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丹丹
摘 要:大學課堂是思想奔放、百家爭鳴的場所,所以學生理應積極向上地奔赴課堂,但現實的狀況卻是許多學生以應付的狀態走向大學課堂,抱著一種“上課去”的心態走向課堂,很少有人抱著一種“求學去”的心態。大學生兩種取向背后的理念是什么?這兩種取向會有什么影響,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
關鍵詞:“上課去”;“求學去”;大學;本質
1.“上課去”剝奪學生的本性
(1)“ 上課去”取向的背后理念。“上課去”是許多匆匆忙忙地去上課的大學生經常說的一句話。在這句話的背后是消極被動的心態,從學生一個個凝重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對上課存在敷衍心態。
(2)“上課去”是為了拿學分。目前的大學課程采取學分制,學生成績分為30%的平時成績和70%的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包含平時作業、考勤、課堂表現等,考勤即教師會不定時地點名查人數,這就造成許多學生僅僅是為了賺取這部分的學分去上課,上課是這部分學生的終極目的。
(3)“上課去”是為了遵守紀律。大學雖然是自由的象牙塔,但是無規矩不成方圓,學校制度以及班級制度都要求學生按時上課。學生在體制的規定下,每天按照課程安排上課下課,如不完成,就會受到學校的處分。
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可以看出,現在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外部,其中,同伴驅使、學校制度、班級紀律等外部因素導致學生對大學課堂抱有一種被動的、完全不自主的心態。
2.“上課去”所導致的后果
(1)對于上大學目的的集體無意識偏離。上大學的目的是增長自己在所選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提升技能水平,形成獨立的對于所選專業的思考和認識。另外,在公共課當中豐富自己的課外文化知識,從而畢業后能成為綜合型人才。但是現在一些學生上課的目的是上課拿學分而已,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而是把上課當做很正常的日常生活習慣。
(2)對學生個人思想和權利的剝奪。“上課去”的主體是學生,課堂的主體也是學生,在這種“上課去”的心態驅使下,課堂已經不再是學生思想交匯的場所,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要么只聽課,要么不聽課,學生不思考,不主動,這樣就剝奪了學生思和想的權利,不能鍛煉學生思考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3.“求學問”彰顯大學本質
(1)“求學問”背后的思想理念。①“求學問”彰顯大學本質。全國各大高校都把求學創新作為校訓,督促大學生始終記得求實創新是作為一個大學生應該有的基本要求與素質。大學生“求學去”的取向正好符合這一校訓,以這種取向為目的,才能夠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②“求學問”回答了錢學森之問。錢老師曾經問過“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培養的人才不是那么優秀”這樣的問題,錢學森的這個問題深刻揭示出了我國教學的問題,并且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找到問題的答案。“求學問”是回答錢學森之問的最簡潔答案,大學生需要用這種心態來學習。
(2)“求學問”的表現。“求學問”是大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求知的一種積極取向。對于大學生而言,課堂是汲取知識養分的最好場所,為了獲得淵博知識,學生不僅會提前預習,在課堂上積極聽講,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也會在課下和教師討論,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另外,大學生會自發組織各種討論小組,在課堂上以及在課堂之外互相學習,優劣互補。
4.“求學問”帶來的影響
(1)“求學問”真正實現了大學的教育本質。“求學問”不僅回答了錢學森之問,而且有助于大學生提升自身素質,真正實現大學生自主學習,求實創新,這樣大學氛圍也會有很大的改觀,不管是課堂上學生的表現,還是課堂外學生的求學精神,都會有質的飛躍,真正使大學成為眾多人求學的場所,形成一種隨時隨地爭取上游、不斷進取的學風。
(2)“求學問”實現了人的全面發展。“求學問”的本質是學生可以對自己負責,表面看學生是為了不蹉跎歲月,在大學中格物致知,但是其本質卻是學生因為對自己所選專業很感興趣而萌發的一種對知識的渴望,在追求知識的過程當中,培養了學生認真、堅忍不拔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徐朝梅,王丹丹.不同年級大學生學習心理與學習行為變化研究[J]. 人力資源管理,2013(12).
[2]劉曉雨.學習動機與課堂教學[J].漢語學習,1999(3).
[3]胡曉娟.大學新生學習態度的實證研究——以四川省M大學為例[J].心理教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