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蓮
摘 要:高效、優質的作業設計是學生鞏固已學知識、提高各種能力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本文是我在對已有文獻總結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分析小學語文作業的現狀,并提出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優化;設計;語文;探索;全面發展
課程改革的實施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提出了關注學生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全新理念,深刻地影響著語文的教育教學。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優化設計面臨重大選擇。
首先,增強作業的多樣性和趣味性,降低學生對作業“量”的感受。設計內容靈活多樣、趣味性較強、主動性較強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在愉悅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改善學生作業繁重的心理感受,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一,說的作業。課文教學完成之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復述課文內容,同時分享學習的感悟與收獲,相互交流,增強對課文的理解,使課堂上的教育教學內容得到及時鞏固及延伸。
其二,看的作業。學生的學習不要僅限于教材,應把視野拓展到更為廣闊的天地。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讓學生搜集與相關的課文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在豐富多樣的信息中汲取營養,增長知識。
其三,做的作業。學完有些課文后,可以指導學生動手做一做、試一試,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把知識的鞏固、各種技能的培養以及智力的開發與操作在實踐活動中貫穿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體驗語文的趣味性和創造性。
其次,針對學生的基礎,布置不同的作業量。在設計作業時,要針對不同學生設計內容難度不同的作業。根據學生的基礎狀況、認知能力的差異設計有梯度的作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大發展。
其一,分層作業設計法。這體現在作業量和作業難度兩個方面:一是量的分層,即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來確定作業數量。對于優等生來說,可以適 當減少作業數量,為其發展留有空間;對于學困生來說,可以多增加基礎題以彌補不足。二是難度的分層,即依據知識結構的難易程度將作業設計成三個層次:基礎題型、綜合擴展題型、創新型題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層次。
其二,自主作業設計法。學生在完成硬性作業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情況,獨立自主地確定自己的作業數量、作業難度與作業時間。其最大的特點是學生對完成作業的時間、數量與難度的要求有較大的伸縮性,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再次,控制作業總量。加強各學科教師的交流、合作。教師在作業設計上要加強交流協作,從而根據自身的教學狀況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數量。
我認為各學科教師,特別是語文、數學教師,必須仔細斟酌設計作業內容,整合作業題目,盡可能地做到一題涵蓋多個知識點,達到多項練習的目的,從而避免重復性練習給學生造成作業負擔過重的現象。同時,各學科教師可以就作業量的問題進行協商,以避免作業量時多時少的現象。及時了解學生對各科作業量的看法,分析整理后反饋給任課教師,作為協商作業量的依據。此外,對作業量的控制還要積極尋求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現實中一些家長為使學生提高成績,還額外讓孩子上補習班、給孩子布置作業,造成學生負擔沉重。因此,教師必須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合理安排學生的作業量。
最后,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交流,改變家長對學生作業量加壓的狀況。
很多家長依然受制于“應試”理念,一味地追求教育的功利性。在大部分家長眼中,作業的多少與學生學習成績有著密切的關聯,認為只有多加練習才能提高學生成績,為此希望教師多多布置些作業。同時,家長特別關注作業與考試試題的相關程度,而忽視了學生非智力因素、情感、興趣、特長等的發展,由此導致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的兩難抉擇。教師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轉變家長對學生作業量的片面認識,保證學生有適當的作業量。
作業的優化設計是提高學生學業成績、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語文作業設計融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直接關系到語文作業作用的發揮、學生語文能力的不斷提高。
愿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同仁的關注和研究興趣。
參考文獻:
[1]劉武宏.小學語文高效教學[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付愛娟.中小學作業優化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