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霞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可塑性強的特點,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識地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和訓練。
關鍵詞:習慣;科學;知識
一、培養學生有效預習的習慣
通過預習,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結構學會簡單的新知識,了解重難點,并提出學習疑問,從而帶著疑問來上課。如學生通過預習“花開花落為哪般”,就提出了“小雞是怎樣孵出來的”“我們是怎樣來的”等疑問。課堂上,大家對這兩個疑問展開了積極熱烈的討論,最終圓滿地解決了問題,皆大歡喜。學生有備而來,既能提高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培養學生認真聽講的習慣
課堂上,我們應當要求學生養成認真聽講的習慣。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精力一定要集中,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都要聽清發言人說的每一句話;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自己的意見;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別人的發言,做到不重復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新穎的想法;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
三、培養學生善于質疑的習慣
學習科學,學生不但要想質疑,敢質疑,還要主動質疑。學生能夠質疑問難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學生學會質疑問難。
課堂上,鼓勵學生向老師挑戰,向課本挑戰,向一切不明白的問題挑戰,樹立提問題的意識,給學生創設機會,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積極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學習品質。例如,從新舊知識的聯系比較上發現問題,從科學知識的形成中找問題,從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找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如果……那會怎么樣”,這樣,學生探索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必然會逐步增強,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展。
四、培養學生手腦結合、注重實踐的習慣
小學科學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良好習慣,使學生通過猜一猜、做一做、講一講來獲取新知。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手腦結合、注重實踐的習慣,不僅可以讓學生主動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還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在《“變”來變“去”的鹽》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討論一下“溶解在水中的鹽還能再變回來嗎”這個提問,再讓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通過實踐操作,學生發現通過將鹽水加熱蒸發可以提取溶解在水中的鹽,并與將蘋果切開的現象作比較,認識了物質的兩種變化——可逆變化和不可逆變化。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科學教學中,教師除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還應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積極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培養學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的能力。如在《熱脹冷縮(一)》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觀察未開封的醋、白酒入手,換個角度思考:“為什么兩個瓶中的液體都未盛滿?”“是廠家小氣還是對消費者的不尊重?”
六、合作性學習習慣的培養
合作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小學科學教學以探究學習為主,因此,小組合作在科學學習中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組建植物小組、環境小組、科技創作小組等合作學習小組,布置合作學習任務,指導他們運用所學知識,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并定期開展小組匯報交流活動。同時利用班級學習園地進行合作學習成果展,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參考文獻:
[1]譚 軍,江姝婷.淺談小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1).
[2]武 惠.淺談小學生科學探究習慣的培養[J].教師,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