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吉偉
【中圖分類號】G6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2-0-01
自信心是小學生在成長中不斷獲得成就感的不竭動力,自信心教育在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顯得更加重要。然而我們在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缺乏自信心,表現在能夠完成的事情面前,總認為自己干不了,干不好。內在能力的得不到很好的發揮。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依賴性強。小學生處于自我意識迅速發展階段,教師特別是品德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較強的自信心,促進其主動參與、大膽探索、積極進取的良好個性形成。筆者結合自己教學實踐談一些看法和體會。
一、充分表揚、鼓勵學生的進步
表揚、鼓勵是激勵人不斷進取的良藥。要保證教育獲得成功,要使學生獲得堅強的自信心和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教師要多表揚、鼓勵,多肯定學生們所取得的成績。尤其要善于發現“問題學生”的“閃光點”,充分肯定他們取得的點滴進步,以點燃其心中潛在的奮斗之火,使這些“問題學生”感到“我還行”、“我還有希望”。當然,有時對學生做適度的批評也有必要,但千萬不要用過于貶低、否定的話語,更不可責罵學生是“傻瓜”、“笨蛋”、“無可救藥”。曾聽過一個動人的故事:有個孩子成績差,表現也不好,家長會上,老師毫不留情地批評了母親。回到家,母親忍著心痛對孩子說,老師表揚了他,因為他進步了,相信他能做得更好。從此以后,孩子學習自覺多了,從小學到中學,直到,接到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個事例告訴我們:給孩子多一些鼓勵,孩子就會還你一個驚喜。
二、合理運用榜樣促進學生樹立自信
榜樣示范就是教師將一些抽象的教育理論人格化、形象化。運用得當,可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強烈共鳴,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在具體做法上,既可列舉成功的正面事例,也可列舉一些雖有優越的天賦條件和良好的成才的外部環境,但是由于自信心不足而導致自己打敗了自己的反面事例,來證明自信心對一個人的成功或成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從中選取生動的事例介紹給學生,并注意引導、幫助他們得出正確的結論,為增強其自信心提供活生生的依據。例如,科學家愛因斯坦奠定了相對論的偉大基石,然而他在上小學時卻是一個“笨小孩”。有一次老師叫每個學生做一個小板凳,當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時,同學們都大聲嘲笑起來,他告訴大家,這個不象樣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個,前幾個比這個還要差。很顯然,小愛因斯坦有一種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實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這樣一種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學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終取得豐碩成果。讓學生通過聆聽名人故事,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潛力,相信自己通過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
三、幫助學生走出挫折、失敗的誤區
成功與挫折是完全相反的兩個范疇。在學生的早期經歷中,“成功”固然有助于建立自信,但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幫助他們正確地面對挫折與失敗,使他們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致因為一次乃至數次失敗而氣餒。因此,我們可以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品味“失敗”,引導他們在成功和失敗的交織影響中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挫折和失敗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品味”失敗,引導他們在成功和失敗的交織影響中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挫折和失敗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失敗后喪失斗志,一蹶不振。只有那些能夠不斷超越和戰勝自我,具有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最后勝利。當學生經過自身能力,獲得成功,教師給予鼓勵,他們會感受到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成功的非凡體驗。經過不斷培養,學生抵抗挫折的信心逐步增強,今后遇到困難,就不會束手無策,而會深信自己能力,積極地想辦法去克服。當然,障礙與困難的設置一定要適度,使學生抗挫折信心有所提高的同時,又有繼續嘗試的信心。
四、讓學生保持合理的成功期盼
人們的天賦及后天條件存在差異,不能期望人人都拿世界冠軍,都得諾貝爾獎。對小學生來說,也不能期望人人都是成績優異、出類拔萃。教師要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建立適合自身發展水平的合理的成功預期,教育他們不能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因期望過高但又難以實現從而遭受心理挫折。年紀較小的兒童往往耐心不足、急于求成。教師在讓學生看到美好前景的同時,也要讓他們明白:不經過腳踏實地的努力,再美好的前景都是難以實現的,使其不是空寄過高期望,而是要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完成每項學習任務。當然,教師也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快樂,來鞏固學生的自信心。
培養和增強學生自信心,要注意把握培養學生自信心的“度”,防止不適當的教育把學生從一個極端推到另一個極端。如果培養出來的學生由于過度自信而驕傲自滿,甚至狂傲無羈,這是每一個教育者不愿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