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
【摘 要】分析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現狀,闡述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融合的目標與原則,探討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融合的方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 高中語文 教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B-0029-02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高中教育教學手段正經歷著重大變革,尤其是高中語文傳統的書本教學正逐漸地過渡到多種媒介參與的綜合性教學。那么,信息技術如何與高中語文教學有效結合?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要注意什么問題?怎樣立足現有條件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這些問題是語文教師在轉變教學手段或方式時需要關注的。
一、信息技術與農村高中語文教學融合的現狀
毋庸置疑,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將成為語文教育教學變革的趨勢,我們只有全力推進這種教學方式的發展,才能適應語文教學的新發展。然而,當前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帶來了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城鄉的語文教學信息技術化水平自然出現相應的差距。對于農村高中語文教學而言,受限于當地滯后的經濟發展,其信息技術的運用往往捉襟見肘。當前農村高中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普遍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一)設備陳舊落后,信息技術運用只達到淺層水平。農村高中的信息化設備一般是普通的多媒體系統,即集合了電腦、投影機、白板的展示系統。這套系統往往只能放視頻、展示課件等,至于深層次的互動交流目標則難以實現。條件好一些的農村高中,引進了網絡閱卷信息平臺,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閱卷、分析的信息化,但與全面信息化水平(如人機互動)仍相去甚遠。當前農村高中的電腦數量十分有限,生均電腦數量也遠低于城市,更不可能做到學生人均一臺平板電腦,因此要實現微課、翻轉課堂及課堂學情電子實時反饋,還有待今后的改進和完善。
(二)教育教學觀念滯后于形勢,課堂教學基本沿襲傳統。盡管在日常教學中,農村高中語文老師越來越多地運用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是多媒體教學),然而形式上的變化并未帶來課堂結構的根本性變革,教學仍然是老師滿堂講,學生昏昏聽;且由于大多數課堂的教學容量過大,還未等學生理解消化,幻燈片就已經一張接一張地快速切換,這種疲于灌輸的方式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其實,信息技術的運用與教學觀念密切相關,當前,部分語文教師的課程觀仍普遍缺少整體布局的意識,往往是備一課上一課,走一步看一步,這就導致在課程內容的取舍上沒有針對性,造成課件大而全卻不精,上課內容面面俱到卻很低效,老師講得精彩學生卻聽得很累。而信息技術化教學的生命力和精髓恰恰在于,以信息技術為媒介,把教師從煩瑣的講解中解放出來,把學生從被動聽講的后臺推到主動求知的前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顯然,以這樣的標準來衡量,農村高中語文教學的信息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學生文化素養普遍不高,課堂參與意識不強。農村高中教育相對落后,除了經濟和教育觀念的落后,與學生文化素養較低也有很大關系。信息技術運用的成敗,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學生素養的影響:學生素養越高,參與課堂的程度越高,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互動教學的質量就越高。但是,農村高中的學生學習動力比較弱,創造性思維不強,因而即便教師使用信息技術來促進教學,在開展深入探究時往往也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信息技術要在農村高中深入高效地推廣亟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二、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融合的目標與原則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持久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應該遵循這一要求。以往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之所以遭到詬病,根本原因在于教師在運用的過程中違背了“學生主體性”原則,沒能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沒能很好地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有的甚至仍然停留在“電灌”的初級階段。因此,只有立足于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原則,以信息技術為平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開展,將信息技術化的課堂由“技”的層面進一步上升至“藝”的高度,做到“技藝兼顧”,才能實現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的高效融合,使信息技術具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融合的方式
有學者認為,信息化環境按照不同層次要求,可分為四類: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交互多媒體教學環境、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移動學習環境。這四種環境對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融合的要求依次由淺入深。在實際教學中,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需要考慮現有的信息技術條件以及高中語文的學科特點等要素。若撇開信息技術條件不論,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播放課本影視劇、時事視頻。這是最基本的,也是較為淺層的信息技術處理方式。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教材的需要,有選擇地讓學生觀看視頻,如《林黛玉進賈府》《祝福》《竇娥冤》等。另外,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短小的視頻(如時事新聞)來創設情境、強化認識、促進理解。例如,在教授《莊子·尊生》一課時,教師一開始就播放央視新聞視頻:黨和政府組織人員全力搜救“東方之星”客輪沉船事件中的幸存者,并對遇難者默哀。這一新聞視頻的內容緊密切合授課課題“尊生”的內容,且有恰當的配樂,具有相當強的震撼力,讓人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生命的崇高敬意。這一設計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了教學情境。
(二)通過校園信息化網絡閱卷平臺提高評卷效率。信息化閱卷平臺不僅提高了閱卷的效率,而且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提取數據和信息、分析答卷,從而更好地開展質量分析,例如,可以提取不同層次的作文作為教學素材。更值得一提的是,好的信息化網絡閱卷平臺能夠讓學生了解自身答卷的評分細節,進而明確自己的不足,甚至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通過這一平臺有針對性地搜索有參考價值的樣卷進行比對分析。如果技術支持,還可以集中優勢資源,通過網絡開展考試質量分析專家講座,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時間觀看講座。
(三)利用多媒體課件實現課堂師生同參與。這個做法的思路是圍繞同一個文本,師生雙方同時進行解讀,然后將解讀的收獲或結論以課件的形式展示出來并就其進行解說和討論,最終實現雙向交流,深化理解。它的一大優點是,將學生帶進文本的研讀中來,促使師生角色發生轉變——教師由主講者變為主導者,學生由被動傾聽者變為課堂主體,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及合作能力的提升。教學中,這樣的例子有不少,如在教授《先秦諸子選讀》中的《論語》一章前,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立足文本,圍繞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論語》的現實意義等話題進行研讀,然后把小組研讀成果做成精美的PPT,課上依次展示、交流。有一個組做了《〈論語〉的前世今生》的PPT,跨越時空將孔子思想的地位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做了個性化的解讀,圖文并茂,生動活潑,針對性強,贏得了滿堂喝彩。可見,只要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他們就會釋放出令人驚嘆的潛能,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
(四)開展微課或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活動。較之前三種方式,微課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更深層次上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微課與翻轉課堂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卻往往密不可分,它們開創性地將學生的自主學習置于教師的“教”之前,促進課堂教學由單向的灌輸轉變為師生交流和深化練習,極大地變革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理念及課堂結構。這兩種新型教學方式的誕生,源自現實社會對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的要求,同時也必須扎根于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錄制技術、剪輯技術的發展普及,這些技術乃至設備是制作教學視頻的基礎。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不少。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在講授《蜀道難》之前,緊緊圍繞該詩的藝術手法這一主題,做成一個6分鐘的教學小視頻,布置學生在課前觀看、學習、思考;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就變得很有針對性:要么有學生提出自學的困惑,要么師生、生生之間進行交流討論,深化理解。最后,教師在前兩步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拋出兩個問題:“《蜀道難》所體現的浪漫主義特色是什么?”“請結合李白的《秋浦歌》和杜甫的《登高》分析這兩種風格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由此開展探究式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時代,語文教育者只有順勢而為,果敢地站在信息技術教育的制高點上,才能使語文教學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而在推進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融合的過程中,則需要因時因地制宜,切實解決一系列制約信息技術發展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余勝泉,吳娟.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大學教學,2005(5)
[4]馬寧.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的層次[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Z1)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