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婷婷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對媒體從業者提出了“九個創新”(即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的要求,對于從事“三農”報道的新聞工作者來說,把報道做“精準”、做扎實就是最大的創新。本文以電視采訪報道實踐為基礎,就選題、內容、采訪、寫作、互動以及報道形式等方面,對如何開展“精準”報道,從理論層面上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三農”報道 精準 創新
荊門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定位是“服務大眾、傾注濃情”,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體現“精準”二字?,F如今扶貧脫貧要“精準”,做新聞報道當然也要“精準”,因此“三農”報道一定要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圍繞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圍繞一些“三農”方面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來做。
這里所說的“精準”,也就是要把新聞報道做到 “點子”上、做到“結合點”上、做到“節骨眼”上、做到“心坎兒”上、做到 “興奮點”上。做到點子上即選題的點子要抓得準,要是金點子、銀點子;做到結合點上即采寫的報道要體現黨和國家方針政策與基層干部群眾的要求和訴求,達到上、下情的結合;做到節骨眼上即在自然災害面前、急難險重的關頭、突發事件發生之時,農民群眾最需要給予專業技術、困難救助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時;做到心坎兒上即報道要能夠反映基層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想和共同心聲;做到興奮點上即報道能夠反映創新創業、體制機制改革、科技推廣等方面的亮點。
一、選題和內容要“精準”
一是要選取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今年夏季,荊門遭遇歷史罕見的持續強降雨,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嚴重威脅和損失,特別是屈家嶺管理區和沙洋縣馬良鎮的災情相當嚴重,其間,荊門廣播電視臺始終將抗洪救災報道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抗災救災、生產自救組織開展了“災后自救 重建家園”的系列報道,在集中報道災情后,又不遺余力地強勢宣傳報道農戶積極開展生產生活自救等內容,在安撫民心、傳遞黨和政府的溫暖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和努力,充分發揮了主流媒體的作用。
二是要圍繞農口戰線、涉農部門的科技服務工作。辦農業節目一定要有貼近農民、為農民服務的思想,因此要始終本著為農戶解決他們最關心的技術難題、幫扶其生產生活為中心來選材。東寶區子陵鋪鎮有一位技術專家,他就是市科技特派員季安成,當地農戶只要一遇到農業科技方面的難題都會去找他,而他總能幫助解決好,在他的技術指導下,不少農戶都能很快地恢復生產,而這些莊稼遭遇病蟲害該如何救治也是農戶們普遍關注的,所以我們也是看到這一點,以他為典型做了不少技術指導題材方面的節目,效果很好。
三是要選取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創新的題材。發展現代農業,僅僅依靠老的、傳統的種植養殖方式已不能適應市場和客戶的需要,這就要求村組、農戶大力引進一些新的種植養殖模式,我們新聞工作者就應該積極引導農民改變傳統方式方法、破除傳統的思維方式,就需要啟發他們的思路,讓他們接觸并采用新的模式和方法?,F在一些地方在種植養殖方面采用再生稻、稻蝦連作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益,這一類典型就是我們報道的重點。在農村、農民新的組織形式上,要引導和鼓勵農民開展土地流轉,組建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集約經營、規模經營,走集體經濟發展之路,通過選取這樣的題材,對農戶進行引導,讓他們能夠抱團發展,走現代農業之路。
二、采訪要“精準”
采訪的“精準”離不開記者深入到基層、深入到一線的辛勤采訪。作為涉農媒體記者更是需要“深入”,與在城區采訪不同,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到養豬場、養雞場、養牛場、種植基地等環境較差、比較偏遠的地方才能看到、挖掘到亮點,只有深入到一線,才能獲得最鮮活的第一手資料和信息,才能深刻感知貧困戶的疾苦,才能采寫出有血有肉的新聞作品。
采訪的“精準”也要求記者收集的素材具有典型性。今年全市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新聞單位也經常對扶貧脫貧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典型人物進行采訪報道。我們爭取市扶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支持,多次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到貧困鄉村和貧困戶家中,通過“走轉改”(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獲取鮮活生動的報道素材,尋找具有說服力的人物典型,發現基層干部群眾創造的一些新鮮的、富有創造性的、有推廣價值的先進經驗。在與市水務局駐柴湖田坑村精準扶貧工作隊員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到王文國是荊門市水務局駐柴湖田坑村精準扶貧工作隊隊長,而王瀚騁是王文國領導下的工作隊隊員,在荊門市眾多的扶貧工作隊中,他們是一對罕見的“父子兵”。他們的工作業績也很突出,為工作隊員們樹立了好榜樣,我們抓住這一好典型做了一個新聞特寫 《扶貧上陣“父子兵”》,對全市駐村工作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導作用。
“精準扶貧,產業先行”,產業不發展好,精準扶貧就會落空,所以有些地方的工作隊圍繞這一點方面也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東寶區馬河鎮白泥村多年來一直以香菇種植為主導產業,近年來該村綜合考慮資源保護利用、產業附加值等因素,在鞏固發展傳統香菇產業的基礎上,探索轉型升級,積極為貧困戶脫貧致富尋找新的出路。東寶區栗溪鎮在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發揮當地傳統產業優勢,狠抓新型特色產業的發展,因地制宜,因戶因人施策,實施產業培育行動,在光伏發電、油茶種植、電商平臺、鄉村旅游開發等方面著力探索和打造扶貧產業新特色、新亮點。我們在采訪上抓住這些產業發展的典型,為農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寶貴的經驗。
三、寫作要“精準”
新聞宣傳需要“論理陳情講故事”,我們涉農媒體更應該學會講好故事,特別是要講好“農村故事”“農民故事”。要吃透“三農” (農業、農村和農民)政策、把握“三貼近”(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講述他們愛聽的故事。要選擇當前經濟生活中讀者最關心、與讀者最有利害關系或最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內容作為主題,進行深入的、生動的報道,這樣往往能與讀者的心理需求一拍即合。例如春節前后,本部門圍繞關注留守兒童開展了《走基層——期盼》的系列報道活動,在關注偏遠鄉村留守孩子的同時,喚醒社會更多的力量來關注、關愛和關心留守兒童,讓廣大留守兒童在社會力量的關愛下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報道播出后受到了全臺和社會的好評。另外,因為涉農新聞更多的是關注農民、關注他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所以在報道語言方面,應該采用平等的姿態,以平民的視角、平等的意識、平實的內容、平和的語言來報道,這樣站在農民的角度和立場進行報道,會讓他們感受到一種親切,也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四、互動要“精準”
這就要求報道的內容是黨和政府最關注的、農民朋友當前最關心的內容,要結合每年不同的工作特點,唱好“四季歌”,比如秸稈禁燒、春播、秋收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特別是一些幫扶類的欄目播出之后,不少農戶會通過電話跟我們聯系,為他們釋疑解惑。例如今年3月,我們災“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系列報道中,播出了沙洋縣紀山鎮程新村三組村民胡順銀不走尋常路,選擇在桃樹下養雞的報道之后,一些農戶主動跟我們欄目組聯系,想找胡師傅學習這種樹養雞的模式,通過這種形式真正的幫到了農戶,讓他們能夠通過一種更簡單的方式找到自己合適的創業門路。
五、報道方式要“精準”
電視新聞形式的創新,不但可以將新聞內容以最好的角度表現出來,還可以更加貼近百姓生活,使整個新聞節目具有強大的吸引力、表現力和感召力,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感官效果和深刻的印象,滿足觀眾的期待與好奇,得到觀眾的認可與喜愛。因此在形式上要符合觀眾對時效的需求,在這次抗洪救災的報道中,本臺記者到降雨量最大、受災最嚴重之一的沙洋縣馬良鎮采訪時,為了滿足觀眾同時收看、及時關注的需求,采用手機3G連線的形式現場直播,通過直播報道,給觀眾真實及時的展現了災情,讓很多農戶感同身受。
參考文獻:
[1]羅劍鋒:《淺議新聞報道的內容創新和形式創新》,哈爾濱市阿城區廣播電視事業局新聞部,http://www.docin.com/p-795157984.html
[2]徐思弘、戴蕾、肖敏:《涉農媒體要學會講故事》,《農村新報》2016年4月http://www.cqvip.com/QK/82062X/201604/668599769.html
[3]孫發友:《新聞報道寫作通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何志武:《新聞采訪》,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Y8\本地磁盤 (F)\2011-新聞前哨\2016-2\BBBB-.TIF>
(荊門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