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舜
【摘要】本文從權利觀點對中國貧困問題進行分析,從人口勞動權利、土地財產權等方面的權利入手,提出城鄉二元制度是造成中國式貧困問題的重要原因。由于城鄉二元制度造成了人口流動受限、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貧困地區人口受教育權利和勞動就業權利無法得到切實保障。轉移支付無法徹底解決人口貧困問題,只有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人口就業的保障,才是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貧困 權利 城鄉二元制 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狹義的貧困,表現為年均收入低于貧困線,收入不足以滿足生存必需品的最低消費。廣義的貧困,是指在基本實現溫飽的條件下,個人的受教育、精神文化、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各項權利無法實現。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國生產力發展迅速,物質資料極大豐富,但2014年中國貧困人口仍超過8200萬人,貧困問題依舊是阻礙中國生產力進一步解放的重要因素。
二、從權利觀點的分析
城鄉二元制度是造成中國式貧困問題的重要原因。城鄉二元制度將公民劃分為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即將人口的權利與義務按照城鄉進行劃分,造成城鄉人口享受權利的差異。以阿馬蒂亞·森的觀點來看,公民擁有四大權利:自己勞動的權利、以生產為基礎的權利、以貿易為基礎的權利、繼承和轉移權利。通過權利交換,個人可以通過自身所占有的資源以及權利換取其他權利集合,從而滿足自身效用以及實現自身價值,使自身境況變得更好。
按照中國現實進行分析,對于勞動方面的權利,在我國城鄉二元制度下,城鄉人口勞動能力以及就業保障差異明顯。勞動能力即勞動者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勞動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受教育權利得到保障。在城鄉二元制度下,城市優先發展的指導思路使得大量教育資源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口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而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權利得不到保障,引起城鄉人口勞動能力的差異明顯;而城市人口享受的就業權利明顯優于進城務工的農村人口,例如城鄉人口同工不同酬、農村人口進城務工受到歧視的問題日益突出。權利貧困造成了能力貧困,最終表現為經濟貧困,即由于農村人口由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受教育權利得不到保障,造成勞動能力相對低下,大部分農村人口只能從事簡單勞動以及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
對于生產方面的權利,農民群體大體可分成在農村進行勞務工作人群以及進城務工人群,對在農村進行勞務工作的人群而言,其生產產品大多為初級農業產品,附加值較低,而對進城務工的農村人口而言,其進行的工作大多是簡單勞動,勞動條件惡劣且收入較低,相對于農村人口,城市人口從事的領域多為第二、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在國家長期的犧牲農業、支持工業的政策指導中,工業品價格與農產品價格不對等,工業品價格高于農產品價格,第三產業為服務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附加值高,城鄉生產權利不對等,從而造成城鄉人口收入差異明顯,進而造成農村貧困問題突出;
對于貿易方面的權利,城市擁有利于市場貿易的基礎設施,市場規模相對農村較大,表現為非農業人口在城市中享有更高級別的貿易權利,更方便地參與市場交易,勞動及產品更容易被社會認可從而實現自身價值。農村市場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進行市場交易的條件受限,自身勞動及產品無法順利通過交易實現其價值,即參與貿易的權利得不到最有效地實現。在這個過程中,貧困人口(尤其指農村人口)由于參與市場的權利受限,勞動及產品的價值無法順利實現而引起低收入;
對于繼承和轉移方面的權利,我國現階段我福利捐贈制度尚不完善,許多福利機構公開信息不完全,透明度不高,公眾難以對其實現監管,貧困人口接受社會捐贈的權利得不到有限保障也是造成貧困的一種重要原因。許多貧困人口喪失勞動能力,在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條件下,需要依靠捐助來滿足日常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由于繼承和轉移權利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這部分貧困人口的境況得不到改善甚至惡化,加重貧困問題。
除了阿馬蒂亞·森闡述的四個方面,在城鄉二元制度下,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利、政治參與權利、自由落戶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障的權利等四個權利無法得到有效實現也是造成貧困問題的主要原因。
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利得不到有效保護。農村土地產權不明晰,一方面,農用土地僅能在村集體內部流動,土地的所有權依然歸農村集體所有,不能自由交易,農民僅擁有對農用土地的使用權。土地原本的價值并不能完全歸農民所有,農民僅占有對農用土地的使用權以及部分收益權。另一方面,基層政府通過支付廉價的賠償征用農民土地并向開發商出讓,以此獲取收入,財政對土地收入的依賴性強。
在二元制度下,農民的政治參與權利得不到保障。由于人民代表大會是由城鄉代表共同構成,按照城鄉人口比例安排城鄉代表數量。在人民代表大會上,由于城鄉代表數量差異較大,農民代表訴說的代表農民利益的請求并不得到重視。在參與政策制定與法律制定時,由于農民代表數量不足,農民的利益并未放到首位。當農民的政治參與權利得不到保障時,在立法的過程中往往缺乏農業人口的真實訴求,其他權利也往往因此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護。
在二元制度下,人口自由落戶的權利無法得到實現。貧困人口無法向其他地區遷徙同時享受該地區的權利。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民被限制在原歸屬地,缺乏市場基礎設施和生活基礎設施,無法通過遷徙改善貧困的境況。人口不能自由流動導致人力資源無法合理配置,造成資源配置極大不合理。
城鄉二元制度下的社會保障分配極不合理。社會保障如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在城鄉存在較大的差異。城市居民由于其戶籍身份的優越性,可以自由享受城市發展帶來的福利,其社會保障權利可以得到相對較好的保障;對于農村人口而言,由于戶籍身份的限制,農村人口并不能享受城市發展帶來的相對優越的社會保障權利,同時,在農村的社會保障水平大幅降低,因此,在收入較低的情況下還無法完全享受社會保障的福利,在醫療、養老等方面的支出無疑加重農村家庭的負擔,使貧困問題更加突出。
三、結語
在上述權利中,我認為對貧困人口最重要的是受教育的權利得到保障以及勞動就業的權利得以順利實現。給予貧困人口再多的物質救助也只是暫時的,并不是一種根治貧困的方法。解決貧困問題,也并不是簡單地依靠外界的力量提高貧困人口收入,而是應當首先保障貧困人口的受教育的權利,而且是優質的教育。貧困人口接受完整的教育后可以具備從事復雜勞動的勞動能力,自身已經具備了創造較高價值的條件。此時貧困人口參與就業,就可以改變一直參與簡單勞動或生產初級產品而造成收入偏低的情況,自身就可以創造高價值,獲得高回報,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狀況。
參考文獻
[1]張等文.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民的權利貧困及其救濟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2]秦守勤.權利貧困視野下的失地農民問題研究[J].求實.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