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求
【摘要】為了解決“三農”信貸增長緩慢,提升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降低利率,過大有效供給,針對“三農”信貸的結構性矛盾,金融機構需要對“三農”信貸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經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兩權抵押在逐步擴大,新型農村經濟組織不斷涌現,農民的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這些都要求“三農”信貸盡快進行變革。做“三農”信貸的機構需要構建基礎信息,增加服務的含量,提升人員素質等進行努力,從而有效進行結構性變革。
【關鍵詞】三農 供給側 變革 金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農村金融市場的主力軍——農村商業銀行(有的還是農信社或者農村合作銀行,以下統稱“農商行”)已經深耕“三農”信貸很久,但是面對新的經濟常態,農戶的信貸需求呈現出新的特點,只有進行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讓“三農”信貸滿足農戶的需求。
一、“三農”信貸進行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改變“三農”信貸增長緩慢的狀況
隨著宏觀經濟整體的下行,農村也不例外,農村經濟主要是的簡單初級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的最下端,以往的旺盛農貸需求已經過去,有效信貸需求不足,信貸增長緩慢,農村信貸的不良率在緩慢上升。由于預期的收入減少,農村的消費需求也在下滑。保證擔保貸款也受到擔保圈的影響,保證人的擔保意愿大大降低。在抵押物上,雖然國家鼓勵進行兩權抵押貸款,但是根源不在于擔保方式的不足,而在于投資意愿的降低,在陽光信貸推行較好的地方,缺少抵押物不是阻礙信貸增長的根源。
(二)提升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
普惠金融在農村金融機構的多年推行下,金融的可得性不斷提升。但是由于農村的小額貸款的額度較小,無法滿足農村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同時農商行服務人員逐步趨于年輕化,在為農服務的意識方面有些消極,不愿意深入農戶和農民中間,留戀于規范的城市化金融,所以普惠金融發展遇到了瓶頸,在廣度和深度上很難進一步前行。
(三)降低“三農”信貸利率
“三農”信貸因為缺少抵押物,且小額分散,在以往不被其他金融機構看中,同時由于農村金融機構中主要為農商銀行所占據,處于類似的壟斷地位,所以農商行在推行這類的貸款時往往利率較高。
(四)增加“三農”信貸服務品種
農村金融的業務相對簡單,對傳統的實體網點依賴性還很大。信貸產品上主要還是限于利率和擔保方式的區別,品種單一,創新不足。
二、“三農”信貸需求變化期待新金融服務
農村發生了新的變化,農村金融機構以傳統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農村的需求,必須改革創新,進行結構性的調整。
(一)保障體系的完善以及扶貧產生了新的貸款需求
中央現在推行城鄉一體化的保障體系建設,大病統籌、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體系均等化,讓農民沒有后顧之憂,將農村的需求激發出來,讓農民敢消費。新的扶貧政策決心將農村的貧困消滅掉,補上短板,激發農村活力。這些需要金融創新來滿足新的農村需求。
(二)“兩權”抵押物打開信貸新空間
土地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可作為農民的抵押物用于貸款,農商行將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一方面,農村地區“沉睡”已久的資本將被盤“活”,土地經營權、房屋產權不再成為抵押難題,但是農民參與農村信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需要農商行在市場機制建設和風險控制方面進行創新,以金融的力量帶動農村發展。
(三)新型主體期待更多的附件服務
新型的農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以及新時代的農村等將是未來農村生產力的主力。他們希望獲取最新的信息,期待以科學的方式進行生產經營。他們希望了解價格、供求、補貼等信息。在未來的農村信貸中,哪一家的金融機構能夠以滿足這些服務將是會獲得很大的發展。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需要在服務上進行深入變更,提供符合新型主體的服務。
三、在“三農”信貸方面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構建“三農”信貸服務基礎數據體系
涉及“三農”的基礎數據體系,包含各戶的資產、人員、從事的職業等等,在推行陽光信貸時間長的區域積累了更為詳細的數據。運用大數據可以直接進行授信、精準營銷等。可以在大數據的基礎上不斷簡化手續,提升效率。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誕生后續的信貸產品創新、延伸的服務等,將大數據的基礎工作做深,才能具備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二)增加服務的含量,構建“三農”信貸生態體系
現在的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浮在表面,主要是態度和送貸上門的便捷性。增加相關的咨詢服務,豐富他們經營的知識,提升他們經營管理的水平。如政策法規的資訊,外部技術的發展狀況,基本的人員管理、財務管理、營銷管理等。同時也可以針對本區域的農戶創業的特點提供相關的創業培訓,可以推廣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開發“創辦和改善你的企業”(SIYB)系列培訓教程并將培訓和信貸支持掛鉤。這樣通過增加、延伸服務,不斷培育客戶端來促進有效信貸需求,減少信貸風險,從而形成良性互動的信貸生態體系。
(三)進行信貸人員的培訓
單純的貸款操作已經不能滿足農戶的需求,現在“三農”信貸需要懂金融、農業和現代經營知識的信貸人員。農村金融服務人員有現代的財務、金融等相關的知識,需要加強信貸人員培訓,熟悉本區域的農村狀況,了解本區域的主要經營項目以及相關專業知識,才能成為農村信貸的行家里手,成為農民經營的重要參謀。
(四)增加信貸品種
根據農戶的需求,需要不斷進行重新增加信貸品種。農戶的信貸需求比較廣泛,如子女的婚嫁、蓋房、購車、看病、創業等等,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適時推出相關的信貸產品。隨著“兩權”抵押的體系完善,農戶的抵押物在不斷增加,農戶信貸的可得性不斷改善,在陽光信貸推行的比較深入的地區,需要提升陽光信貸的額度,并結合農戶的服務需求進行產品創新。
(五)降低利率
以“三農”信貸量的增長換取價高所取得的收益。讓利于客戶。可以在客戶中進行更精細化的管理,依據貢獻度、信用度和可變現的資產狀況等多個維度進行差別化的利率定價,多客戶進行分層管理。
(六)搭建符合“三農”的組織架構
以“三農”為代表的農村市場和以小微企業為主的城區市場的客戶金融服務需求都不同,需要構建專門針對農村市場進行產品研發、營銷宣傳、客戶服務等等的組織架構,更有利于增加金融服務的供給。
農村市場上有機遇和挑戰,著手進行“三農”信貸的供給側改革,對接未來需求側,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才能站穩,并有效地激發農村的信貸需求,增加農村的金融供給,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