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紫
一、產業結構優化的財政政策支持體系
實行對主導產業貸款貼息及財政補貼。為了推動產業升級,最大限度地優化資源配置,政府應對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給予貸款貼息及財政補貼。只有經濟轉型才能保證產業升級,所以一方面由政府牽頭引入資本投入,設立專門的產業升級專項基金。另一方面,必須通過大量的技術創新與更新改造,而且也要進行相應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包括結構調整和產業級次的調整。通過由政府為主導統籌安排,政府設立專門專項基金,才能成功實現產業升級。
財政支持并引導擔保業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產業轉型主體是中小企業。財政對于中小企業發展的支持除了表現為給予相應的貼息貸款與財政補貼,由于中小企業的本身的抵押能力與外部可提供的擔保能力較弱,它們一般很難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那么另一種重要的財政支持方式,可以通過財政支持引導擔保業服務于技術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
可以通過政府設立專門的財政激勵措施,引導相應的企業、專門的科研機構和區一級的政府擴大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金投入。激勵各區政府科學規劃本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設立的各項專門激勵措施,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獎、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獎、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獎、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型企業引進獎等獎項。必須通過設立完善的激勵機制,發揮有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帶動相應的區政府、企業、專門的科研機構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表現出積極的主觀能動性。
將預算中鼓勵節能支出包括其中,通過理論實踐與國際經驗分析,節能是表現出一種公益性的行為特征,必須由政府出資支持。節能投資是通過市場與企業為主體,作用于能源使用單位而進行的技術改造投資與生產新型的節能設備投資。但政府也要安排相應的財政節能資金,發揮節能政策的導向作用,促進全社會節能水平的提高。
二、優化產業結構的稅收政策支持體系
(一)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稅收政策
不斷完善相應的高科技產業的稅收法律體系建設。加快建設有關科技方面的稅收立法,盡快對于科技稅收優惠實行單獨方面的立法,以便提升科技稅收的權威性。積極推動稅收優惠從流通環節向研發環節轉移。加大企業風險投資的稅收支持力度,為了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可以設立相應的企業技術開發準備金制度;對于重復投資科技創新型項目的企業給予免稅或退稅優惠政策等。可以通過放寬計稅工資的扣除金額,加大高科技人才的稅收優惠力度;特別是一些取得各種特殊成績獎勵、津貼的科技研究人員免征個人所得稅。加重對于土地保有課稅收。我國目前使用的土地保有稅收標準是是10元/m2,土地保有成本比較低,不能促使使用者節約土地[161]。對于不進行開發,或者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土地加大土地保有環節的稅收。
(二)支持和鼓勵節能的財稅政策
出臺促進節能投資的稅收政策,在所得稅上從優化產業結構角度給予傾斜。
對于節能所使用的設備與技術改造型生產設備的投資采用消費型增值稅政策,對于最終生產的節能型產品企業采用一定期限增值稅即征即退、免征或減征政策。對于一些高能耗產業征收環境保護稅。引導節能消費的稅收政策,將未納入高能耗產品、資源消耗品納入消費稅征稅范圍,對不同能耗燃油或燃氣按照稅額予以征收。對于研究節能技術開發、相應的技術轉讓和相應的技術咨詢等獲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
三、以循環經濟為突破口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發展循環經濟是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突破口。一方面,越來越強的資源環境約束要求發展循環經濟,最大限度地推進節能減排。另一方面,發展循環經濟既能減輕資源環境成本壓力,又能提升產業的自身競爭力。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應該成為產業優化的重要方向之一。循環經濟是一種“資源開采—產品生產—再生資源研發—再生資源產品生產”的物質生產反復循環的流動過程,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盡量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毀壞性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的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四、以產業高端集聚為產業結構優化的著力點
關中天經濟區與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相比,無論是從聚集區規模、產業競爭力、空間布局,還是從分工協作水平、創新機制上來看,都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主要表現為:市場化程度不高、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專業化程度低等方面。大多屬于傳統特色產業集群,處于價值鏈的低端,面臨著突破瓶頸、技術升級的艱巨任務。因此,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需將市場能動與政府推動相結合,以市場機制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遵循市場競爭秩序等方面發揮應有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在實施集聚區創新戰略時,需著重提升核心企業的創新能力,鼓勵實力較強的企業擔當技術創新的領頭羊,并推向企業間的合作創新。國有企業帶動型多為縱向式特色產業集群,需要培植出若干可與競爭的企業,增強聚集區的活力,促進國有企業改革與創新。同時,要從產業組織的專業化、集聚化,經濟制度的市場化、競爭化,技術研發的互動化、合作化三方面共同推進老工業區實施集聚化。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提升,必須從技術創新與擴散、外部戰略投資的引進、企業品牌和區域品牌的塑造、循環經濟和產業生態環境建設等入手。
五、產業結構優化的人才支撐體系
加強高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大投入對于高科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特別是突出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包括各行業屆的領軍人才與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通過創造良好的環境,加大財政投入,不斷提高人才引進的力度和服務水平。創立高層次人才服務基金。建立企事業單位專門的人才稅收優惠政策,允許企業把引進高科技人才的安家費用、科研啟動經費等按照一定的相應比例納入成本核算體系中,并對于一些特殊的創新型人才引進時給予政府財政補貼。
創立高層次人才創業扶持基金,鼓勵高層次人才創業。高層次人才尤其是海歸海外人才大多擁有專利,其創辦的企業也多屬于高新技術和高端服務領域。根據已有的科研和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全的市場環境是不利于提升初期的高科技企業,無法僅僅單靠市場的力量去完成新的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
所以,政府必須加大投入扶持高層次人才創業,通過政府財政的扶持有利于實現高層次人才的價值,有利于實現區域經濟的轉型和升級,有利于增強區域的競爭力。
建立產學研聯動機制,調整科研資金投向方向,通過企業、科研機構與高校之間加強溝通與協調,建立完善的合作機制,實現優勢互補、共擔風險、利益共享。財政資金可以通過股權投入等方式,加大對企業支持,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