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飛
摘 要:中華法系綿延兩千余年,在歷史進程中產生了深遠影響。法系的產生受其所處的現實社會環境的巨大影響,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推動司法文明的進步。古代中國封建政體下的司法與行政合一的體制是中國封建司法制度的一大特色,這種體制走過了漫長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司法行政體制;依法治國;封建司法制度
法律,作為一種上層建筑,是對其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反映。縱觀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歷史,古代中國的法律制度,可以說是司法與行政的緊密結合。法律制度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極為復雜曲折的演變過程,從其形成到發展,再到逐漸完善,走向成熟,最終解體,其演變過程的長期性和復雜性給研究中國古代法制史帶來了困難。中國古代司法行政體系的發展經歷了由戰國到秦漢的形成時期、唐代的發展時期、宋代的完善時期、明清的成熟時期。在提倡“依法治國”的今天,研究者通過對古代司法行政體系及其相關領域的研究對現有法制建設進行思考,不僅具有研究意義,還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界對中國法律制度的發展史研究已逾半個多世紀,關于中國古代法制史的研究成果豐碩,研究者對中國封建司法體制的演變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白鋼、韋慶遠、柏樺、張晉藩等前輩,對封建司法行政體制下的司法、行政、監察制度進行了系統研究。邱永明的《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以二十四史等正史相關文獻為材料,按照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產生、發展、衰亡這一演變過程中的內在規律與趨勢,將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歷史分為六個階段,向讀者闡述了監察制度的效用及弊病。范忠信的《中國傳統行政法制文化研究導論》探討了傳統中國行政制度與中國行政法制文化的關系,同時作者闡明了中國傳統行政法制的內在邏輯體系與構成,指出“家天下”的君治是中國行政法制文化邏輯體系的邏輯起點。人們通常認為,法律是一種貫徹政治、經濟和社會政策的工具,并不涉及其他領域,但伯爾曼卻認為“法律是解決紛爭的程序,宗教是對生活終極意義和目的的集體關切和獻身。二者都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宗教的法律,就是教條;沒有法律的宗教,則會喪失社會有效性”。
前人的研究成果雖然從不同的角度對封建司法制度進行了研究,但對中國古代司法行政體制的具體運作情況,以及監察制度等問題,鮮有學者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他們沒有能夠將司法與行政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來進行深入系統的專題研究。201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封建司法行政體制運作研究》(劉長江等編著)則從古代各朝代司法行政體制形成的背景著手,探討了中央與地方的司法行政體制,同時對司法人員的管理進行了說明,并考察了訴訟制度與審判制度的整個發展演變過程,跳出了從制度本身去考察歷史的傳統研究方法,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的司法與行政體制的關系以及法制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
對中國古代司法行政體制的流變以及司法行政體制運作的特征研究,無疑是本書的靈魂與重點所在。回望封建時代的法政體制的形成軌跡,可以看到其與司法機構和職官設置相伴出現,形成于秦漢,發展于隋唐,明清時期最終得到了完善。那么,封建司法行政體制的特點究竟是什么?其核心就在于行政與司法合一。在封建時代的政治體制內,行政官員兼領司法事務,地方各級政府的職責龐雜,行政、軍事、財政都在其管轄范圍之內。中央各級機關看似設立了專業化的司法機構,但究其權力執掌,仍然是司法權與行政權的統一,除了主管司法事物的機構,還存在大量擁有司法權力的行政機構。我們不難發現,封建時代司法機構隸屬行政機構,司法權的運用受到了君相的支配與監察權的監督。
司法行政體制的運作情況,也是作者關注的焦點。作者從訴訟制度與審判制度著手,指出秦代訴訟制度有自訴與公訴之別,自訴是指受害人本人向官府控訴;公訴是指官吏代表國家對違法行為進行糾舉,這和現代法制中的公訴制度有類似之處。漢代出現了上級對下級的“劾”,“劾”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由政府官吏糾舉犯罪;另一種是由刑事案件的受害者或民事案件的原告向司法機關提起訴訟。秦漢以后的朝代不斷完善司法體制,最終形成了“控告—立案—審判—復審—執行”的程序。作者全面剖析了封建社會君主專制制度下司法活動的本質特征,同時對司法行政體制運作模式進行了深入評價與分析,讀者從中可以看出封建時代的司法行政體制運作處處反映出了君主的意志是凌駕于法律之上的,君主破壞法律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究其原因,由于多種途徑的司法行政始終是以政治統治為基礎,突出特權,因而不免走上了“人治”的道路。盡管如此,君主也很重視案件的證據和刑訊。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司法行政體制得以不斷完善,同時法典體系也日益完備,其所處時代的特征更明顯。雖然司法官吏的判案能力參差不齊,但他們在判案時基本承襲了前朝判案的傳統。從作者的評價當中,讀者不難發現一幅奇妙的圖景,那就是在封建時代,君主在向從事司法事務的行政官員施加壓力時,并不能有效地使君主的意志得到很好的執行。相反,官員們往往利用自身熟練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憑借自身的優勢,從容周旋,使得案件的判定并不完全遵循君主的意志,也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從上述研究中,讀者可以看出“動態”的法律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研究方法上,劉長江等人采取實證研究的方法,通過援引大量的歷史文獻,為讀者呈現了中國古代的司法行政體制的面貌,并且結合政治學、歷史學、法史學與考古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對大理寺、刑部、御史臺等各個職能機構之間的權力分配及運作情況進行剖析,揭示了其運作規律,使得其研究更具說服力。
從謀篇布局來看,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共八章,作者先對每個時期的司法行政體制進行概述,然后對司法行政體制運作進行梳理,最后對司法行政體制運作進行評析,說明了封建司法行政體制運作下行政與司法合一的特點。
從研究路徑與范式來看,作者擺脫了以往的研究思維模式,通過對大案、典型案件的分析,探討了封建司法行政體制的得失利弊,論證了政治制度史與法制史的關系,從豐富的史料中去修正舊有的錯誤,這種研究取向及路徑值得今后的研究者去學習。
依法治國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就不斷總結法治建設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治國方略。《中國封建司法行政體制運作研究》對封建時代“人治”產生的弊端的描述,為我們當今法制建設提供了借鑒,同時與依法治國的時代要求相契合。
參考文獻:
[1]邱永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范忠信.中國傳統行政法制文化研究導論[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
[3]伯爾曼著.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4]劉長江.中國封建法政體制的形成和演變述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
[5]白 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韋慶遠,柏 樺.中國政治制度史(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