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巖+黃好+陳蘇廣
摘 要:本文以美國西南教育發展中心關于學習共同體的指標為基礎,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S學院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進行了分析。在差、中等、較好、很好四個等級中,S學院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總的評價屬于“較好”等級。在一級指標中,共同的目標和理念、領導的支持與權力共享屬于“中等”等級;學習的支撐環境和相互對話、溝通屬于“較好”等級;家庭和社區參與方面表現很好。
關鍵詞: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學習共同體;應用型本科院校
一、引言
在國際教育思潮的影響下,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 ,“學習共同體”正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被廣泛倡導。1995年,博耶爾(E. L. Boyer)首次提出 “學習共同體 ”概念 , 他認為,學習共同體是所有人因共同使命并朝著共同愿景一起學習的一種組織,共同分享學習興趣,共同尋找通向知識的旅程和理解世界運作方式,并朝著同一目標相互作用和共同參與[1]。
美國西南教育發展中心(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在1997年首次發表了關于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描述和介紹,并設計了五個維度、十二個指標。他們認為專業學習共同體是由具有共同理念的管理者與教師構成的團隊,他們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并且是進行合作性、持續性學習[2]。學習共同體具有學習性、互動性、團體性等基本特征。地方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通過構建“學習共同體”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位于江蘇省的S院校定位于地方應用型大學,為提高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該校某社會保障專業努力探索基于學習共同體模式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國內學者往往傾向于使用定性的方法對高校專業學習共同體實施狀況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法依賴專家的觀察和經驗,比較簡單,但只停留在感性的初級評價階段。因此,有必要尋求一種科學、客觀、嚴密而且定量化的高校專業學習共同體評價方法。本文以此為出發點,以對S學院社會保障專業實地調查所獲得數據為實證分析的主要依據,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從定量的角度對S學院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進行了評價。
二、調查設計
1.調查的范圍、對象與目的
本調查的范圍限于S學院,調查對象為四百多名全日制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校本科生,調查目的是獲得評價S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相關數據,了解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發展狀況,并為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其進行客觀考量提供數據。
2.調查指標與問卷的設計
本研究按照1997年美國西南教育發展中心(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的界定,以五個維度,十二個指標對S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進行評價。五個維度分別是:A1共同的目標和理念;A2學習的支撐環境;A3互相對話、溝通交流(學習意識,探究意識,團隊意識);A4領導的支持、權利的共享;A5家庭和社區的積極參與。十二個指標依次是:B1專業定位、辦學宗旨;B2共享的價值觀和愿景;B3物力支持(經費支持);B4信息資源(圖書館、資料庫);B5技術資源(計算機網絡、技能培訓課 程);B6互動的課堂文化和互動的師生關系;B7學生與學生團結合作、持續的學習文化;B8教師與教師合作性文化;B9尊重各自的價值觀和人格;B10共享的權利和民主氛圍;B11家庭有效參與學校教育;B12走進社區。具體各項評價指標及其代號見表1。
在二級指標下面又分設26個具體問題,從而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三層樹形指標結構,并自下而上按照每一級指標對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性分別賦予分值。對于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我們采用五分點量表讓被調查者打分;對于最底層的26個問題,我們采用四分點量表讓被調查者打分,然后采用求算術平均數的方法算出各個指標的數值。
3.調查的實施
我們先發放30份試測問卷以獲取數據,并進行信度檢驗,結果如表2、表3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一級指標的信度系數為α=0.848,從表3可以看出二級指標的信度為α=0.861,這兩級指標量表的信度均在可接受范圍之內,我們認為兩份問卷均具備較好的信度,可以進行實測。
本研究調查階段設計了兩種問卷:問卷一和問卷二。問卷一所獲得的數據主要用來計算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權重。本次調查實測階段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96份,問卷回收率99%,其中有效問卷390份(問卷一170份,問卷二220份),有效率達到97.5%。有效問卷中,男性問卷占48.97%,女性問卷占51.03%。見表4。
三、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應用
1.原理簡介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標方法。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它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解決各種非確定性問題[3]。
在確定評價等級、評價指標相關數值基礎上,運用模糊集合變換原理,以歸屬度描述各指標的模糊界限,構造模糊評判矩陣,通過多層的復合運算,最終確定評價對象所屬等級。
若一級評價因素的權重為α=(A1,A2…Am),則模糊綜合評價結果為:β=α·R=(b1,b2,…bn),若bk=max(b1,b2,…bn),則評價對象屬于k類。
2.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應用步驟
(1)構建模糊綜合評價指標。模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評價指標的選取的方式方法,對綜合評價的準確性有直接影響。本研究在問卷設計階段已經對模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科學的構建。
(2)構建權重向量。問卷一,運用專家經驗法,采用五分量表的方式,向S學院相關學者專家共發放問卷180份,回收170份,有效問卷170份。讓他們對五個一級指標和十二個二級指標進行打分,經過數據處理獲得相關指標權重如表5A所示:
(3)構建評價矩陣。模糊綜合評價法要求建立適合的隸屬函數從而構建好評價矩陣。我們將學習共同體的評價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差、中等、較好、很好,通過對問卷二的處理得到每個二級指標的隸屬度。問卷二共回收220有效問卷,因此各個指標歸屬度計算均以220為分母。
(4)合成權重和評價矩陣。把表5的指標權重和表6的指標隸屬度矩陣結合,對S學院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進行評價。
(5)結論。我們可以看到0.38 對應的是較好,也就是說從學習共同體角度考量,S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總體屬于較好的等級。
四、討論
通過運用模糊評價模型實現了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S學院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分析。雖然總體上該專業學習共同體屬于較好等級,但各維度上還存在較大的區別。
1.強化領導支持與權力共享,促進共同的目標與理念的形成
S學院屬于由各個高校聯合辦學組成的地方高校,管理體制比較特殊。S學院的學生雖然在本院讀書,但S學院卻沒有學歷和學位證書的授予權,導致學生對身份的認同度不高,院系領導在促進學校發展與學生教學、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矛盾,賦權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導致對權利共享這個指標評價較低。
S學院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定位于培養熟練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相關的專業知識,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大中型企業和地方社區從事人力資源、勞動與社保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確立了立足地方,提高應用技能的培養理念。但由于社會保障專業是一個比較新的專業,專業定位和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社會保障專業屬于公共管理類,在技術性層面上無法與理工科相比,雖然國家十分重視社會保障,但社會需求表面化,學生的就業很難達到預期目標。
2.營造溝通交流氛圍,提高環境支撐力
S學院始終突出教學的中心地位,在預算安排上充分體現教學經費優先的原則。 2013 年,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5978.27元(其中生均撥款1904.31元,商品和服務支出3279.87元,其他資本性支出94.09元),本科教學日常運行經費投入2085.61萬元,生均1530.16元,本科專項教學經費1383.1萬元,生均1014.75元。實驗教學經費260.97萬元,生均191.47元;實習經費141.9萬元,生均104.09元。圖書館占地面積約30700平方米。目前館藏紙質圖書達136.6萬余冊,其中涉及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紙質書籍有5萬冊,2013年征訂期刊2009種、報紙208種,各類電子圖書125萬余種、電子期刊2萬余種,是蘇北地區圖書資源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
S學院是以教學為主的本科院校,對于各專業的教學十分重視,社會保障專業的教學滿意度每學期都在97%以上,學生與老師之間關系十分融洽,幾年來教師通過“社會政策”“社會工作”等課程的教學改革,使學生充分融入課堂教學中,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由于學院是個較新的學院,社會保障專業的老師也都比較年輕,老師之間合作與交流十分順暢。這些都為社會保障專業學習共同體的發展和有效運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一方面在教學上突出老師與學生互動合作,另一方面在管理上突出輔導員的重要作用。社會保障專業有三名輔導員,輔導員對本專業的每個學生及其家庭狀況都比較了解,使學生管理工作與學生的家庭情況緊密聯系起來,創建了良好的家校互動機制。當前政府對社會民生問題越來越重視,社會保障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加強了與地方社區的合作,教學效果逐漸被社會認可,同時在人社局 、民政局和殘聯等單位建立了實踐基地,通過“社會保險實踐”“社會工作”“社會調查”等課程的社會實踐環節深入基層,讓學生在社區實踐中來提高自己,發展自己。通過學校、社區、家庭三方聯動,建立三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本科應用型院校普遍存在學生學習積極性差、創新能力不足、人才培養和社會實際脫節等問題,因此,將學習共同體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結合起來,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價值觀的樹立以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全守杰.“學習共同體”研究理論考察與新探[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0).
[2]段曉明.學校變革視域下的專業學習共同體[J].比較教育研究,2007(3).
[3]陳豫眉,譚代倫.利用MATLAB輔助“模糊數學”課程的教學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