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芳
【摘 要】著眼于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創新、民族文化融合等維度,提出邊境地區少數民族高中語文教育傳承創新文化的措施,以提高高中階段少數民族學生文化素質和道德涵養。
【關鍵詞】邊境地區 少數民族 高中語文 民族文化 價值觀念 語言特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B-0128-02
邊境地區少數民族高中語文教育有其特殊性,必須基于傳承民族文化基礎,再創新、再提升、再拓展;必須堅持以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推動民族語言和語文教育高度融合、創新發展少數民族語言為切入點,凸顯邊境地區少數民族語文教育特色。
一、科學構建基于教學實踐的少數民族文化精神
于漪老師20世紀90年代秉承“文道結合”、“文以載道”思想,堅持以道為先,以文祭道。他的所謂“人文”,就是在語文教育中進行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語文教育應在教育理念上凸顯人文價值、在教學內容上彰顯人文價值、在教學方式上涵養人文情懷”,高中階段的少數民族學生語文教育必須注重思想、道德和情感教育,把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和弘揚愛國主義、民族繁榮發展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元素結合起來,貫穿在高中語文全過程,把少數民族學生培養成為優秀民族文化的代言和優秀代表。筆者結合廣西有關地區少數民族高中語文教學實踐從以下三個方面切入。
(一)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素養培育。建立高中語文綜合素養架構,強化高中語文學習教材與少數民族學生之間的對話、強化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與情感體驗,體現少數民族學生與少數民族文化的高度匹配。以防城港市為例,該市建設有京族小學、中學,并把保護喃字和京族獨弦琴、京族哈節、京族歌圩等傳統文化作為京族學生接受語文教育的一項內容,把民族文化素養的培育點落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
(二)續傳少數民族經典常態化。把文化經典引進高中校園,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在落細、落小、落實上體現特色,突出少數民族教育的區域特點。不定期邀請本地鄉土民族文化傳承人到校園講學,比如邀請少數民族根雕工藝傳承人、京族獨弦琴傳承人、北部灣民間采茶文化傳承人、大板瑤民族文化傳承人深入高中校園,分別開設專題培訓和交流講學活動,引導少數民族高中學生記住鄉愁、記住文化根脈。并適時組織高中生到少數民族地區(瑤族居住區、京族居住區、壯族居住區)參觀學習,體驗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習俗,引導高中生學習少數民族文化,從民族文化中吸取精神營養,并形成常態化。
(三)開設少數民族文化課題攻關。廣西百色把“暢享民歌”延伸到高中校園的工作經驗,是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工作的標桿,值得借鑒學習。開展少數民族文化研討活動,就是在高中階段語文教師每年開設少數民族文化課題,邀請相關少數民族學生參與輔助開展課題研究,對本土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深入探討。目前,廣西防城港市、崇左市、河池市、桂林市等經過長期探索,形成了一條符合少數民族學生維系民族根苗的可行途徑。
二、推動少數民族語言和高中語文教育高度融合
當前,在很多民族地區語文教學中,依然存在著“語言障礙”問題。所謂“語言障礙”,是指民族地區學生在語文教育教學上因受非先天性條件限制而不能很好運用漢語進行交流的現象。對于這些現象,各地很多教育研究領域從理論上提出一些措施。誠然,法有其域,法有其限。對于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語言,就要有不同的語言教育教學方式。筆者立足于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實際,從三個方面推動少數民族語言和高中語文教育高度融合。
(一)破除語言地域界線。少數民族語言的共同特點,就是吸收了一些漢語詞匯,這是少數民族語言和現代漢語互為滲透、互為融合的顯著特征,為少數民族語言和高中語文教學高度融合提供了參考。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高中校園把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體現到課堂經典賞析、生活自然交流、出版少數民族研究專著上,從本質上確立少數民族語言和現代漢語的平等地位,讓民族語言在語言世界中保留應有的語言“氣場”。在防城港市,市語委把提升少數民族語言融合能力作為一項舉措落實到上思中學、東興中學、防城港實驗高級中學等高中校園語文語言教學中,持續保留少數民族語言底氣和地位,對增強瑤族語言、京族語言、壯族語言生存能力和適應度,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自信和決心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二)因地施教創設情景。在高中階段,針對少數民族群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顯得尤為重要。既要保護好少數民族語言,又要顧及少數民族的今后發展,更要讓少數民族學生在高中語言課堂教學中提高語言和文化的適應性、時代性。在廣西邊境地區,針對產生“語言障礙”的少數民族學生群體,要根據各班級京族、瑤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學生數量、性別、接受程度等因素,開設課外學習室,請少數民族領域專業語文教師開“小灶”,補課補學。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多以朗誦教材名篇名作為主,強化早讀、晚讀閱讀質量,讓閱讀環境改善少數民族學生語言障礙問題。同時,對于古典詩歌詩詞教育,要對詩歌詩詞背景進行深度解讀,幫助少數民族學生了解創作背景和思想內核,并創設討論環節。同時,不定期專題講座演講輔助。不定期開設少數民族語文講座,組織少數民族學生開展民族語言演講和代漢語演講,并就語文基礎知識進行專題講解。校園內要開設少數民族語言“讀書角”,激發民族學生自豪感,培養其他民族學生對少數民族學生的關注度,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三、大力創新和發展少數民族優秀語言文化
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既要做好傳承,也要抓好創新,進一步迸發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生命力和創造力。廣西曾經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壯漢雙語教育”,面向廣大壯族群眾,不僅為壯族文字的推廣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為壯族脫貧致富奔小康培養了大量懂技術的基層干部。在高中語文教育中,應立足少數民族學生未來發展,以科研為推手,以先進經驗為藍本,以創新為主要手段,不斷創新少數民族語言。
(一)繼續推行“雙語教育”。推行“雙語教育”,在現有教學條件基礎上,并不是單一地在課堂上使用雙語,這樣只會降低教學質量。而應是逐步地實現高中校園的“雙語教育”氛圍,在校園內各種語言文字場合,增加雙語標識。錄制少數民族語言歌曲、演講等節目,制作專題視頻,組織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學生互學互通,增進雙語互動。還可以通過社會力量和資金引進雙語人才進入高中校園,培育少數民族語文“標兵”、“能手”,力求做到培育一批、表彰一批、帶動一批。
(二)開展民族語言研究。開展少數民族學生高中教學研究,為推進高中素質教育提供理論支撐。目前,相關研究機構還很少,研究成果不多,可行性層面研究成熟度尚低,對此,應通過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在高中校園成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語文教學研究團隊,邀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機構、高校研究機構加盟高中語文教育,通過社會力量贊助,確立創新民族語言課題,出版研究專著,從科研中獲取少數民族語言高中語文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形成高校幫助、高中主力、社會為輔的科研通道。
(三)建立畢業生數據庫。建立少數民族高中生數據庫,定期跟蹤少數民族學生進入高校、走出社會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了解少數民族學生融入社會、融入現代的特點和規律,為加強少數民族學生高中語文教育提供寶貴資料。特別是通過收集少數民族學生突破自身、創業致富獲得成功的案例,進一步推廣,形成強大數據鏈,為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創新發展少數民族語言研究開辟新的路徑。
綜上所述,邊境地區少數民族高中語文教育要堅持一手抓教學,一手抓科研;一手抓傳承,一手抓創新;一手抓校園,一手抓社會。在全社會形成關心和支持少數民族高中語文教學的氛圍,從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等方面爭取支持,培育出國家需要的合格的少數民族人才。
【參考文獻】
[1]景誦,白塵.于漪:一個曾經的偶像[J].教師之友,2004(1)
[2]龍謠芬.談民族地區語文教育的語言障礙問題[J].語文天地,2015(9)
(責編 江月陽)