某些當事方如果向公眾和媒體發布虛假信息,會嚴重影響到自身公信力和對突發事件的順利處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認為:“在一個社會中,謠言的流通量(R)與問題的重要性(I)和涉及問題的證據的曖昧性(A)之乘積成正比例,即R=IA。”[6]公式表明,來自正式渠道的有些證據信息不足,狀況的曖昧性增加,會推動人通過流言渠道尋求信息。
7月6日當天,武漢交通廣播與武漢市公安交管局及各區交通大隊信息聯動,滾動刷新發布全市漬水路段、繞行信息。武漢廣播電視臺媒體資源辦公室統一調度,集合旗下廣播、電視、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多個媒體渠道,源源不斷的發送及時準確的漬水信息、出行路況、安全提示,使得謠言沒有存在的空間。從直播熱線、“兩微一端”反饋回來的信息顯示,市民對相關報道給予的是肯定,傳遞的是信任。
三、搶占輿論高位
突發事件、熱點事件為主流媒體提供了難得的發聲機遇。傳統媒體角色轉變,適應新媒體形勢。新技術帶來媒體形勢和傳播生態的變化,要求傳統媒體調整自身角色,發揮新的傳播功能。在報道內容上,傳統媒體若不能搶占先機,則應充分發揮專業性優勢,核實消息來源、多角度采訪、做深度報道、補充新聞細節等。[7]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紛繁復雜的輿論環境中,對于突發事件、熱點事件的關注,加快事件的有效處置和盡快解決,會使得媒體和相關政府部門的形象得到提升,其影響力得到加強。找尋最大的“言論基石”,凝聚廣泛的社會共識,在眾聲喧嘩中唱響主旋律,推動事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凡事都要有“度”,把握分寸、火候,把握好量變與質變的關系,輿論引導也是如此。適度,是保證新聞真實性、權威性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一項把握報道平衡的藝術。[8] 武漢廣播電視臺是一個副省級城市臺,遭遇全市大面積漬水,旗下各頻率頻道均派出人員赴一線進行報道,廣播新聞頻率、經濟頻率、音樂頻率、青少頻率均進行特殊編排進行新聞報道和信息發布,電視新聞頻道派出多路記者進行實地采訪,并在當天直播特別節目《風雨同舟,眾志成城》,電視生活頻道派出記者前往一線發回多篇詳實、感人的報道。武漢交通廣播一線采編人員配備并沒有那么充沛,但是通過武漢臺媒體資源辦公室的合理調配,與電視記者連線,與其他廣播頻率的記者連線,及時插播湖北臺發布的最新消息,直播過程中不斷傳回一線的真實聲音,市民關心什么問題,我們就去探究什么問題,打消疑慮,使得政府部門能夠準確回應民眾訴求和社會關切。
在進行新聞報道的同時,呼吁市民守望相助,共度艱難,最大限度放大權威聲音和引導輿論。當天,長江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題目是《此時此刻,我們眾志成城》。本臺第一時間全文播發,為市民積極的精神加油,助人的熱情點贊。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到,當前,我們黨正在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必須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搶占輿論高位在突發事件、熱點事件的處置中顯得尤為重要。用事實說話,用事實感人,市民因此而減少了埋怨,增加了共識。讓這個被雨水浸泡的城市有一個安心抗災的環境,有一個穩定、積極的輿論氛圍。
由此可見,新的傳播格局,給突發事件原有的報道方式帶來了全新的改變。各類媒體和當事方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及時發布準確、權威的信息,才能起到提供和澄清信息、消除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慌并為公眾在危機面前的迅速行動提供指導的作用,才能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打造穩定、健康的輿論環境。2015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首推“中央廚房”全媒體生產平臺,成為業界焦點。有專家指出,在這種“中央廚房”模式下,采編資源共享,就會使得集團內或者體系內各媒體的同質化更加嚴重,甚至消解內在的競爭力。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中央廚房”并不是要由一個編輯部來包攬集團內所有“新聞成品”的生產,“廚房”分發的可能是“半成品”,不同的媒體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再加工。利用好全媒體的傳播平臺,統一調度,協調配合,給信息插上飛速傳播的翅膀,呈現一個立體交互式的媒體傳播矩陣,從而在輿論場中查知民意、發出聲音、引導輿情,這是時代賦予各類媒體的使命,也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一種進步。
注釋:
[1]辛暉暉:《“媒體微信公眾號的傳播特色與發展短板探析”》,《老區建設》2015年第12期
[2]安遠:《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報道的經驗與思考——以浙江廣電集團為例》,《視聽縱橫》2010年第3期
[3]施拉姆·波特:《傳播學概論》,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
[4]居延安:《公共關系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5]張文莉:《 把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中國地市報人》2010年第7期
[6]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王祚:《“傳播流”視角下的政府形象傳播》,《新思維》2014年第3期
[8]艾文禮:《把握“時、度、效” 搶占輿論引導制高點》,《中國新聞出版報》2013年10月23日 <\\Y8\本地磁盤 (F)\2011-新聞前哨\2016-2\BBBB-.TIF>
(陳邦華:湖北廣播電視臺資訊廣播; 奚偉:武漢廣播電視臺交通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