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瑩
【摘要】僵尸企業的大量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本文基于國內僵尸企業的發展現狀,從社會穩定、預算約束、沉沒成本等方面分析了僵尸企業“大而不倒”、“該死未死”的原因以及對資源配置、金融市場、社會創新和產能過剩的危害,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預算軟約束 道德風險 沉沒成本 資源配置 產能過剩
一、引言
“僵尸企業”是指那些在正常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無法存活,本應該破產,但卻沒有破產,依靠銀行貸款和政府資金賴以生存的企業。這些企業的存在嚴重阻礙了經濟正常平穩的發展[1]。
“僵尸企業”的存在嚴重影響了資源優化配置,“該死未死”、“該活未活”的扭曲現象比比皆是。從一般均衡的意義上分析,僵尸企業的清理將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改善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從而實現潛在的帕累托改進。
僵尸企業大多具有以下特征:
(1)企業規模較大,吸納勞動力能力強,放棄對僵尸企業的救助,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具有綁架勒索性的特征。
(2)行業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員工隱形失業率高。
(3)產業領域低端,產品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小,轉型升級困難。
(4)僵尸企業的生產經營大都遇到了較大困難,或已陷入停產、半生產狀態,企業難以進行自主創新。
二、僵尸企業存在的原因
(一)維持社會穩定
僵尸企業中有不少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型國有企業,擁有大量就業人員,對政府財政稅收、當地GDP都有重大作用。政府出于政績和穩定的政治考慮,往往不愿使其破產。雖然繼續維持僵尸企業的生存需要一定的財政補貼,但兩劣相權取其輕,政府依然會選擇繼續扶持僵尸企業[2]。
(二)預算軟約束
私營企業自負盈虧,預算約束硬,資不抵債以后就會破產,從而退出市場。國有企業預算約束軟①,即使資金用完,政府依然會采取政策扶持、優惠貸款、財政補貼等形式增加企業預算。在這種情況下,當國有企業知道預算約束如此富有彈性,便不會再將經濟效率視作首要目標,而是肆意的揮霍資源和財富,成為一個吞噬資源的“無底洞”。正是由于這類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存在,國有企業選擇獲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勢必損害國家利益,道德風險問題由此產生②。
(三)沉沒成本效應
經濟學中有一個“沉沒成本”的概念,是指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簡單地說,對于政府部門而言,他們已經為僵尸企業投入大量資金,這些成本已經發生而且不可挽回。但由于僵尸企業注定無法生存下去,繼續投入資金反而會造成更大損失。因此,如果政府部門是理性的,他們會選擇讓僵尸企業破產,以最大化減少自身損失。但在現實生活中,政府部門認為停止扶持則意味著之前的所有努力付諸東流,而繼續支持下去,則可能會有一線生機。
三、僵尸企業的危害
一是資源錯誤配置、無效配置現象嚴重。“僵尸企業”需要銀行和政府財政不斷輸血,大量土地、資金、原材料、勞動力等社會資源被無效占用,造成生產要素配置扭曲,社會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此外,“僵尸企業”搶占了其他企業的資源與機會,中小型企業融資難,繼而產生“劣幣驅逐良幣③”效應,破壞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二是“僵尸企業”并不具備良好的償貸能力,銀行之所以愿意放貸給“僵尸企業”,是因為這些企業基本上都獲得了來自政府的擔保。銀行向這些企業提供新的貸款,使企業能夠用“新債”償還“舊債”。因此,銀行放出的這些貸款的質量是非常低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很高[3]。
三是創新負激勵。“僵尸企業”由于深知政府會對其實行補助政策,企業不會破產,因而改革力度小,創新意識淡薄,效率低下,產業結構優化困難。當下,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概念,企業本應大力改革,研發新產品,以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尋找新的贏利點。但僵尸企業卻固步自封、不思進取,沒有給社會帶來任何進步。
四是過剩產能嚴重。“僵尸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產品生產成本高,但由于預算約束軟,資金充足,高成本的產品依然可以生產銷售、投入市場,造成過剩供給、過剩產能。在市場機制下,落后產能本應優先淘汰,但僵尸企業未隨著相關市場萎縮或產業結構調整而被優勝劣汰,反而在政府扶持下維持著落后產能,因而造成現有市場產能的大量過剩,產業結構出現嚴重問題[4]。
四、僵尸企業的解決辦法
(一)硬化約束,強化監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
打破“僵尸企業”預算約束軟的現狀,打破剛性兌付,破除“大而不倒”的預期,硬化預算約束,強化監督,倒逼企業改革,提高企業自身抗風險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要有“壯士斷腕”的魄力來清理僵尸企業,承受改革陣痛期
完善破產清算制度,健全市場退出機制。通過企業自行注銷、進入破產程序以及資本退出機制等市場化退出機制讓市場主體自身調整,從而淘汰或轉移過剩產能。提高產能過剩行業的準入標準,對于技術、環保、能耗等行業標準不達標的企業堅決關停。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減少重復建設和抑制新增產能[5]。對于支柱產業中的企業既要清理也要有所保留,對于那些符合創新、環保等國家政策標準卻又表現不佳的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避免處理“僵尸企業”過程中的一刀切。
(三)政府應理性決策,不為過去投入而干擾,從而喪失未來的發展機會
政府應充分意識到“僵尸企業”注定無法生存下去,理性決策,停止對其進行優惠貸款、提供補貼等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可以將過去用來補貼“僵尸企業”的資金節省出來,用來收購過剩設備報廢、補貼下崗職工安置、設立下崗工人再就業培訓等,從而做好過渡,保證社會穩定。
注釋
①預算軟約束:指向企業提供資金的機構(政府或銀行)未能堅持原先的商業約定,使企業的資金運用超過了它的當期收益的范圍。這種現象被亞諾什·科爾奈(Kornai,1986)稱為“預算軟約束”。
②道德風險: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動。
③劣幣驅逐良幣:指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
參考文獻
[1]楊宇焰,楊雪,雷翔,楊雪梅.僵尸企業的識別標準、形成原因及對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06).
[2]陳琴.“僵尸企業”路在何方[J].新理財(政府理財),2015,(12).
[3]林婷,王瑋思.融資與還貸視角下僵尸企業的存亡選擇——基于逆向歸納法的企業、政府、銀行三方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分析[J].中國商論,2015,(12).
[4]熊愛宗.美國、日本處置“僵尸企業”的經驗教訓[N].中國財經報,2016-01-30.
[5]胡文鋒.淺議“僵尸企業”的清退[J].法制與社會,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